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歷盡滄桑悲壯輝煌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歷盡滄桑悲壯輝煌

——南陽大解放

1948年11月4日,「紅旗漫捲起大風,宛城一夜換新天」。古老的南陽城獲得徹底解放,翻身做主人的南陽父老欣喜若狂。

當晚,一向矚目南陽重要戰略地位的毛澤東,於遙遠的西柏坡聞訊後,已是更深夜靜。他徹夜難眠,支煙在手,憑窗遠眺,文思激蕩,從南陽的解放聯想到整個中原戰局的飛速發展;從即將進行的淮海大決戰看到中國革命行將到來的勝利曙光,遂欣然命筆,千言的《中原我軍佔領南陽》一氣呵成。

這場波瀾壯闊的南陽解放戰爭,歷經桐柏戰役、伏牛山東麓戰役、鄧縣戰役、宛西戰役、宛東戰役等光輝歷程

七十年後的今天,讓我們重讀主席時評,走進昔日戰場,再現當年那段蕩氣迴腸、激昂澎湃的歷史,再次領略先烈們的堅定信仰、崇高理想和頑強毅力。

桐柏戰役

1945年9月前後,為了在全國範圍內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和準備發動內戰,國民黨軍隊調集20多個師和9個游擊縱隊,在中原地區搶佔城市和交通要道,包圍和蠶食中原解放區。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洞燭其奸,不斷向虎踞在鄂豫邊的新四軍五師發出「對付將來的內戰危險」的指示。

遵照中共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為穩定中原局勢,策應華北部隊和進軍東北的部隊實施戰略展開,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委李先念,決心集中野戰縱隊主力,採取分割包圍戰術,向強佔桐柏及其附近地區的國民黨軍發起自衛反擊作戰。

10月1日,中共中央再次指示五師:「在桐柏山站穩腳,這對堅持中原鬥爭是重要的,對其它解放區也是有幫助的。」

據此,五師決定進行自衛反擊,發起桐柏戰役,計劃戰役的第一階段,首先奪取桐柏縣城。

10月20日,五師野戰縱隊在桐柏縣武裝總隊的配合下,一舉解放桐柏縣城,全殲國民黨豫鄂挺進軍第七游擊縱隊500餘人。

桐柏縣城解放後,兩萬多群眾集會,歡慶人民軍隊的勝利。之後,成立了中共桐柏縣委、縣愛國民主政府。五師司令部在李先念的率領下,由湖北隨縣草店移至桐柏縣城南葉家大庄。

10月21日,野戰縱隊第十三旅乘勝前進,攻克固縣、平氏兩個重鎮。中原軍區為爭取主動,遂結束戰役,將主力轉移到大別山區。

此役共殲滅國民黨軍7000餘人,策應了華北解放區部隊作戰和進軍東北的部隊實施戰略展開。

因而桐柏戰役首戰告捷,給意欲發動內戰的國民黨軍隊以迎頭痛擊。

《桐柏英雄》劇照

伏牛山東麓戰役

1947年7月至1948年6月,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人民解放軍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部署,將戰爭引向國統區,轉入外線作戰,殲滅敵軍,創建解放區。

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陳毅、粟裕挺進豫皖蘇相策應,陳賡、謝富治兵團則強渡黃河,挺進豫西,開闢豫陝鄂解放區。三軍呈「品」字形狀,互為犄角,在中原地區展開戰略反攻。

10月中旬,國民黨軍在洛陽集中第5兵團和剛從山東調來的整編第20師等部共10個旅,在潼關集中整編第1師、第36師等共8個旅,企圖以東西對進,夾擊南渡黃河進到豫西的陳謝兵團,以恢復隴海鐵路交通。

陳謝兵團根據隴海鐵路以南國民黨軍兵力薄弱的實際情況,根據《中共中央關於以主力從隴海鐵路南下,殲滅豫西各縣反動武裝,開闢根據地的指示》,於10月下旬,集中兵力發起伏牛山東麓戰役。

陳謝兵團以第38軍第55師在隴海鐵路沿線牽制敵人;以第4縱隊第12旅和第38軍主力向陝南展開;以第4縱隊主力和第9縱隊分左、右兩路,採取奔襲、強攻等手段,多路出擊。

從11月1日到5日,該兵團連克臨汝、郟縣、登封、魯山、寶豐、葉縣、南召、方城等八座縣城。這樣,陳謝兵團的主力就勝利地在伏牛山東麓展開,殲滅敵人的地主武裝,發動群眾。

此時,國民黨軍第5兵團以整編第3師、第20師共5個旅趕往寶豐、郟縣;以整編第41師第124旅至臨汝;以第125旅趨襄城,企圖在臨汝、魯山、寶豐地區與陳謝集團主力決戰。

陳謝兵團決定,暫時避免與尾追之敵決戰,以一部兵力偽裝主力,採取「牽牛戰術」,引誘第5兵團主力向西,準備分散、疲憊該敵,爾後尋機殲滅;以主力向北、向東沿平漢鐵路西側展開,創建解放區。

