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藹北說歷史之——大余名流事·張鎮孫報國

藹北說歷史之——大余名流事·張鎮孫報國

核心提示

張鎮孫(1236年—1277年),南宋時期廣南東路南海縣熹涌(今廣東省順德倫教熹涌)人。字鼎卿,號粵溪。少年時,學習刻苦,博聞強記,小有名氣。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狀元。被授秘書省正字,進秘書省校書郎。不久,出為婺州通判。

(網路配圖)

咸淳十年(1274),度宗駕崩,太子即位,僅四歲,是為恭帝。德祐元年(1275)冬,元軍逼近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張鎮孫因牽念雙親,棄官回南海奉養父母,遭彈劾被罷官免職。

恭帝君臣降元後,宋臣擁立端宗趙昰即位,張鎮孫為龍圖閣待制、廣東制置使兼經略按撫。奉詔與都統凌震招兵買馬,誓圖恢復。景炎二年(1277),張鎮孫率軍收復廣州,軍心、民心為之大振。

但不久,元軍又復占廣州,張鎮孫兵敗被俘,被擄北上路經大庾嶺時自盡殉國。

(部分史料根據《宋史》及大庾嶺的民間傳說)


紅梅魂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即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的十一月二十六日,南安路總管府(現江西大余縣)知事趙文登上梅關關樓,翹首向南翹望。

趙文接到元朝廷的邸報和密令,曉得宋季朝廷的龍圖閣待制、廣東制置使兼經略按撫張鎮孫被羈押,由元兵押送到北京大都,今日途經南安路總管府,因而特地在此等候那一撥人的到來。

南安路總管府知事趙文是江南西路廬陵(江西吉安)人,與宋季民族英雄文天祥是老朋友。迫於形勢,趙文投降於元兵,受命於元朝廷,擔任南安路總管府知事。而文天祥則追隨宋端宗趙昰,在廣州那一帶頑強抵抗著元軍。

趙文從文天祥的密信中,知道張鎮孫是廣州南海縣人,從小就很是聰敏,也非常勤奮,不久就在廣南東路(廣東省)的各種應試中脫穎而出。

卻又因為家裡極度貧困,張鎮孫為全家人的生計而奔波,遲至三十七八歲才考中進士,馬上參加宋度宗舉辦的科舉考試,一舉多得狀元頭銜,成為名聞嶺南大地的狀元郎。

南宋度宗小朝廷,外有蒙古虎視眈眈、隨時覬覦南方大片肥沃的徒弟,內有流民到處起義造反。非常不幸的是,朝堂之上還有臭名昭著的大奸臣賈似道為非作歹,國家局勢江河日下,令張鎮孫心內煩憂。

大奸臣賈似道為了拉攏張鎮孫,主動跑到張府,對他說:「張大人,你這個狀元可是我想方設法擢升給你的呢,你要珍惜我給你的知遇之恩!」

張鎮孫並沒有將賈似道的手段當作是感恩的舉動,完全沒有把賈似道放在心上,從來也沒有到賈似道府邸去感恩道謝。

恰恰難料的是,賈似道雖然禦敵無能,但在朝堂之上無人可敵。他將張鎮孫貶官了。

(網路配圖)

張鎮孫被一貶再貶之後,很委屈地離開杭州城,到浙西去擔任浙江婺州的通判。像張鎮孫那種從三品高官而被降為六品小官的,實在是太少。

不光對權奸賈似道從來不去巴結討好,即使是家庭極度貧困,張鎮孫對錢財也根本上沒有產生任何的非分之想。

南宋朝廷有規定,狀元可以到判局取錢,以保衣食無憂。但是,張鎮孫反倒考慮到國事艱辛,每次只取一點點,比規定數額少得多,剛剛能夠使一家人勉強地過日子罷了。

兇猛的元軍不斷南侵,攻入浙江,作為通判的張鎮孫無權無兵,毫無辦法,只能跟隨著難民一同南下。

他擔心父母雙親的安危,向朝廷請求辭職官職,想回到廣東侍奉雙親。不過,朝中的權奸賈似道卻緊緊地揪住此事不放,告他「聞兵逃遁」。如此一來,清正廉潔的張鎮孫卻是以罷官而暫時歸隱,使得整個家庭更加貧困了。

就這麼著,南宋小朝廷的局勢很快地就不斷惡化了。群臣帶著小皇帝宋端宗不斷南逃,最後從福建跑到了廣東潮州、惠州、廣州那一帶。

直到此時,朝廷在除去奸臣賈似道之後,官員們才突然想起在廣州還有這位剛直的狀元張鎮孫,於是任命張鎮孫為龍圖閣待制、廣東制置使兼略安撫使,讓他成為實際上的廣東最高指揮官。

