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天,是你的黃金時代

今天,是你的黃金時代

1952年5月13日 王小波生於北京。

1968~1970年 雲南農場知青。

1971~1972年 山東牟平插隊;後擔任民辦教師。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學儀器廠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區半導體廠工人。

1978~1982年 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學生。

1982~1984年 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教師。

1984~1988年 美國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1991~1992年 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講師。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也就是21年前的今天,王小波死於心臟病突發,享年45歲。

1998年5月13日,我出生了。和王小波生於同一天。

19歲的某一天,我第一次了解到王小波這個名字,「相識甚晚」。

王小波之於我的意義,不僅僅是同一天生人的親近感,是重生。

一直不敢提筆寫寫王小波,連冒出這個想法的勇氣都沒有,現在一樣沒有。

第一次讀王小波是《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儘管王小波逝世二十年,那時候讀來還是有些震撼的,我很難想到在上個世紀有人會將語言的幽默在文學中發揮到這種地步,簡直酣暢淋漓。其次,生前的王小波很多觀念,諸如「有趣」、「自由主義」、「女權主義」等在現在看來都是走在時代前沿的。在讀其散文的過程中,一直有種強烈的預感王小波是一個理科生,後來查證果然如此。他同時擁有著知識分子對時代的質問和理工學科的緊密邏輯,值得慶幸的是,他沒有文人一貫的矯情和做作。

在中國近代史背景下,戰爭和戰後都塑造了一批文學。有抗日戰爭時期的以魯迅為首的「愛國主義」文學,以文作武抨擊當下的社會;後來建國初期以「歌頌祖國」為主題的文學;文革時期對制度和時代背景的諷刺打擊為主的文學;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知青為群體的「傷痕文學」...

翻開近代文學及早期當代文學作品,大多都離不開壓抑的主調。中國社會處在一個混沌時期,這就導致了時代的發展和建設會走很多彎路,並且在這個時期對民生民情的關注度會大幅度下降,進一步奠定了那個冗長時期的壓抑分為。大多知識分子創造出的作品都是圍繞救國救民這個主題,所以用沉重的筆調描寫當時社會民不聊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在後期「傷痕文學」生產的年代,文學大都是由知青們創造的,他們在那個時期受的苦,遭遇到的壓迫,對人性的壓抑通通在「知青下鄉」時期之後爆發出來,這就導致了傷痕文學在基調上是對下鄉時期的抱怨,對那個時代的不滿。

然而所有人意外的是,王小波出現了。他是知青里普通的一員,卻用最不平凡的手法和語言講述了文革時期知青下鄉過程中人性被壓抑的一面。《黃金時代》,用荒誕戲謔的手法講性與人性聯繫起來,在人性被壓抑的時代,性是用來詮釋壓抑的唯一方法。在王小波之前,我還沒見過有人能將性堂而皇之的拿上檯面,更沒有人講性寫的如他一般單純唯美。

讀王小波的小說與散文的感覺大不相同。散文,給人以睿智幽默,有吸引力。小說,他完全給讀者塑造了 一個全新的世界,打破原本的認知,身心都會沉浸到其中去,讓人享受不已。

對「自由」的理解,大多是從王小波這裡學到的。在中國文學史上,王小波不被主流承認,他是自由撰稿人,不入中國作家協會。在其生前,大部分作品都不被發表,難被人識,在其去世之後掀起一股久經不衰的王小波熱,這是讓人感到欣慰的,同時也是讓人感到可悲的。對於「自由主義者」來說,可能隨性能概括一部分,但又不能完全詮釋。用王小波的話來講,就是「社會上有一部分有問題的人,也有一部分正常人,很多人創作給有問題的人看,正常人也需要文學,那我就寫給他們看」。

對於王小波有很多話要說,又好像無話可說,寫到這裡為止吧。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這是我最喜歡的王小波筆下的一段話。

《黃金時代》被王小波稱為「寵兒」,文中的王二21歲,今天的王小波也21歲。

村上春樹說過死後30年的作品才是值得看的,對於王小波來說,我想提前10年是並不多的。

謹以此文紀念我心中的王小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趙涼歌 的精彩文章:

人不二逼枉少年

TAG:趙涼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