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愛與不愛之間:博邁哈的《兩韓重新統一》

在愛與不愛之間:博邁哈的《兩韓重新統一》

導讀

出生於1963年的喬埃爾·博邁哈,集劇場編、導才華於一身,《兩韓重新統一》是博邁哈完成於2012年的近作。《兩》劇劇名充滿濃厚的政治意味,但內容與政治絲毫無涉。全劇通過20種不同的愛情面貌,拼貼而成一副俗世人間眾生相,藉由林林總總的愛情語彙,反覆詰問並呈現當代男女情感的進退攻防。

對於北京國際青年藝術節來說,喬埃爾·博邁哈(Jo?l Pommerat)這個名字並不陌生。2012年,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曾經攜讓-克里斯托弗·布隆岱爾(Jean-ChristopheBlondel)執導的他的劇作《這個孩子》參加戲劇節。出生於1963年的博邁哈,集劇場編、導才華於一身。他在1990年創立的「路易·布魯亞劇團」(Louis Brouillard,取法語「點亮迷霧」之諧音),近十餘年來,以其生猛又富含情感張力的語言韻味、平易動人且驚喜不斷的劇情內容、明快流暢的舞台場面調度,以及演員充滿爆發能量的表演,至於每一推出新戲,就風靡法國戲劇界,既深獲學者與媒體讚譽好評,又總讓觀戲大眾連呼過癮。

《兩韓重新統一》(La Réunification des deux Corées,以下簡稱《兩》劇)是博邁哈完成於2012年的近作。2013年1月,本劇首演於巴黎奧德翁國家劇院附設的貝堤耶實驗劇場,由博邁哈親自執導。在比利時、瑞士、盧森堡、義大利、加拿大等國巡演後,本劇於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奧德翁劇院重演,依舊佳評如潮,座無虛席。

《兩》劇劇名充滿濃厚的政治意味,但其實內容與政治絲毫無涉——除非愛情本身也是一場精心算計的政治韜略。全劇通過20種不同的愛情面貌,拼貼而成一幅俗世人間眾生相,包括《離婚》《我這部分》《家務》《分手》《結婚》《死亡》《春藥》《金錢》《鑰匙》《愛》《等待》《戰爭》《孩子》《記憶》《有愛還不夠》《友誼》《價值(I)》《價值(II)》《懷孕》《價值(III)》。藉由這林林總總的愛情語彙,劇作家反覆詰問並呈現當代男女情感的進退攻防。除了一般「正常」愛情婚戀關係里的悲歡離合之外,博邁哈更以敏銳的洞察力,觸及非典型情感關係里的種種遲疑、彷徨與黯然神傷。

例如《鑰匙》,說的是一對夫妻晚餐時,可巧妻子十年前的舊情人毫無預警開門而入,打斷原本如常進行的晚餐場景。原來,舊情人仍保留著公寓的備份鑰匙,如今想起當年分手時忘了說再見,於是前來正式道別。《結婚》說的是婚禮前夕,新娘的雙胞胎姐妹突然激烈反對這樁婚事,迫使新郎娓娓道出三人埋藏多年的青梅竹馬往事。《愛》以小學老師和學生家長之間的一起爭執為出發點,思索老師對學生的關懷到底止於何處。當學生與老師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師生之情(甚至若隱若現的柏拉圖式情感)是否可能在某一程度上僭越父母對子女之愛?《戰爭》說的是一對夫妻,因為兒子執意往前線參「戰」,從而引發夫妻之間對子女關愛方式的「爭」辯。《分手》以多人分飾同一女子的內心不同層面,彼此相互對話,從不同的理性與感性角度分析是否該與情人分手。《有愛還不夠》說的是一位人妻在夜裡醒來,決定離開先生。她不否認仍愛他,然而愛卻又不足以維繫彼此的關係。短短几段對話,道盡夫妻之間的無奈與無力感。又如《價值》,說的是一位失意的已婚男子與陌生女子有染,卻因兩人默契不足,讓原本應該你情我願的免費歡愉,成為有理說不清的討價還價。

至於「兩韓」一語,則出自《記憶》段落:一位先生到醫院探望因失智而住院治療的愛妻,他們一邊散步,先生一邊聊起過去的點點滴滴,而妻子臉上卻只有天真而令人動容的疑問與迷惑。先生對她深情款款地訴說道:

當年我們初相遇的時候,一切如此完美。正如原本一分為二散落在兩處的個體,重新找回失去的另一半。那時萬事美好,就好像南北兩韓敞開疆界,合而為一,過去長年受阻無法相見的人們,得以重聚團圓。

綜觀《兩》劇全劇的台詞,有時抽象曖昧,充滿指涉與隱喻,有時淺白粗俗,讓人聞之發噱;其共通點是針鋒相對、你來我往,讓全劇節奏緊湊,一氣呵成。各個場景的故事主題雖然不同,總體銜接卻全無扞格之感。行文之間,讀者彷彿陸續推開20扇門,進入一間間不同的愛情實驗室,看劇作家將你我似曾相識的各種酸甜苦辣,組合出一道道別出心裁、令人會心(甚至揪心)的愛情況味。

