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也許變胖,真不是肉肉的錯

也許變胖,真不是肉肉的錯

心廣體自舒,泰然不肉肥

—— 宋 · 陸遊《雲門過何山》

脂肪有罪?

上一次,科研君跟大家介紹了什麼是「乾淨肉」(clean meat)」。而今天,科研君除了不僅要介紹肉,還要給肉洗脫罪名。肉一直是大家認為的導致自己增肥的罪魁禍首,究竟是不是呢?

2017年6月15日,美國心臟協會AHA,發出了一個公告,大意說飽和脂肪會提高LDL(所謂的壞膽固醇)水平,從而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豬油椰子油等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要少吃,建議用大豆油等植物油代替。

結果公告一出,許多營養學家不同意了,甚至媒體也站出來炮轟。

洛杉磯時報標題:

不要相信美國心臟協會,黃油,椰子油,牛排不會傷害你。

19世紀50年代,國外一個專家(ancel keys)因為低脂飲食而出名,他推行飽和脂肪危害論,曾經登上時代雜誌,1984年時代雜誌又站出來說膽固醇不好。

2014年,時代雜誌開始醒悟,為飽和脂肪平反,建議大家吃黃油。

《時代周刊》三個經典封面

2015年,美國膳食指南去掉了食源性膽固醇的限制,膽固醇慢慢走出被人誤解的陰影,蛋黃可以隨意吃了,也不用害怕豬油中的膽固醇了。

那麼,肉和動物油中的動物脂肪是如何背鍋的呢?

甜食有罪?

這就不得不提到糖業研究基金會(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

這一年,美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心臟病發作,還導致了連續6周無法履行總統職責。

其中從上個世紀初起,美國心臟病發病率就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攀升。

到1950年代,心臟病更成了健康的頭號殺手。

而總統這一病,也將大眾對心臟病的關注推向了頂峰。

人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心血管疾病呈噴井式的爆發。

一時間,全世界的科學家都鼓足了勁,想要探明這心臟病的起因。

當時在科學界,就有兩個重點懷疑對象,一是脂肪,二是糖類。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製糖業自然是終日提心弔膽,生怕科學家提出一絲對糖不利的觀點。

於是他們找到了明尼蘇達大學的教授安塞·基斯(Ancel Keys)

為了在心血管病的研究中洗脫糖的罪名,製糖業想採取的策略可與以往不同——不光要將誘因與糖類撇清關係,還要直接甩鍋給脂肪,免除後顧之憂。

安塞·基斯

1958年,基斯就提出了那個著名的「脂肪假說」,宣稱脂肪就是導致心臟病的元兇。

隨後,他更開展了一項研究,以調查脂肪攝入量與心臟病發病率之間的關係。

這個大型的跨國流行病學研究也被取名為「七國研究」。

但在「七國研究」的調查中,基斯刻意挑選了日本、芬蘭、義大利等符合他的假說的國家的數據,而有意避開了瑞士、法國、德國、挪威、瑞典等地,因為瑞士、法國等國家的人民雖然飽和脂肪的攝入量很高,但心臟病發病率卻很低。

In the case of Ancel Keys』s 7 Country Study, data for 22 countries was available to him, but he only picked 7. Here is the graph with the 22 countries:

真實的數據並未呈現相關性

雖說這已是妥妥的學術造假,但不得不說,基斯的這個策略是成功的。

所有人一下子就把關注點從糖類身上移開,脂肪幾乎成了萬惡之源。

很快,基斯的「脂肪假說」就被公共衛生部門採納,並推出美國歷史上第一份膳食指南,建議公眾盡量避免飽和脂肪的攝入。

在指南的作用下,從1965年到2011年,美國人減少了25%的脂肪攝入。

但美國人變健康了嗎?事實上並沒有。說的好聽點,是這份膳食指南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說得難聽點,就是這份膳食指南不知道扼殺了多少人的健康。低脂肪的食物影響了食物的口感,商人反而添加了更多的糖分來補充口感的缺失。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肥胖率和糖尿病率像坐上了火箭,節節攀升。

同時,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被稱為健康頭號殺手的心臟病,居高的死亡率也並沒有得到任何的緩解。

直到2016年,最新版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才開始建議,每日的添加糖攝入量應控制在25克以下,而不單單是著眼於控制脂肪的攝入。

25克糖是什麼概念?隨便一瓶可樂就已經超標。

脂肪的危害形象儘管已經深入人心,每天一瓶的飲料也已經成為了習慣。但我們仍然要認清面對的現實,減少糖分的攝入,適當增加脂肪的攝取,才是我們應該做出的正確選擇。

推進觀念的不斷改變,才是科學的真正魅力。

這也不是你不吃糖

只吃肉的理由呀...

主編輯/沒有筆名

責任編輯/威劭

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知乎及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東醫科研站 的精彩文章:

主子,餘生請多關照

TAG:廣東醫科研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