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那些想賺著錢做好事兒的年輕人,現在怎麼樣了

那些想賺著錢做好事兒的年輕人,現在怎麼樣了

這是BottleDream665次與你美好分享

昨晚跟我媽視頻聊天,閑聊沒幾句,她又不動聲色地將話題引向了我的工作

你那份工作,現在忙不忙啊?

你什麼時候考慮回來家這邊工作?工作不都那樣嘛,在上海和在廣州有什麼差別?

別總說價值不價值的,能賺多少錢,你自己說?看看你表哥,都漲了幾級工資了……

年紀也不小了,是要為自己以後好好打算了。

……

我媽每向我砸來一個問題,我在心裡又確信了一分:

在她和老爸看來,我就是個不著調的堂吉柯德,整天跑這跑那說「採訪創變者」,喊著想讓更多人看到「做好事兒也可以很酷」,想創造公共價值——但這一切,跟爸媽所理解的「工作」都很不一樣。

他們相信的是,工作就是個謀生工具,多賺錢才能有好生活,賺夠了錢才有資格去想那些「有的沒的」。

「我的工作很有意義,也很有意思呀。」我忍不住打斷我媽,辯解說。

透過屏幕,我看到我媽看我的眼神,就像看外星人一樣。

我……

確實,我爸媽的想法並不少見。前幾天,那篇《摩拜創始人套現 15 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刷屏,也佐證了這一點。

但我們更看見,越來越多年輕人對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工作不再只是簡單的賺錢工具,他們越來越希望,能在興趣、專長、現實中找到交匯點,讓工作成為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也希望用自己的技能和創造力為世界帶來美好改變。

這樣的想法,會不會太「理想主義」?我們和3個正在這條路上的年輕人聊了聊,把他們的故事分享給你。

如果你對工作也有過同樣的期待,思考過你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正在創業,或者希望以後能創立自己認可的一番事業

又或是,對於商業如何能成為向善的力量,你充滿好奇……

看完這篇文章,

歡迎你加入這次的

「好工作,好公司」實驗。

「希望自己的存在,

是能給世界帶來一些改變的吧」

璐瑤

「第一反應」影響力事業部成員

工作1年半,職場新鮮人

跟璐瑤接觸,你很難將她和「第一反應」聯繫在一起——一家國內領先的急救培訓、應急自救 SOS 系統提供方以及生命救援機構。

「我學的專業,跟『第一反應』也沒什麼關係,」剛聊上幾句,璐瑤就開始「吐槽」自己。大學時期,璐瑤在復旦大學讀的是「風險管理與保險」,對職業方向的想像是保險、銀行、投資等等。

確實沒想到,自己會跑到這樣一家「救命」的公司去工作。

「也許是……因為大學參加了『創行』?」璐瑤笑著說。

對於她而言,「創行」的社團經歷給了她商業向善的啟蒙。也正是因為「創行」的項目,她接觸到了 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公共應急安全等重要但大家並不熟知的「常識」。

在「第一反應」,璐瑤主要負責基金會關係的維護、公益眾籌項目等。但她告訴我,每一個「第一反應」的成員,都至少具有 4 重身份——

員工,志願者,急救員,急救員導師。

每一個新成員加入時的入職培訓,急救培訓是重中之重,必須通過。每位「第一反應」的成員,都持有美國心臟協會(AHA)認證的急救證書。

「作為『第一反應』人,我們都有一個信條,就是如果在外面遇到什麼緊急情況,『第一反應』人一定要勇敢地去救人。」

「每個成員都要會急救、會救人?不會害怕嗎?」我忍不住問。

「其實當你學習過,你就會知道你在面臨的是什麼情況,你應該做什麼。而不是盲目驚慌。」璐瑤說,「而且你也有更正確的心理預期,例如,心臟驟停的(病人)死亡風險確實很高,最初的 4 分鐘是黃金搶救時間,救護車一般都趕不過來,如果你不去救他,他能活下來的幾率可能就近乎為零。」

