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正懂孩子的人,是這樣來維護和經營親子關係

真正懂孩子的人,是這樣來維護和經營親子關係

本文整理自 研究院黨委主辦

幸福講堂暨EAP員工關愛公開課

真正懂孩子的人,是怎麼維護親子關係的?

(本文摘選講座重點,篇幅較長,建議收藏查看)

1

「你知道孩子最想要什麼?」

到3歲孩子最大的一個心理需要就是安全感,安全感的養成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如果一個人的一生如果沒有安全感,無論Ta做出多麼大的事業,都會是痛苦的。

那怎麼樣能給孩子安全感呢?第一個方法就是接觸。保持、不剝奪孩子與爸媽,特別是與媽媽的身體接觸。這是特別重要的,大家比較容易做到的就是下班回家之後抱抱孩子,讓孩子能夠通過身體接觸確認你回家了,或者給孩子洗澡。通過身體接觸,讓孩子的安全感得到確認第二個方法是對孩子微笑。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微笑意味著被接納,而被接納是安全感的一個重要來源。第三個方法是自控力培養。凡是孩子能夠完成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完成。有的事情本來孩子自己可以做,但父母不讓做,孩子的自控力就會慢慢減弱,這樣孩子就會很難受。所以要相信孩子,給予自控力訓練的機會,讓孩子能夠控制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這也能帶來安全感。

人有兩個逆反期。第一個逆反期是3歲。3歲前的孩子經常問「是什麼」,3歲後開始問「為什麼」,這意味著比較難管。而這個時候,父母開始管控孩子了。帶來的逆反是行為逆反,更多體現在行動層面上的。所以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應該給予3歲左右孩子更多的行動自由,不要約束太多。第二個逆反期是青春期,12-16歲。這個逆反是心理獨立的逆反。明顯的特點是,你不讓我做啥,我偏要做,而不分對錯。當父母將正義的立場佔據,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孩子便只好站在對立面。所以當抓住了這個特點時,很多青春期孩子逆反問題便容易處理了。

除了逆反之外,3歲以後,孩子開始具有一個特點——自我中心一個表現即是以自我為中心,認為所有人的想法都和自己一樣;另一個表現即是你們都要愛我,但是你們之間不要有愛。4-7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成型,這個時候孩子希望自己是中心,不懂得分享意味著什麼,只知道分享就是失去。分享是一種道德教育,7歲前的孩子是沒有道德感的,所以對7歲前的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這個時候大人不要強硬給孩子灌輸「分享」的觀念,切忌用道德大棒去打壓孩子的自尊心,否則只會給孩子帶來道德挫敗感和焦慮感。規則重要,但不要把所有的規則等同於原則。所以這個時候孩子的自我中心並不是壞事,這是正常的,應該被允許,因為人只有先學會佔有,才能學會分享。8歲是轉折期,自我中心慢慢減弱,到9歲就脫自我中心,這個時期是特別關鍵的。如何幫助孩子脫自我中心,其中一個方法是可以跟孩子討論道德兩難的問題。這樣能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並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有的問題並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每個人看待問題角度不一樣是可以理解的。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必須獲得的。

3-6歲孩子最大的心理需要就是遊戲。孩子的智商、情商、社交等能力都會在遊戲互動中獲得。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遊戲是象徵性遊戲、主題遊戲等,例如角色扮演用形象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交流,而不是他們理解不了的、抽象的規則遊戲。

6-12歲小學期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求知慾,這來源於他們的好奇心。最大的表現就是喜歡問為什麼,這時候家長要多注意,不要把他們好奇的火苗給「熄滅」了。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背後的本質是在進行比較。而比較的策略是強調差異性,而不是強調好壞優劣。

另外一個話題:性教育。性教育的絕佳年齡是3-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沒有道德感,只想知道事實和直接的答案。但往往家長有道德感,而不好意思說。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問自己的性別?性別意識很重要,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性別都接受不了,怎麼可能自信。3歲左右,孩子的性別意識、性別認同開始萌芽,開始問我為什麼和異性不一樣。這最早跟爸爸、媽媽有關的。這個年齡段孩子看爸爸、媽媽的身體是可以的,因為父母的身體是絕佳的性教育教材。在青春期,有很多孩子談戀愛便是出於對異性身體的不了解。所以在性別教育、認同、比較的時候,希望家長不要設置人為障礙,在適合的年齡段,引導孩子掌握相應的性知識,接納自己的身體,更加要避免性別歧視、偏見。

