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纽约或将发生百年一遇大地震!专家发出警告,曼哈顿在地震断层上

纽约或将发生百年一遇大地震!专家发出警告,曼哈顿在地震断层上

?

据英国《每日邮报》(Dailymail)报道,美国纽约市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随时遭遇百年一遇的大地震。

专家根据统计数据预测,纽约市每100年左右会发生一次5级左右的地震,每670年左右会发生一次6级左右的地震,每3400年左右会发生一次7级左右的地震。

而上一次地震发生的年份,是1884年。距今已经过去了134年。

1884年的地震导致布鲁克林区的地面裂开,烟囱和墙壁倒塌。

(图片来源:Dailymail)

纽约并不是地震的热点地带,但是纽约市的五个区(曼哈顿、布鲁克林、皇后区、布朗克斯和史泰登岛)都位于断层带上。

其中,最大的一个断裂层位于125街。从新泽西一直贯穿中央公园,至东城区的河边以及Roosevelt Island地区。

纽约最近的一次地震发生在2001年的10月27日,地点就位于125街的断层带上。但是幸运的是,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图片来源:NYCGO)

还有一个断层从中城西开始斜穿整个中城高楼密集的繁华区(包括时代广场、帝国大厦附近)。

而曼哈顿上城和中央公园附近相对于中城和下城来说则是较为安全的地区。

(图片来源:Dailymail)

纽约高楼密集,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约有850万人生活在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专家担心,即使是一场5级的地震也将会为纽约带来巨大的灾难。

许多建筑在1995年之后都没有通过严格的抗震标准,一旦发生地震,将造成部分建筑物的倒塌。

预计将带来近390亿美元的损失和3000万吨残砖断瓦。

(图片来源:earth.com)

此外,纽约拥有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公共地下铁路系统之一,地下交通状况错综复杂,每天有大量纽约市民和游客选择乘坐地铁出行。

(图片来源:MTA)

如遇地震,地下交通也是最大的安全隐患之一。

(图片来源:Dailymail)

专家还指出,附近其他州的大的断裂层如果发生地震,其强烈的地震波可能将会波及纽约。

(图片来源:Dailymail)

如2011年弗吉尼亚州发生的5.8级地震,地震波就曾让纽约有明显的震感。

(图片来源:Dailymail)

看罢这一波专家的大地震预告,美国网友纷纷表示,

"我唯一担心会迟到(overdue)的,是从图书馆借的书和我的生理期,而不是大地震。”

“亲爱的纽约客们不必担心,每日邮报预告大地震的原因估计是因为他们最近有点神经质。”

(图片来源:Dailymail)

“好吧,如果纽约发生地震了,罪魁祸首应该是特朗普。”

即便如此,住在纽约的小伙伴们也无需过度担心。纽约在地震多发地的评级中总体被评为中级,并不是地震多发区。

毕竟,说了那么久的加州地震也还没来 ...

但是由于纽约密集的高楼群、交通状况和人口数量,如遇灾难,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提高警惕和储备一些防震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如遇地震,大家请一定要谨记:DROP , COVER , HOLD ON!

(图片来源:Live Science)

首先不要慌张。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可以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不要靠近楼房、烟囱、电线杆等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或树木。不要乘坐电梯以及开车行驶。

如果在室内,

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

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安全的避震地点有:

坚固的桌下或床下。

低矮、坚固的家具边。

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

内承重墙墙角。

如果在公共场所,

在影剧院、体育场馆,观众可趴在座椅旁、舞台脚下,震后在工作人员组织下有秩序地疏散。

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在课桌下躲避,震后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

在商场、饭店等处,要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震后疏散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拥挤,尽量避开人流。如被挤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最好是把双手交叉在胸前保护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压力。

最后,Fingers crossed for 世界安稳和平。

希望这些救生知识我们永远都不会用到。

也希望这场专家预测的纽约地震最后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毕竟住在断层带上的日报君还想再平平安安地多写几篇文章给你们看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留学生日报 的精彩文章:

TAG:北美留学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