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歷史學前沿論壇:專家匿名審稿制度下的學術期刊建設」會議成功召開

「中國歷史學前沿論壇:專家匿名審稿制度下的學術期刊建設」會議成功召開

2017年4月7日至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編輯部、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歷史學前沿論壇:專家匿名審稿制度下的學術期刊建設」會議在杭州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澳門大學、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湖南師範大學、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近代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史學月刊》、《清華大學學報》、《南京大學學報》、《浙江大學學報》、《澳門理工學報》等高校、科研機構和編輯部的30餘名學者、編輯參加了此次學術論壇。

在8日上午的簡短開幕式上,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陳紅民教授歡迎各位代表的到來,並感謝中華蔣氏經貿文化促進會的大力支持。《近代史研究》主編徐秀麗說明此次會議的緣起與目標,即希望由刊物主編、審稿專家與作者從各自的角度,提出目前匿名評審制度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解決之道。隨後,會議即進入分組報告及討論環節。

第一場報告會由羅志田教授主持,4位學術刊物的主編分別從自己的工作經歷出發,對學術期刊的自主性與專家審稿把關、匿名審稿的覆蓋性、學術期刊在學術發展中的位置等問題進行了論述。他們認為,匿名審稿是為了讓學術期刊更好地將學術成果展現出來。匿名審稿制的引入是學術發展、學風變化和期刊自覺自律的產物。匿名評審對作者和學術期刊及學術生態環境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相對公平公正,減少人情因素對學術期刊的干擾。

第二場報告會由彭衛研究員主持,有5位審稿專家發言,他們結合自己投稿與審稿的經驗,認為高質量的文章是學術期刊的安身立命之基,專家匿名審稿能夠幫助期刊選拔優質稿件,但不能取代期刊編輯部的自主性。匿名審稿效果的關鍵在於找到什麼樣的專家,並提出建立和及時更新匿名審稿專家信息庫,作者、審稿者與編者共同致力於建設良性學術共同體等建議。還有學者介紹了國外學術期刊匿名評審的情況。

第三場報告會由馬敏教授主持,有4位學術期刊主編髮言。他們認為,匿名審稿制度的設計理念非常好,在實際操作中則有一定困難,有一些特殊的情況,需要用特殊的方式來處理,在審稿、編稿過程中,要處理好「特殊」與「一般」的關係,找到制度合理的平衡點,避免抹殺論文的個性與創造性,引導和推動學術發展。

第四場報告會由朱劍編審主持,5位學者發言。他們指出,匿名審稿能有效防止「濫稿」。匿名評審專家責任很大,在心態、學識、道德等方面都需要有高標準的建設,建議編輯部嘗試與審稿人簽訂相關的責任協議書等應對措施。有學者指出青年學者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期刊在論文評審中應有相關的針對性舉措。

每一場的報告都設有討論環節,與會學者和編輯針對報告者的議題和內容,從不同視角和關注面出發,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

這次會議,學術刊物的主編、刊物審稿人、作者三方在一起溝通交流,從各自的角度出發,討論問題,大家有共識,也有不同意見的爭鳴。與會者就學術期刊匿名審稿制度取得的成績、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交流,提出了不少建設性的意見。大家一致認為,匿名評審制度的推行,對學術期刊的建設起了很大作用,其成績應該充分肯定,對於存在的問題,可以採取必要措施,加以改進。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學術期刊、匿名評審專家、作者的學術共同體意識,大家各自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共同為繁榮史學研究,提高學術期刊的水平,做出自己的貢獻。

會議發言稍後將在《近代史研究》刊出。

浙大蔣研中心

微信ID:zhedajiangyan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蔣研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