2

「懲罰?鼓勵」

鼓勵和懲罰分別帶來兩種結果:某個行為出現、某個行為消失。我們在懲罰孩子的時候,會讓孩子的某種行為消失。但首先需要去界定這是好行為,還是壞行為。

在心理學上,建議大家慎用懲罰,不要對孩子,尤其是未成年的時候,進行過多的挫折教育。挫折教育越少越好,而不是越多越好。有的時候我們說愛孩子會把孩子愛壞,但我想說孩子是愛不壞的,是父母的補償心理把孩子弄壞。有的父母因心有內疚感,而具有了補償孩子的動機和動力,表現為溺愛、驕縱等。補償讓人喪失原則,會向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孩子不用為錯誤而受到懲罰。

孩子是一面可以照見我們身上缺點的鏡子。他們可以很快地從家長身上,學到很多行為舉止。所以很多孩子讓你討厭的行為,首先檢討是不是自己身上的,如果是自己身上的,那就趕緊改正。如果不是你身上的,那麼可能會很快的去除掉。因為有的行為對於孩子來說,只是暫時性的,不會固著在孩子身上。

3

「孩子是在良好的關係中不斷成長的」

分享一個與孩子溝通互動的說話方式。如果我們跟孩子說話,經常用「你信息」的方式,例如「你不應該那樣做」「你這孩子真不懂事」「你怎麼這麼惹人厭煩」「你是故意要影響我們說話」「關掉電視,回你自己房間去」等,這類方式以「你」字開頭或含有「你」字,以「你」為導向,矛頭指向孩子。這種方式會激起孩子的對抗。

建議家長在跟孩子說話時,更多地表達你的感受,採用「我信息」的方式,例如「你讓我給你拿襪子、疊被子,我很煩,我上班的時間都沒辦法保證」「我現在很累,不能跟你玩」「我看到你把鞋子甩到沙發上,我很氣憤」「我去學校接你,看到你和同學打鬧,我擔心你們會摔傷」等,當父母告訴孩子某種不能被接受的行為是如何影響父母時,這些信息就是「我信息」。一般包含三個部分:對不可接受行為的描述、說出自己的感受、不可接受行為對父母的具體影響

最 後

藉此次講座契機,我們也面向全院徵集親子關係的經驗,來看看身邊寶爸寶媽的做法吧!

@用戶與市場研究所 宋建爽

之前很多時候,孩子不聽話,會特別生氣地大吼大叫。慢慢地意識到,所謂的孩子不聽話,大概率只是她沒有按照我的意思來、和我的預期不符而已。對於一個三歲多的孩子來說,她所要求的和想要的,實際都挺簡單的。我一方面在內心設定好一些底線,另一方面,在遇到相關事情的時候,會講清楚原則。之所以不會提前一條一條一板一眼告訴她各個原則,是我覺得這樣泛泛地說,她沒有一個具象的認識,很難接受。而且,還有一個感受,就是當她問一件事情,我為什麼是這樣的處理方式的時候,不要說:沒有為什麼。不然,一方面以後孩子可能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回復我,另一方面,關閉了兩個人之間交流的門。這些是我在孩子3歲這一年最大的感受。

@測試中心 汪瀅

2歲的娃隨時都可以用「我的」「我不要」「啊」把媽媽氣到爆炸,然而爆炸之後也沒有用/::

@黨群內審部 李棟

沒有孩子之前會有很多預設,比如堅決不會做「吼叫媽媽」,但當孩子呱呱墜地,才發現他徹底改變了生活,打亂了節奏,很多問題和難題都要面對,往往因為一忙而忘了學習,其實愛是一種能力,要學習,要改進,要智慧,加油,要做酷媽媽。

@黨群內審部 黃歡

曾經在一個流動社區圖書館教了幾年的閱讀公益課,一次課間組織親子遊戲時,有這樣一對父子讓我印象深刻。孩子即使蒙著雙眼,僅靠雙手觸覺,也能篤定地從一堆大人里找到自己的父親,而其他孩子均挑戰失敗。後來他告訴我他的「秘訣」就是父親手上因長期干體力活而長出的繭子。一個年紀尚小的孩子已經感受並理解自己父親身上獨一無二的「不同」。仔細回想起來,這位父親幾乎每個周末風雨無阻,陪著愛讀書孩子來社區圖書館,一起看書和參加活動。我們都說親子相處需要陪伴,但僅僅物理距離上的拉近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積极參与孩子生活、支持其自由發展興趣的「高質量」陪伴,才能讓親子之間更為親密熟悉,並達到心理上的共情。

以上4名同事將獲得由EAP項目組送出的《如何說 孩子才會聽,怎麼聽 孩子才肯說》,請獲獎者及時到19層東北角黨群內審部工區領取獎品。

親子關係,是一輩子的事情。父母從想要孩子開始,就是家庭關係的參與者,希望我們的講座能夠給您帶來啟發和思考。

幸福Family

研究院(最)走心走肝走腎的「大文化」宣傳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幸福FAMILY 的精彩文章:

TAG:幸福FAM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