11月中旬,偽裝主力的第4縱隊第13旅、第9縱隊第25旅,採取多路、增灶、虛張聲勢等疑兵手段,向鎮平、內鄉、西峽口攻擊前進,截斷西峽口至荊紫關公路,將整編第3師和第125旅拖至伏牛山區西峽口、夏館地區達半月之久;第9縱隊主力和第4縱隊第22旅在洛陽東南地區展開,迫使國民黨青年軍第206師回防洛陽;第4縱隊第10、第11旅在方城、舞陽、泌陽地區展開,迫使整編第10師和第124旅東調平漢鐵路沿線。

到11月底戰役結束,陳謝兵團共殲滅國民黨軍1.2萬餘人,解放縣城10餘座,在豫鄂陝邊界地區完成了戰略展開,譜寫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伏牛山東麓

兩戰鄧縣

1947年8月,劉鄧大軍12萬人經過艱苦激戰,千里躍進大別山。12月,為開創桐柏解放區,中原解放區桐柏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張廷發,奉劉伯承、鄧小平之命,率部於26日直撲鄧縣東南重鎮桑庄,殲敵「第一團」,並擊退出援的敵軍兩個團,奏響了鄧縣戰役的前奏曲。

鄧縣縣城是聯結南陽、襄陽的軍事重鎮,既有內城外城兩道堅固城牆,又有寬6丈、深丈余的兩條護城河環繞,城周圍築有比較堅固的防禦工事,可謂易守難攻。

1948年1月,桐柏軍區司令員王宏坤、政委劉志堅,以所部第28旅和第3軍分區部隊共4個多團,對彙集在鄧縣縣城的國民黨軍11個保安團發起進攻作戰。

1月9日,桐柏軍區部隊逼近城郊,以騎兵連佈於城北,採取白天往返遊動、夜晚廣燃火光的辦法,迷惑守軍;主攻部隊從城東、城西兩面實施鉗形攻擊。

攻城的首要任務,是爆破閘門,放掉護城河裡的水。

戰士郭永生冒著嚴寒,冬夜跳進近3米深的河水中向對岸游去。城頭守敵發覺後,用機槍掃射,機智的郭永生迅速潛入水底。躲過敵人的火力,郭永生探明水深並折了鹿砦作標誌。他再回到指揮所時,已凍得渾身僵硬,失去了知覺。

1月12日,解放軍突破外城守軍防禦,炸毀護城壕東北水閘,引出壕內積水,開闢了通路。

13日晚,解放軍組織突擊隊爆破水閘。連指導員蘇有信和郭永生等7名戰士在炮火掩護下,實施潛水連續爆破,終於在14日晨破閘成功。

14日傍晚,各部隊攻入外城,切斷外城守軍逃入內城的道路,並將其大部殲滅。次日清晨,內城守軍開始突圍,攻城部隊趁機發起總攻,予以全殲。

鄧縣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隊約7000人,抓獲俘虜6000餘人,為創建桐柏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鄧縣縣城第一次解放後,我軍主動撤離。而鄧縣、內鄉、新野三縣民團殘部和王凌雲的整編第九師76旅226團又捲土重來,守敵兵力達5個團6000餘人。

1948年4月,為徹底粉碎中原之敵的防禦體系,把桐柏、江漢和豫陝鄂解放區連成一片,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晉冀魯豫野戰軍,聚殲鄧縣守敵。

擔負攻擊鄧縣縣城任務的桐柏軍區和三軍分區,在二縱、十縱強大兵力的保障下,於5月2日包圍了鄧縣縣城,3日清晨發起總攻,經過兩小時激戰,攻克了外城。但在攻擊內城時,攻城部隊衝鋒受挫。

9日19時總攻開始,在華野十縱二十八師炮兵部隊的援助下,解放軍幾十門火炮齊發,城頭及門樓上的工事幾乎全被摧毀。幾十個號兵同時吹響衝鋒號,戰士們爭先恐後通過浮橋,沖入敵陣,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激戰至半夜,終於全殲內城守敵,鄧縣人民再次獲得解放。

為第二次解放鄧縣縣城,攻城部隊700多名指戰員英勇犧牲,終於取得了殲敵4000餘人的輝煌勝利。

至此,國民黨宛西地方民團武裝基本被殲滅,別廷芳、薛炳靈經營十餘年的團隊垮台,豫陝鄂和桐柏解放區連成一片,宛西人民進入翻身得解放的新時代。

宛西戰役

1948年5月初,為開創豫西局面,策應位於濮陽整訓的華東野戰軍第1兵團南渡黃河作戰,並調動駐河南省平漢鐵路以東的國民黨軍西移,中央軍委指示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奪取宛西四縣(鄧縣、鎮平、內鄉、淅川),發起宛西戰役。

其中,以所部第2、第4縱隊和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一部、桐柏軍區部隊主力及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等部組成主作戰集團,由第4縱隊司令員陳賡統一指揮,負責圍殲南陽以西地區國民黨守軍;另以5個縱隊組成保障集團,其中華東野戰軍第3、第8縱隊配置在方城、象河關地區,中原野戰軍第3、第6縱隊配置在葉縣以東地區,第9縱隊配置在密縣(今新密)地區,執行牽制與打援任務。

