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憑什麼說半導體晶元是中美關稅談判的關鍵?

憑什麼說半導體晶元是中美關稅談判的關鍵?

目前來看,中美貿易摩擦有所緩和。不過,雙方尚未進入貿易談判階段,最終事情會如何發展,尚難判斷。未來存儲器晶元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因為中國是全球存儲器最大的買家。

如果真的打起貿易戰,那麼美系記憶體大廠美光科技(Micron)將因其和英特爾(INTC)共同成立的IM Flash Technologies(IM快閃記憶體技術合資企業)一起受到影響,另外Western Digital(西部數據,全球第二大硬碟生產商)也或將受到波及。這三家公司總部都在美國,因此都屬於中美貿易摩擦的範圍之內。

儘管中國對特朗普最初關稅清單的回應側重於進口到中國的農產品,但該清單上升至106項,其中就包括使用內存晶元的產品。相反,美國政府列出的1300種中國產品中,包括大量含有DRAMs(動態內存)和NAND快閃記憶體(非易失性存儲技術)晶元的高科技產品。

但從圖表1中可以清楚看到,中國在IC(集成電路)生產方面遠沒有達到自給自足的程度。中國需要這些半導體,而這一場限制零部件供應鏈的貿易戰,將對中國製造的消費類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計劃產生負面影響。

Informatica Network一篇題為《中國大陸的半導體設備市場:對技術、經濟和政治問題的完整分析》的報告稱,中國的大規模投資終於顯示出優勢,因為中國製造的集成電路與進口到中國的比例從2016年的29.1%上升到2017年的32.2%。「中國2017年的IC產量為1739億,高於2016年的1303億。2017年,中國進口IC數量為3661億,高於2016年的3177億。」

換句話說,中國消費了超過5000億個ICs用於製造智能手機和其他消費類產品,然後銷往全球各地。

然而中國的產量不足2000億。366億的缺口只能靠進口,包括從上述提到的美國公司,以及韓國三星電子、半導體大廠海力士(SK Hynix)和日本東芝處進口的DRAN和NAND存儲晶元。存儲晶元約佔進口晶元的25%左右。

中國存儲晶元市場

中國需要進口的存儲晶元,美光科技2017年度向美國境外客戶的銷售額總計175.6億美元,其中包括對中國內地的103.9億美元銷售額,中國台灣為25.4億美元,歐洲為13.6億美元,日本為10.3億美元以及其他亞太地區為18.1億美元,即對中國的銷售額佔到海外銷售額的59.2%。而在203.2億美元的總銷售額中,中國也佔到了51.1%。顯然,任何關稅或貿易戰都會對美光科技的收入產生深遠的影響。

此外,2017財年,西部數據在華收入占其總收入190.9億美元的22.37%,是所有地區中最高的,主要來自於NAND存儲器和硬碟驅動器。雖然對中國的敞口僅為美光科技的一半,但仍相當可觀。

顯然,中國是這些公司的重要市場。但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晶元製造商還沒有製造這些器件,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存儲晶元進口到中國。事實上,2017年中國存儲晶元消費約佔總量的30%,其中DRAM需求佔22%,NAND需求佔29%。而這正是美國覺得在貿易談判中能有底氣的地方。

另一方面,如果貿易戰升級,可能會對電子產品中無處不在的存儲器產生不利影響,而這正是美光等公司增長的驅動力。中國有幾家公司涉足了專業的存儲器領域,因規模太小而未能成為全球存儲器公司巨頭,但有可能在該行業過度調整的情況下崛起。

中國公司兆易創新曆來是NOR flash的供應商。最近,該公司併購了ISSI,現在也供應專業的DRAM和NAND。但考慮到這整個市場基本被三星、海力士以及美光三大廠商壟斷,未來一段時間內,兆易創新想要進入DRAM和NAND Flash全球市場第一梯隊十分困難。該公司又從東芝購買了SLC NAND(SLC為NAND快閃記憶體架構),並與博通、漫威、高通和英特爾公司之間有合作。圖2名單包含了有/沒有晶圓廠的中國公司。

如圖3所示,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正跟蹤中國計劃在未來3年新建或升級的19個晶圓廠項目,其中2個DRAM晶圓廠和一個NAND晶圓廠計劃在2018年與英特爾一同擴張。

搞事的特朗普或將挫傷存儲器公司

目前的關稅談判和物品清單包括了包含存儲晶元的產品。《中國製造2025》提出,2020年國內晶元自產率將達40%,作為晶元消費量比重最大的存儲晶元,實現進口替代已經成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而中國對本土半導體產品自給自足的需求應是避免貿易戰的催化劑。

如果這不起作用,特朗普可能將存儲晶元添加到關稅清單中。這對美國存儲器公司以及所有中國製造產品(如蘋果iPhone)的供應鏈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打擊。這是一個雙輸的局面。

此外,特朗普還可能會增加半導體生產設備的關稅,甚至會對美國設備供應商,如美國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全球最大納米製造技術企業)、科林研發(Lam Research,全球前十大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和科磊(KLA-Tencor)的產品實施禁運。

中國集成電路「自給自足」將成關稅談判關鍵

過去,中國一直投入大量資金大力扶持半導體產業供應鏈,以期在半導體製造業能自力更生,這實際上縮小了圖表1中藍線和紅線之間的差距。

中國通過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各地區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的資金指定了總額高達1500億美元的投資。這些資金最初的目標是海外併購和晶圓廠擴張,但美國政府的抵制帶來了強大的併購阻力,僅在2016年,美國CFIUS(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就否決了包括中資收購快捷半導體(Fairchild)、威騰電子(WD)以及德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愛思強(Aixtron)美國業務等多起案件。17年9月,特朗普正式簽署命令,阻止由中國支持的私募股權公司Canyon Bridge收購美國晶元製造商萊迪思半導體公司(Lattice)的交易,標誌著美國建立了一道旨在阻止中國資本染指美國高科技公司的虛擬城牆。

因此中國改將注意力放在國內的企業身上。在過去幾年裡,由中國政府支持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公司籌集了大約20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包括中興通訊和中芯國際在內的20多家中國企業。目前,該基金公司正與政府機構和企業進行談判,以求多籌集220億美元,達到950億美元作為其第二筆投資資金。該基金將再次投資從IC設計和製造到晶元測試和封裝的廣泛領域。

「中國製造2025」規劃是中國始於2015年的一個十年計劃,目標是10個戰略性先進技術製造業的促進和發展,其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就包括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該規劃呼籲通過技術替代來實現「自給自足」,成為主導全球關鍵高科技產業的「製造業超級大國」。

但中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以使本國的晶元能滿足其所生產的高科技消費產品(主要面向蘋果(Apple)和三星等外國公司)的所有需求。

這就是為什麼存儲器及集成電路將成為中美關稅談判的關鍵。中國在半導體製造業中實行自給自足的政策和財務支持將成為貿易談判的轉折點,這將使得對該行業徵收關稅變得毫無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與非網 的精彩文章:

英特爾為何這麼熱衷於跟本土晶元廠商合作
人工智慧之於維護網路安全是一把雙刃劍

TAG:與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