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他沒有文憑,卻被譽為三百年一遇的大師;他不是書家,字卻看得人心醉……

他沒有文憑,卻被譽為三百年一遇的大師;他不是書家,字卻看得人心醉……

陳寅恪(1890-1969),字鶴壽,江西九江市修水縣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書法之所以動人,其根源常在書法之外。

過去寫信,有句話叫「見字如面」,真的,我們見到一幅書法,首先是欣賞字,再通過字辨別人,然後聯想這個人的故事,氣節,風骨——於是這幅書法就厚重起來了。

這是陳寅恪先生的一封信——

信箋是極美的,字也極優雅,我們大致一覽,會說這是學者字,有書卷氣。但是請注意,這封寫在1963年,那時的陳寅恪雙目失明,怎麼能寫出這樣的字?

這是局部——

這不是陳寅恪的親筆信,而是陳寅恪口述,夫人唐篔的代筆。

唐篔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陳寅恪是湖南巡撫陳寶箴的孫子,他們的結合可謂門當互對。然而唐篔並非那種才貌雙全的絕代佳人,兩人初結合時,甚至有人異議,逼得陳寅恪說出這樣的話:娶妻不如人,何恥之有?

他們一生恩愛,育有三個女兒。

陳寅恪夫人的字已經了得,現在,我們要看看大師本人的真跡了。

我們知道他的哥哥陳師曾是著名畫家,還是齊白石的恩人,甚至有人說,假如沒有陳師曾的慧眼,可能就沒有後來的齊白石。

哥哥有藝術天分,弟弟自然也不差——

透過這些關於《闕特勤碑》的小楷手稿,我們能夠感覺到陳寅恪紮實的基本功。雖未專註書法領域,但這些字一絲不苟,清秀可人——

這種清秀,幾乎可以讓我們聯想到陳寅恪少年的模樣。想君東渡西遊之時,該是怎樣地雄姿英發啊——

一生學貫中西,卻不曾拿一個學位;靠著真才實學,便躋身清華四大教授。秉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火燭,他照耀著一個令人艷羨的時代。

這是他隨手寫下的文稿——

這種書寫告別了一絲不苟,進入隨意為之的境地。隨便一寫,出來的就是味道。可放大細節看,儘管寫得隨意,卻都有法可依。

當代有人說,書法是文化,不是技術。這話形容古人沒錯,形容今人卻錯了:您的地基還沒打好,就來議論摩天大樓?想多了吧。

陳寅恪尤其值得學習之處,是他的讀書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他一生寫過的讀書筆記,足有60大本之多。他讀過的書,遍布著圈圈點點、密密麻麻的親筆註腳。

這些筆記不僅有漢字,還有「亂碼」——

藏文、梵文……這些我們看上去像「天書」的文字,都是陳寅恪信手拈來的玩具,博學如此,讓人除了驚嘆,還是驚嘆。

陳寅恪是百年不遇的大師級人物,但他一生的悲慘際遇令人扼腕。

晚年的失明和骨折給他帶來了巨大痛苦,可即便如此,他還是憑藉口述,寫出了洋洋80萬言的《柳如是別傳》。一個明末奇女子的傳奇,給這位大師帶來了晚年最有力的精神支撐。

而陪伴陳寅恪,也成為夫人唐篔晚年的最後支撐。1969年10月,飽受文革折磨的陳寅恪與世長辭;僅僅一個月後,唐篔也撒手人寰。

陳寅恪的最可敬之處,在於他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不以大師自居,只是謙卑溫和地做人,讀書。

我們看他的手稿,想他的為人,那些無意為書的手跡之美,便更加使人感慨,使人心碎。

做人貴在立品,書法亦然。無品之字,就如無品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日課 的精彩文章:

今年為什麼流行古法毛筆?
明朝三大才子共書一紙,這扇面真的美翻了!

TAG:書法日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