5月2日至10日,主作戰集團以遠程奔襲、突然圍攻的動作,攻克設防堅固的鎮平、內鄉、淅川、鄧縣等縣城及西峽口、荊紫關等地,殲敵一部。隨後對分散在各地的殘敵採取軍事清剿與政治攻勢相結合的辦法,迫其迅速瓦解。

到14日,共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9師1個團及5個保安團全部、13個保安團大部。

15日到17日,主作戰集團乘勝向南擴展,又攻克湖北省光化縣城、老河口鎮等地,殲滅國民黨軍第104旅、第163旅各1個團。

第9縱隊在當地軍分區部隊配合下,於17日在滎陽和密縣以西殲暫編第26旅1個團、整編第47師第127旅大部。第8縱隊於14日攻克許昌縣城,殲獨立第21旅。

鄧小平強調:「這次戰役是我們三軍會師、逐鹿中原的第一步棋,一定要出奇制勝,掌握中原戰場的主動權。打下宛西四縣,我們的後方就有了可靠的依託,今後,我們主力在中原機動作戰,就無後顧之憂了。」

戰役從5月2日開始,到5月17日結束,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和保安團2.1萬餘人,解放了宛西城鎮十餘座,擴大了中原解放區。從此,中原解放軍有了更深遠的後方,既可向西、向南機動作戰,威脅國民黨長江中游和大巴山防線,又便於向東作戰,尋機殲滅大量的敵人。

宛西戰役

宛東戰役

1948年5月,為了殲滅張軫兵團,為了牽制國民黨胡璉兵團,中央軍委指令中原軍區首長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在南陽發起宛東戰役。其主戰場就在今南陽城東的馬劉營、杜高庄、劉高庄、盆窯一帶。

5月25日,位於平漢路附近的中原野戰軍東集團,由陳錫聯統一指揮,以勇猛動作佯攻確山,以吸引國民黨18軍南下及竄犯南陽的張軫兵團東援確山,並相機殲滅;陳賡統一指揮西集團,欲將張軫部攔擊於途中。

28日,張軫兵團的整編十師進至方城以南的埠口一帶。針對張軫兵團的運動態勢,劉鄧隨命令東集團除留一部兵力繼續佯攻確山,監視確山之敵外,主力立即西進,同西集團對張軫兵團形成夾擊之勢。

宛東戰役一共打了八天時間。劉高庄和馬劉營數公里範圍內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非常慘烈。許多解放軍戰士,都是光著膀子拎著腦袋上陣的。在宛東戰役最激烈的連莊、典地汪一帶,共消滅國民黨軍1.1萬餘人。

解放軍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死亡人數達數千之多。有一個國民黨士兵憑藉一顆大樹,在上面架了一挺重機槍,一連打死了1000多名解放軍戰士。後來解放軍用迫擊炮打了下來。

宛東戰役給張軫兵團以沉重打擊,使其再也不敢以一個兵團獨來獨往了。同時完成了鉗制胡璉兵團的任務,實現了策應華東野戰軍粟裕兵團南作戰的戰略意圖,並使南陽之敵王凌雲部更加孤立。

宛東戰役紀念碑

南陽解放

宛西、宛東戰役後,南陽城成為一座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孤城,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至此,整個南陽地區除南陽城外,已全部被中原解放軍佔領。

1948年11月2日,執行誘敵西進任務的中野六縱向敵軍發起攻擊。

4日下午,王凌雲部在對南陽城進行大肆洗劫和瘋狂破壞之後,以欺騙、脅迫手段,將南陽城內13所學校的3000多名師生及1萬多名工人、店員、市民擄掠出城,沿白河兩岸倉惶南下,以三四十里寬的行軍路線,向新野、襄陽方向棄城狼狽逃竄。

至此,國民黨第十三綏靖區結束了它盤踞南陽城的血腥歷史。

南陽的解放,使桐柏、豫西和陝南解放區連成一片,為人民解放軍南下渡江準備了戰略基地和堅強後方,為中原決戰提供了成熟的條件,對整個中原戰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為了解放南陽,近萬名英烈前赴後繼,出生入死,長眠於南陽大地。他們一張張催人淚下、悲壯鮮活的面龐,定格成絕美的畫面。他們一個個有名或無名的英雄事迹,風化成不老的傳奇。

浩氣養乾坤,豐碑憶忠魂。

1998年11月4日,即南陽解放50周年之際,雄踞於白河之濱的南陽解放紀念碑落成。它象一柄出鞘的長劍,高高地聳立成天地間永恆的風景,聳立成心目中永遠的懷念。

它在時刻昭告我們: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郭旋)

南陽解放廣場紀念碑

了解更多家鄉人文歷史,輕戳以下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故鄉舊事 的精彩文章:

武俠泰斗卧龍生,江湖私密誰人懂
三軍主力大匯合,勝利會師桐柏山

TAG:故鄉舊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