璐瑤在朋友圈裡日常為「第一反應」打 call

而在中國,會正確急救的人不到 1%。正如醫療界里公認的,很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

能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其實是一種能力,而在「第一反應」里的工作,讓璐瑤切實收穫了這種能力,也讓她肯定自己的價值:讓急救培訓、急救常識科普等能抵達更多人,讓更多人也能獲得這種能力。

但她也有自己的困惑。

例如,自己所學、所擅長的,跟目前的日常工作關係不大,那自己過去掌握的專業能力意義何在呢?有沒有可能像喬布斯說的那樣,「把點連成線(connecting the dots)」?未來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是什麼,是從事金融行業,還是做社會創新,又或是影響力投資?

未來充滿了想像力,璐瑤還不確定下一步會怎麼走。但確定的是,她希望並相信,自己的存在,是能給世界帶來一點改變的。

離開騰訊,她想更大膽地

探索互聯網 x 公益 x 商業

陳三天

中國信息無障礙產品聯盟運營總監

工作近3年,軌道切換中

「陳三天」本名陳晶。但朋友們和她自己,都更愛這個搞怪點的名字。

這個不愛尋常路的姑娘,喜歡互聯網科技,覺得做個產品經理挺酷的;同時對公益抱有極大熱誠,間隔年裡去過立人圖書館、長江源保護站等當志願者;當時的她還經常開腦洞,互聯網能不能跟公益結合起來。

她一度按照產品經理的成長路徑去規劃自己的職業,卻在面試騰訊的產品經理崗時,被面試官「一言驚醒夢中人」:喜歡互聯網,又喜歡公益?為什麼不去騰訊公益工作呢?

有道理。就這樣,陳三天誤打誤撞地在鵝場開始了她的跨界創新之路。去年上半年,她還參與了一個有變革性意義的實驗:「美好科技行動季」,想在騰訊內部帶動產品經理、程序員等等,用技術能力回應社會問題,做有溫度的科技。

騰訊公益「美好科技行動季」,

騰訊元老級人物陳一丹分享了他對科技向善的理解

工作了兩年多,原來的新鮮勁兒慢慢退卻。大公司里的條框、模塊化的運作保證了企業的效率,但很難給予每個人自我實現的空間。思前想後,陳三天辭了職,打算到處旅行玩玩,休息一番。

但她的如意算盤沒打成。

一個讓她更心動的機會找到了她——信息無障礙研究會邀請她加入,擔任信息無障礙產品聯盟的運營總監。

你可能會好奇,到底「信息無障礙」是什麼玩意,能讓一個喜歡互聯網的年輕人離開騰訊,去加入這個領域?

今年春節,信息無障礙研究會寄出的新年賀卡

簡單來說,它指的是任何人,無論身體能力如何,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平等地、沒有障礙地獲取和使用信息。

然而,在現實情況下,國內許多互聯網產品或服務並沒有考慮到視障者、聽障者、讀寫障礙人士、老年人等的需求。而這些人加起來,已經超過了 2 億人次。可以想像的是,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這個數字還會上升,其中就有你我的爸媽,也包括將來的我們自己。

儘管「無障礙」的說法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殘障人士等「少數群體」,但它指向的並不是「少數人」,而是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運營信息無障礙產品聯盟,陳三天正在做的,就是儘可能讓更多互聯網公司關注到信息無障礙的重要性,加入到聯盟當中,做出更多行動,從而讓更多產品、服務真正對每一個用戶都友好,而不是冰冷地將某些人拒之門外。

同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還在探索更廣闊的商業可能性,通過提供無障礙技術諮詢、優化等服務,希望能更加可持續地加速信息無障礙建設進程。

陳三天相信,這份工作讓她能充分探索科技 x 公益 x 商業的未來。

兩周前,她搞的「大事情」在北京落地了——2018年科技無障礙發展大會。

她和團隊成功邀請的,不僅有國內外無障礙技術專家,也有互聯網大佬們,還爭取到工信部、中殘聯等國家部委領導。國內第一本信息無障礙專業書、第一支信息無障礙宣傳片,也在這場大會中亮相。

