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質性訪談資料的收集與三角驗證

質性訪談資料的收集與三角驗證

以下內容只是日常群聊,並非正規的學術討論,也非出版的期刊文章。一群科研愛好者,經常圍繞某研究議題進行討論。

A(在讀博士):計劃採用結構式問卷的方式,研究某議題,預計樣本數50人左右。

B(在讀博士):結構化訪談是訪談的一種形式。如果只有問卷,如何去驗證受訪者說的真假呢?即便質性研究,也講求個三角檢證,結果要可信。面對面訪談更利於訪談者追問

當你發現任何蛛絲馬跡的時候都可以做追問。通過受訪者的表情與動作去理解他當下說的話。而要驗證受訪者說的真假,要透過多次訪談多次追問,讓她對自己的話也有個前後驗證。基本上幾次追問下來,他說的都一樣的話,可以大致判斷他的話可信。

質性研究真不是轉錄別人的話而已。研究需要小心求證(備註:胡適曾提出,做研究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我覺得任何研究,前提都要可信。

A(在讀博士):如果是小心求證的話,受訪者說的是否為真,我需要調查其周圍的關鍵人,才能互為佐證,50個樣本,挨個去佐證,那樣研究就太龐大了,做個案倒是可以。

B(在讀博士):為何質性研究要用觀察、訪談、文件資料等途徑搜集數據,就是要做一個交叉檢證。受訪者說的話,我通過日常的觀察來確定是否可信,再通過他的文件資料檢證這些,互相交叉驗證。所以質性研究一般受訪者不會超過六個人。如果你要做50個人,我建議以側重量性的方式。

A(在讀博士):50個樣本做量化,問卷編製的預測都不夠。(備註:如果開發問卷做信效度分析,一般探索性因素分析所需樣本至少需要200個左右。)

B(在讀博士):就用他們的回答做量性啊。這也是一種方法,對他們的回答進行量性統計。量不限於數字,文字也可以做。

A(在讀博士):那就是內容分析法唄。

B(在讀博士):還有,50個人也確實可以跑統計,小樣本統計(備註:做些T檢驗、F檢驗是可以的),某某老師是專家,可以請教他,他甚至二三十都能跑統計。我是建議你還是量化為主,質性資料作為量化資料的解釋(備註:這種研究設計屬於混合研究設計,偏向解釋性研究設計,量化在前,質性在後)。

A(在讀博士):這個研究議題,涉及到內心豐富的情感,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我還是傾向於做質性分析。比如上述那個文章,個案口述史研究。(備註:某教師講述了自己的職業發展歷程。)

B(在讀博士):那個文章可信嗎?一面之辭(文章中沒有其他人員的出現,只是個案的敘述)。這個人的個性是什麼樣?遇到同樣的挫折,不同個性的人選擇不同。他的**跟個性、學校支持、搭班老師、知識積累有沒有關係?這個老師對教學的看法是不是太理想化?

我覺得訪談老師沒有問題,但是訪談問題要能讓受訪者進行自我反思,像上面這個**寫的東西,她把責任全部怪罪給別人,完全沒有自己的反思,這樣的訪談資料價值就不大。

我是覺得50個人可以跑跑統計,能搜集到50個人真的很不容易(備註:此為特殊研究,樣本不好搜集),也很少研究能做到這樣,然後再配合質性的訪談。

如果通過訪談,讓這個老師能夠省思自己**的真正原因,自己個性、與他人的相處、是否虛心、園長領導等等,能夠比較客觀看待問題,分析出自己和他人的問題,這個訪談就是成功的

還有就是,一次訪談通常無法讓受訪者省思自己的問題,可能要通過兩次、三次,甚至多次,給她一個省思的時間,她每次說的話可能就更有深度,對自己的省思就更多。通過多次追問,深度訪談,受訪者也可以更理清自己的思路,我們搜到的資料也更有深度。

A(在讀博士):我這個研究計劃每人訪談20-30分鐘。每人給一定費用。我會提前告知,我要對訪談進行錄音。錄音後轉為文字稿,並交給受訪者檢視和修訂、確認。按照質性標準,參與者需要自願,如此以來,研究很難進行下去,自願參與者較少。如果通過,問卷填寫,自我敘說(加上半結構化問題),參與者更願意配合研究。質性研究比量化難做。

