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族人的狩獵生涯(五)

滿族人的狩獵生涯(五)

編者註:

4月8日已經發我們民俗專家富察晨楓的《滿族人的狩獵生涯》,未完,

4月9日發《滿族人的狩獵生涯(二)》,

4月10日發《滿族人的狩獵生涯(三)》,

4月11日發《滿族人的狩獵生涯(四)》。

今天發第五部分。

《滿族人的狩獵生涯》之五

滿族人在打獵時,發現某一區域內有獵物出現。狩獵的頭領(獵戶達),把全體獵人形成一個大的包圍圈,「打圍」這一名稱,這是由圍獵而形成的。規模較大的「行圍」叫做「打大圍」。「打大圍」的時侯,發現獵物出現時,形成包圍圈後,獵人們呼喊著敲打著樹榦,讓獵物造成慌亂和恐懼。然後逐漸縮小包圍圈,並且將獵物趕入較寬闊的地帶,叫做「趕仗」。當獵物進入弓箭射程之內時,不能四周的人都放箭,而是穿插著放箭,南北兩面的獵人「趕仗」時,東西兩面的獵人放箭。東西兩面的獵人「趕仗」時,南北兩面的獵人放箭。這樣輪番趕仗射箭,獵物很難逃脫包圍圈。而這種「打大圍」方式,也會收穫很多獵物的。射殺結束後,「獵長」首先進入被獵殺的獵物旁邊。然後眾獵人逐步向中間集攏。首先刺殺受傷的獵物,眾人在獵達的監督下開始拔箭。因為在弓箭的箭桿上都有獵人的名字,通過名字,可以看出獵人射箭的技藝高低。

獵人們一天都是早出晚歸。有時候一天可達兩三圍,獵捕的動物先送往營地集中,然後派專人用爬犁運回部落集中保存。進山的獵人,一般3至5天,要轉移一回營地,約20天左右回部落和家人團聚一次。如果趕上獵物較多,要一兩個月才能回部落,有時會感到過年前才能回家。

獵物的分配由穆昆達(部落長)主持。按每戶一堆堆的放好。穆昆達檢驗因為公正合理後,就講個獵戶的箭插在這堆獵物上。另外,家裡有老人的,要多分一些。家中人口多「打圈」人少的也要多分一些。

附:「滿族人巧捉黃鼬」

「黃鼬」也稱黃鼠狼子和黃皮。其皮毛及尾毛都很堅貴。

上凍前在黃鼬經常出沒的地方做一個上口約20公分粗細的錐形圓洞深約70至80公分深。天氣變寒後,在洞的四周噴水讓其凍成冰後,洞內放一隻活耗子。活耗子在洞底因冰滑上不去,便「吱吱吱」地叫,這時黃鼬會聞聲而至,當它看到耗子時,會探下身子去捉,黃鼠狼子頭下尾上,因四周都是溜滑的冰而困在洞中,這時,挖洞人將黃鼠狼捉住打死,剝下簡狀的外皮就可賣錢了。

作者富察晨楓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北京話罵人的至高境界:從不帶髒字兒!
滿族人的《燒香》 ——跳家神(三)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