陳三天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比起在騰訊公益那會兒辦的活動,這次科技無障礙發展大會讓她有了更多的成就感。

「活動一辦完,馬上就有好幾家企業和我們聯繫,申請加入聯盟。」她告訴 BottleDream,這其中就包括 OPPO、鵬華基金等,「有些企業的負責人以前也聽說過『信息無障礙』,但他們可能覺得這個事的優先順序沒那麼高……這一次過後,感覺比之前積極不少,更主動地找我們溝通了」

還不算理想的工作,但已經接近了

陸俊

「第一反應」首席運營官

工作17年,第 7 份工作

跟陳三天和璐瑤分別聊完後,璐瑤極力推薦我再跟她的老大之一 Robin(陸俊) 聊聊,「原本是上海交通大學的 IT 男,後來讀了中歐商學院的 MBA,結果加入了『第一反應』」

聽起來是個很有故事的男人。

算起來,陸俊已經工作了 17 年,這是他的第 7 份全職工作。那現在做著的事情,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嗎?

「我覺得,還沒有到『理想』的程度,但已經是在接近的路上了。」陸俊說。

他告訴 BottleDream,最初加入「第一反應」,是因為一位校友在馬拉松當中的猝然離世。而且當時很多跑友都在現場,不少人在賽前接受了急救培訓,但當人真的倒在眼前的時候,卻還是慌張得反應不過來。

「我希望我身邊的人不要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或者至少遇到這樣的問題時,不會手足無措。」

而就在前不久的無錫馬拉松上,「第一反應」的一位志願者再次成功急救了一位心臟驟停的跑者。每一次的成功救活,都給他們帶來更強的信心。

無錫馬拉松,第一反應工作人員+志願者大合照

記住自己為什麼出發,才能走得更遠。

從成立到現在,「第一反應」獲得不少國內外的讚譽,也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目光,希望加入其中。

「其實也是很像圍城內外,外面的人看過來,覺得一切都很酷很炫。但身處其中的我們,會明白每一步的成長背後有多少的 suffer(痛苦),這些跟很多公司都是相似的。」陸俊補充說,熱情很重要,但也需要耐心、適應力、腳踏實地,無論在哪裡,無論做什麼事情,這些都很重要。

「好工作,好公司」實驗

「第一反應」、信息無障礙研究會,與這 3 個年輕人職業選擇相關的這兩家機構,參加了2017 年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獎(簡稱「社企獎」)的評選。

值得注意的是,摩拜單車也曾入圍了這個獎項——它的入圍,引發了一次頗具爭議,卻也非常有意思的討論:到底摩拜算不算社會企業?到底什麼才是社會企業?社會企業和其他企業有什麼不一樣?……

「在國內,學術界等對『社會企業』的定義一直沒能達成共識。成立『社企獎』,我們希望能把那些糾結放一放,去關注那些正在用創新的商業模式,大規模、系統化地解決中國主要社會問題的企業以及投資機構,去關注那些正在發生的改變。」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論壇(聯盟)秘書長盛少嵐說。

她告訴 BottleDream,社企獎不止是一個獎項,它更是一次開放性的討論,希望讓更多人、更多公司參與進來,探討商業向善的可能性。

什麼樣的機構才算社會企業?

它是不是面向未來的好公司?

怎麼樣的工作,才會讓你覺得是真正的好工作?

……

BottleDream 想邀請你

加入這個「好工作,好公司」實驗——

玩法一

在評論區留言,

提名你心目中最符合「社會企業」的公司

推薦它們參加今年的社企獎。

讓「好公司」被看見,

也讓商業向善的漣漪泛得更遠、更廣。

ps:如果你認為你所在的公司就是

一家社會企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ottleDream 的精彩文章:

遇見同路人,遇見更好的自己
社會創新入圈,這套工具讓我相見恨晚

TAG:BottleDre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