C(教授、期刊主編):質性研究是比量化研究更難做,同感。

D(博士、C刊副主編):每次個案訪談在一小時左右較合適低於40分鐘一般不深入。我訪談兒童(備註:稍微大一些的兒童)都要40分鐘以上,成人一般在兩小時。如果我們的訪談只有二三十分鐘的話。在答辯的時候是會通不過的。

E(教授、博士):訪談在時間上、隱秘性、與對方的熟悉程度上都要有所考慮。訪談者的身份是局內人或局外人,也會對訪談的真實性,深層性有些影響

D(博士、C刊副主編):多人一起談也有好處,氛圍好的話,可互相碰撞啟發,將問題引向深入。沒有完美方法。我常用「閑聊法」。有五六個人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很多。(備註:有一種方法叫做焦點團體訪談法,就是多人在一起討論某議題,研究者收集資料。類似上述的「閑聊法」,不是純粹的閑聊,是有主題的。)

我談談我對方法的認識哈。我們看到很多種方法各種各樣,其實我認為就實證研究。方法萬變不離其宗,本質就兩個:一個是觀察,一個是比較。不管是問卷調查也好,參與觀察也好,訪談也好。其實都是觀察。歷史研究、案例分析、回歸分析、傾向值匹配、實驗法都是比較。觀察也好,比較也好,都需要我們帶著頭腦。

魯賓遜漂流記裡面的星期五,看到海上一個龐然大物,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但是魯賓遜看到以後,馬上聯想到自己在文明社會裡看到的大船,湧起一個念頭,可以利用它回到祖國了。兩個人都在看,結果卻不同。因為一個人腦子空空,另一個人頭腦里是有理論準備的。

我說這些其實是想說明,做好研究有三個關鍵詞:一個是觀察,一個是比較,一個是理論。循大勢不拘小節,這三個關鍵詞就是大勢,其他的都是小節。

A(在讀博士):最突出的問題是,如何解決一面之詞的訪談結果。若是圍繞每一人,去展開訪談關鍵人,去驗證資料,這個工作量太大,只能做幾個個案。

D(博士、C刊副主編):資料真實對應的不是受訪者說謊,而是因為人經社會化後就化性起偽了……有點複雜,這問題值得一萬字去思考論述。三角測量似乎也基於性惡論,我認為這偏了,修正為文化人假設更好。可以寫篇文章,《論研究資料的真實性》。

A(在讀博士):這個真實性,應該加個引號。因為質性研究不是法官斷案,尤其涉及較多價值判斷。同一件事情,管理者與員工認識角度不同,訪談結果會導致差異。這裡面,不能說誰對誰錯,或誰故意說謊。當然,也會存在一些自我美化的一些不真實資料情況

D(博士、C刊副主編):你這也是一個視角,***(一質性研究大咖)等持此論。

A(在讀博士):我們對三角驗證存在誤解。三角驗證分為三類,我們平時說的都比較模糊。

圖片:

我們的三角驗證可能是指:a說是否正確,從b那、c那去驗證。和這本書的三種類型的三角驗證都不符合。

若是按照第二種「資料三角驗證」,我50人大樣本,來自不同年級,就是不同組,足以驗證了,即便有人說的不真實,也不影響整體。

B(在讀博士):三角檢證是指多元的資料和方法來源,不一定是三個方面,也可以叫做交叉驗證。多元的資料來源,重要的是多元,例如搜集幼兒園的資料,要有老師、園長、家長、幼兒、教育局等等;多元的方法來源,是資料搜集的方法,觀察、訪談、文件檔案等等。

上面書中舉的民族志的資料搜集方式,「同一研究者對於不同組的被研究者,使用同樣的資料搜集方法」,我不知道這個不同組是指什麼,是如何分組的?這個不同組,是指同質性分組還是異質性分組?

A(在讀博士):受教了,B您贏了。

E(教授、博士):三角測量中,多種方法驗證是多元聚合;多種被試對一個話題談論觀點是360度驗證;同一問題不同研究者驗證更能說明一致性信度和可重複性。所以一個研究往往考慮三種狀況,只不過有的是明線以研究方法呈現,暗線是研究思想而已

歡迎您關注此微信公共號。「科研方法與論文寫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方法與論文寫作 的精彩文章:

TAG:科研方法與論文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