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父母呢?

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父母呢?

深夜,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父母呢?

這是我一直以來,很想和大家探討的一個話題。因為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親密的紐帶,是心底最柔軟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家人之間的問題卻也是最難處理的,充滿著太多無可奈何和言不由衷。

從未間斷的綜藝,從《爸爸去哪兒》到最近的《媽媽是超人》便可見一斑,很多電視劇不停地想要教我們一種正確的家庭相處模式,卻始終不得其法。反而陷入了不停地向我們灌輸,好像所有的人際困境都是原生家庭的錯的泥淖之中。就好像宅斗小說中庶女永遠心腸歹毒;《歡樂頌》中,樊勝美所有的困難都是由重男輕女的父母造成一樣,都是非常平面而淺薄的。

年初的時候,一則北大博士12年不回家,寫萬言長信控訴父母的新聞引起一陣喧嘩混亂,親子話題一下子又在風口浪尖之上。父母是每個人生命中極少數不可選擇的事情之一,因為我們無法拒絕自己的出生。

這裡的核心問題是,「你也沒有錯,但是我受傷了」。在親子關係中,「對」與「錯」是最沒有意義的分辨標準,家長里短,大部分的雞毛蒜皮,誰能說清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各自都活在自己的偏見里,沒有誰是錯的。不能接受差異,根源還是太愛。

但傷害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無論是無心之失,還是長久以來接受的教育慣性,這句責罵像一塊淤青,一句嘲諷到時候卻說「爸爸媽媽罵幾句,有什麼關係?」「現在的小孩子怎麼那麼脆弱」,不是很矛盾嗎?

GIF

而現在,其實身為子女,慢慢長大,也擁有了反抗的能力。

(1) 開始變得學會偽裝。

逢年過節遇上三姑六婆拉扯著道閑話,不太友好的教導,喋喋不休地灌輸著他們的理論,心裡有些厭煩,也開始學會露出乖巧的神色,點頭稱好。看起來其樂融融,但這是成長的偽裝,並不是矛盾的減少,我們稱之為「懂事」。

(2)開始擁有獨立生活的選擇權。

比如文初那位北大博士12年不回家,這就是一個社會對年輕人最大的包容。換種想法,沒有那麼極端的話,你可以選擇去外地上學、在外地工作或者組建家庭,都是一種反抗的方式。如果遠離,能帶來心底的平和與彼此情緒的紓解,也未嘗不是一種解決之道。

作為子女,我們也會考慮父母的處境,為了遷就,做一些本不情願的事,這無可厚非,也自在情理之中。但父母不能將這視為「理所當然」。「懂事聽話」與「天經地義」這都是最常見的矛盾所在,因為我們每個人早已有足夠的空間與選擇機會。

大家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卻很少有人據理力爭,我們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所有的舉動都被加予「愛」的名義,容不得反駁與質疑,等你回過神來,已經欠下父母太多太多了。我知道爸媽是為了我好,僅僅意識到這一點,當「愛」的立場先於事實出現時,即使感到再無力,也已經失去了任何話語權。

我盡量客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無意為子女辯護,更不是將很多親子關係中的暗瘡刻意放大,相互的溝通永遠是最關鍵的鑰匙。

大人和小孩,只有年齡的區別嗎?每一個大人,都有足夠稱為「大人」的資格嗎?同樣,每一個孩子,就天然擁有「年紀小」、「不懂事」、「口無遮攔」的權力嗎?靜下心來細細地聽對方的想法,理想、興趣、抱負,承認每一種感覺的真實性,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觀加以臆測。畢竟我們這一代的父母,經歷社會太大的變化,網路時代的飛速到來,無所適從的尷尬處境,他們來不及變。

相互指責是毫無意義的,我們眼中父母的不足,很多是來源於自己心底缺失的折射。我們是血脈至親,父母是世界上和自己關係最緊密的人。

溫柔而堅定地告訴父母,我選擇的生活方式,你們可以不理解,但我不會因為你們的不理解而責怪你們。

我們家的家庭關係沒有任何問題,我只是經常在想我以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父母。十年以後我再回頭看自己的這篇推文,有沒有變成我曾經不想成為那種家長呢?如果我成為父母,會做得比我的父輩們更好嗎?

時常會想起這樣一個場面:

小時候放學後,我就乖乖在站在校門口等爸媽來接我。每次看到熟悉的小電瓶向我飛馳,眼底心裡是掩抑不住的溫情。我現在都還記得因為零件有些老舊而疙疙瘩瘩的電鈴聲,還有爸媽上樓時隨著身體不住搖晃的一大串鑰匙碰撞聲。

父母在,不遠遊,在熹微的陽光下話家常、共白頭,是最動人的幸福。

我很慶幸,我擁有這份溫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霖記 的精彩文章:

TAG:拾霖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