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小波的來往人生

王小波的來往人生

1997 年 4 月 10 日,正是春寒料峭的時節,深夜11點左右,北京某小區里,深夜傳來兩聲痛苦的呼喊,據鄰居回憶,有人聽到了這聲慘叫,但因為大意,沒人去干預一下。早晨的時候,還有鄰居遛彎時候,還議論了這事。誰到沒想到的是年僅 45 歲的王小波因為心臟病發猝死,一顆星星悄然墜落。下午的時候,鄰居發現王小波一直沒有出門,這才意識到是不是出事。急忙去敲門,推開門的時候他們看見:王小波頭抵著南牆,弓著身子,倒在地上,已經離開了人間。王小波去世的時候,周圍沒有一個人。當時李銀橋遠在英國劍橋作訪問學者,親人也沒和他住在一起。

據哥哥王小平寫的回憶文章中說:「小波的心臟有先天性的缺陷,這是因為我母親懷他時遭逢變故,日日以淚洗面,持續性的悲傷造成了小波發育異常。」書中寫道,王小波對自己的心臟病心裡有數,他結婚以後,堅決不要孩子,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在去世前不久,他肯定從心臟那兒得到了十分不祥的信號。「他在給我的最後一封電子郵件中說,他感到情緒灰暗,覺得自己是個worm(注釋:蠕蟲、寄生蟲),什麼都做不好。他還和一個北京的朋友說:他覺得他要死了。現在想起來,當時他的心肌炎肯定已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但是大家都沒把他的話當真。」

王小波出事那天,李銀河一直覺得心裡發慌,總擔心發生什麼事。很快就接到家裡的越洋電話,告訴她快回來吧,出事了。雖然沒說什麼事,但似乎她已經感到了噩耗。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人在年輕時,心氣總是很高的,最後總要向現實投降。我剛剛過了四十四歲生日,在這個年齡上給自己做結論似乎還為時過早。但我總覺得,我這一生絕不會向虛無投降。我會一直戰鬥到死。

——王小波《有與無》

二十多年後,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他並沒有被時代忽略,也沒有被熱愛他的人遺忘。網上經常見有他生前的著作和文章發布。說明他的文章得到了很多人的讚賞。許知遠說,他已經成為了時代的一部分。(攝詩:清酲)

王小波(1952-1997),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出生於北京,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984年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2年後獲得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遊歷了美國各地,並利用1986年暑假遊歷了西歐諸國。1988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9月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

1980年王小波與李銀河結婚,同年發表處女作《地久天長》。他的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和張元合作的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入圍1997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

1995年,王小波的成名作《黃金時代》被當局查禁,甚至不準在國營的新華書店擺賣,可是卻受廣大的讀者和文學評論家讚賞。

事實上,《黃金時代》在個體戶書攤上已經售出六萬多冊,並且出版了台灣版和香港版,對此,《人民日報》海外版亦不得不承認:「這部小說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留學生偶一露面總會造成排隊閱讀的局面。」(網路)

攝詩編輯整理

一組王小波的照片和語錄

以示紀念

幼兒王小波

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王小波

兒童王小波

這些事使我想到了福柯先生的話:話語即權利。這話應該倒過來說:權利即話語。----王小波

童年

然後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屬於古往今來最大的一個弱勢群體,就是沉默的大多數。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人沒能力,或者沒有機會說話;還有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對於話語的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王小波

少年

一個人倘若需要從思想中得到快樂,那麼他的第一個慾望就是學習。

----王小波

我自己當然希望變得更善良,但這種善良應該是我變得更聰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王小波

小時候的王小波和家人

我認為低智,偏執,思想貧乏是最大的邪惡。而聰明,達觀,多知的人,比之別樣的人更堪信任。----王小波

從右到左:王小芹、王征、王小平、王小波、王晨光

對於一位知識分子來說,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的精英更為重要。

----王小波

王小波和哥哥

身為一個中國人,最大的痛苦時忍受別人「推己及人」的次數,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王小波