自從任廣東最高指揮官職務之後,張鎮孫將全身心都集中於整軍備戰之中,還打了幾個勝仗,很快地就光復了已經被元朝佔領幾個月的廣州。

這一重大勝利,對南方全部軍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也是為南宋續上了一口氣。元朝大軍因為糧草不濟,也不得不撤軍而走。

但是很不幸,半年之後,元朝廷大將呂師夔、索多又率領大軍來犯。

張鎮孫聞訊,先是率領兩千多艘戰船迎敵而上,跟驍勇兇殘的元軍在珠江決戰。

這時的元朝軍隊早就已經在長江上訓練很久很久了,再也不是毫無水戰經驗的旱鴨子了。再加上元朝軍隊的人數眾多,張鎮孫寡不敵眾,只能退守廣州城。

退守孤城之後,張鎮孫帶領廣州百姓,是真心準備死守城池的。卻不料此時大勢已去,元軍將廣州圍城圍得像鐵桶一般,令軍民都感到絕望。

張鎮孫熟讀兵書,知道已經回天乏術了。當時的蒙古人有個規定,那就是對於抵抗的城池,攻下以後,一律屠城。

為了保全百姓,避免無畏的犧牲,張鎮孫冒著天下的罵名,開城投降。他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放過廣州的百姓。

就這樣的,龍圖閣待制、廣東制置使兼略安撫使張鎮孫主動向元軍投降,保全了廣州六十八萬民眾和軍人的生命。

南安路總管府知事趙文正回憶著文天祥密信中有關張鎮孫的那些往事的時候,三名元軍押解著張鎮孫,從梅嶺南麓的韶州府湞昌縣(今廣東省韶關南雄市)順著山路爬上了梅關關樓。

趙文把帶來的嶺北大庾嶺美食奉獻上來,給張鎮孫飽餐了一頓。

(網路配圖)

張鎮孫雖然被羈押在囚框中,卻也能打起精神,笑著對趙文表示感謝,很真誠地說道:

「趙知事,你我都是客籍(客家人),能在梅關、在嶺南、嶺北交界之處大庾嶺的梅關遇見你,我很榮幸。一路上被羈押過來,我都在思考,為什麼我們堂堂的千千萬漢族人會敗給蒙古元軍!他們只有區區幾十萬、不足百萬人呀!」

南安路總管府知事趙文很爽快地回答說:「我作為一個投降於元軍的漢族人,也想到了為什麼會這樣,——蒙古人不多,但漢人中的奸臣太多了。」

趙文說,一個元軍的後面,常常有千百個漢人在充當漢奸,這情況你是防備不住的。你能抵擋得了元軍的明槍,卻難以躲過漢奸的暗箭!為了家人和自身生命,為了民眾,你能不投降嗎?

聽完這幾番話,羈押張鎮孫北上京城大都的三位元軍都放鬆了警惕。他們都連連點頭稱是。

突然間,被羈押在囚框里的張鎮孫飛起一腳,將一個元軍給踹到梅嶺的懸崖峭壁下,死了。另兩個元軍正想拿槍刺殺敢於反抗的羈押者張鎮孫,還沒有來得及動手,就也被趙文兩腳給踢到了懸崖底下。元軍全部殞命了。

趙文趕緊將張鎮孫從囚框中解救出來。

張鎮孫拉著趙文的雙手,感激著說道:「一路上,我都是主動被羈押的,我知道我即使是反抗,也會死路一條。感謝趙知事的解救!」

趙文正要對獲得自由的張鎮孫表示祝賀,張鎮孫卻說道:「我不會連累趙知事的,今天,我能在大庾嶺紅梅行走,也就死也滿足了。」

說完,張鎮孫從趙文的佩刀刀鞘里拔出利刃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抹頸自殺了。

趙文很是驚訝,長久地不發生。冬日寒風中,那一叢叢紅梅綻放得更加鮮。

需要補充的是:在史冊中,開城投降的守將,名聲總是不好的。但宋末元初的南宋狀元張鎮孫卻例外。

他在元朝大軍壓境之時,最後關頭放棄了抵抗,卻贏得了朝廷的理解,也贏得了百姓的民心。

如今佛山南海區熹涌陳家祠旁邊的張家祠,還保存著張鎮孫的很多遺迹,供後人景仰。

梅花魂,紅梅魂,嶺南張鎮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良語善言 的精彩文章:

大余名流事?袁枚游嶺南
大余名流事?徐渭憩丫山

TAG:良語善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