1973年,王小波、王小芹、王晨光、王征(自左至右)

在中國做知識分子,有一種傳統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傳下來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個循規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樣,做出了樂趣,再去管別人。----王小波

王小波和母親的合影

人該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別人手裡的行貨。----王小波

不但對權勢的愛好可以使人誤入歧途,服從權勢的慾望也可以使人誤入歧途。

----王小波

老師

蠱惑宣傳雖是少數狂熱分子的事業,但它能夠得逞,卻是因為正派人士的寬容。----王小波

寓所前

個人的體面與尊嚴,平等,自由等等概念,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是沒有的。

----王小波

古往今來的中國人總在權勢面前屈膝,毀掉了自己的尊嚴,也毀掉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王小波

1980年,剛剛結婚的王小波與李銀河在宿舍樓下

知識分子的道準則應以誠信為根本。----王小波

真正有出息的人是對名人感興趣的東西感興趣,並且在那上面做出成就,而不是僅僅對名人感興趣。----王小波

1985年底,王小平與王小波兄弟倆攝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狄斯尼樂園

這個世界自始至終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像我這樣的人,一種是不像我這樣的人。----王小波

在美國西部旅遊

井底之蛙也擁有一片天空。----王小波

王小波生前最喜愛的一張照片 在英國莎士比亞故居前的留影

我引用昆德拉這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被領導聽見了,他就說:一定要把該上帝批倒批臭!----王小波

在美國農場

似水流年才是一個人的一切,其餘的全是片刻的歡娛和不幸。----王小波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王小波

一個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夠的,他還應當有詩意的世界。----王小波

在京郊八里莊家中電腦旁 作品幾乎都出自這部電腦

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與人有知識的差異。這就提示說,由知識的差異可以產生權力。讓我們假設世界上的人都很無知,唯有某個人全知全能,那麼此人就可能掌握權力。----王小波

貧窮是一種生活方式。言下之意是說,有些人受窮,是因為他不想富裕。貧困是一種生活方式,富裕是另一種生活方式;追求聰明是一種人生的態度,追求愚蠢則是另一種生活態度。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在追求快樂,另一些人在追求痛苦;有些人在追求聰明,另一些人在追求愚蠢。----王小波

有些人認為,人應該充滿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調低下的思想。這種說法聽上去美妙,卻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因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總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誰就成了問題。----王小波

王小波和李銀河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合影(攝於上世紀80年代)

我喜歡你的熱情,你可以溫暖我。我很討厭自己不溫不涼的思慮過度,也許我是個壞人,不過我只要你吻我一下就會變好呢。

——《愛你就像愛生命》

吃飯喝水性交和發獃,都屬天賦人權的範疇。假如人犯了錯誤,可以用別的方法來懲辦,卻不能令他不發獃。如不其然,會引起火災。

---------《革命時期的愛情》

生前最後一張照片

假如人生活在一種不能抗拒的痛苦中,就會把這種痛苦看作幸福。假如你是一隻豬,生活在暗無天日的豬圈裡,就會把在吃豬食看作極大的幸福,因此忘掉早晚要挨一刀。所以豬的記性是被逼成這樣子的,不能說是天生的不好。

----王小波

王小波故居

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而追求知識的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後的事我看不到,但現在想想心裡就高興。----王小波

李銀河找遍了北京的所有墓地,終於在昌平找到了這座有著天然景觀的公墓。處於風景秀麗的京西北山麓佛山腳下,她把王小波的骨灰存放在天然的巨石中,墓碑上沒有給王小波安上任何頭銜,整個設計充分體現了李銀河與王小波兩人的個性。每年的4月17日,李銀河都要來為王小波掃墓,在與這巨石墓地的對視中,彷彿他們又在進行著那永不會停歇的傾心之談。

王小波,如果現在仍健在,會當如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攝影與詩歌 的精彩文章:

獻給可愛的人

TAG:攝影與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