一如之前的劇作,博邁哈擅長從社會議題、通俗文化(或至少是某個讀者群體的基本文化知識)取材,讓讀者對其劇作產生似曾相識的熟悉感,由此召喚出心有戚戚焉的聯想甚至認同。例如《兩》劇第一場《離婚》,即改寫自瑞典導演伯格曼的電影劇本《婚姻生活》片段。又如本劇標題,以「兩韓」這一多數觀眾聽起來熟悉卻又從未深入研究過的國際局勢,影射你我日常生活所聽聞的愛情種種,不過就像遙遠的時事問題,剪不斷、理還亂,看似無所不在,其實幹卿底事。他人愛情是分是合?是戰是和?不過都是若即若離的無感話語,除非你我不幸身陷其中。

身兼編、導雙職的博邁哈,深信只有導演最清楚自己所需要的文本,所以一向親自撰寫劇本,並將此劇本作為場上之用;而演出過程的實踐,又提供給博邁哈劇本台詞修訂的依據。因此,博邁哈的劇本語言總是活靈活現,不同的聲口與個性躍然紙上,令人驚艷。博邁哈本人曾說:「我不寫劇本,我寫演出……文本,是後來才出現的,這是戲演完之後留下來的東西。」[1]此話適足以說明博邁哈劇本之所擅長。事實上,正因為是「戲演完之後留下來的東西」,所以出版劇本已洗選汰除舞台表現效果不佳的對白。另一方面,由於劇本台詞多取自日常口語,唯有通過舞台實踐,才能清楚剔除過於瑣屑的成分,去蕪存菁,使劇本台詞不致流於鬆散零碎(筆者在文末試譯《兩》劇片段,供讀者參考;限於文長,選譯場次為篇幅較短的《有愛還不夠》)。

博邁哈導戲時,習慣將舞台布景設計與道具陳設精簡到最低限度,並讓舞台全暗,只保留少數燈光於演員表演區域,讓觀眾置身在幽微神秘的氛圍里,在這個與外界隔絕、樸實無華的空間中,體驗專屬於劇場的魔力與能量,找回看戲才有的獨特樂趣。也正是在這樣的空間里,博邁哈捨棄時下流行的多媒體影像或精巧的舞台機械,凸顯劇本語言的地位,使文本和演員身體共同成為全劇意念和情感最主要的載體。如此這般的「黑盒子」,在博邁哈前作《我顫抖》里,是一個午夜夢回的綜藝歌舞場,演員歌聲直搗觀眾私密內心;在《我的冷房間》里,是一個荒謬突梯的謀殺案推理場,人性如黑洞般難測;在《這個孩子》里,則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家庭糾葛深淵,無路可出。

《兩》劇延續博邁哈一貫的導演風格。在漆黑的貝堤耶實驗劇場里,觀眾分坐設於劇場兩側的階梯座位。夾在兩側階梯座位中間的窄長走道,是演員的表演空間,左右兩端各向舞台出口延伸。整個劇場空間,就像一江之水隔開的兩岸。隨著暗場、亮場更迭,一對對不同關係的伴侶,在時而歡慶熱烈,時而暴力相向,時而錯愕滑稽的黑色幽默情境里,演繹平凡男女的20個愛情片斷。說平凡,是因為演員看似隨性的表演搭配博邁哈淺白的台詞,就像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市井小民,彷彿信手拈來,忠實再現愛情場景,而觀眾如同冷眼圍觀的芸芸眾生,見證一幕幕愛欲瞋痴。表演區域兩側面對面的觀眾,既看著演員,也看著對面觀眾,同時又成為對面觀眾觀看的對象。既如同鏡子一般折射出觀者內心的想望與迷惑,又暗自呼應劇名標題:愛情關係終究建立在相互分離的個體之上,即便兩兩相看從不厭。在愛與不愛之間,距離總是無端橫亘在眼前。

博邁哈的導演風格令人讚賞,因為他善於採用最簡單的物質條件,結合最直白的文字、表演、歌唱、音樂,以類似手工的方式,創造變化豐富的視聽呈現,讓劇場回歸到素樸卻感人的狀態。相較於博邁哈其他叫好叫座的作品,《兩》劇沒有《我的冷房間》的懸疑莫測,也沒有《我顫抖》如卡巴萊式的歌舞歡騰的目不暇接,但《兩》劇將一個眾人皆知的主題拆解、重組成一幕幕「戀人絮語」,再度證明了他作為劇作家的質素;而此編劇功力,又奠基於他豐富的導演想像。每一個時代的劇作家,總有他自己的語言與他的時代對話。博邁哈的強項在於,他以自己熟悉的導演語彙,將其個人的劇作理念精準地呈現給觀眾,而不僅有劇作文字傳世。繼戈爾德斯(Marie-Bernard Koltès)、拉高斯(Jean-Luc Lagarce)之後,博邁哈無疑是當代法國最值得引薦的導演劇作家。

附錄:博邁哈《兩韓重新統一·有愛還不夠》

深夜房間里。女子穿好衣服,男子在床上熟睡。

(醒來)你做什麼??你睡不著嗎?

沒有。

沒有什麼??

沒什麼,我睡得著。

那你幹嘛起來?

事實上,我要走了。

你去哪裡?

我弟家。

你弟?

對。

做什麼?

我去住他家。我們不要再見面了。我們分開吧。

什麼叫「我們分開吧」??發生什麼事了??你在開玩笑吧?

沒有。

什麼事也沒發生!!我們甚至連吵架也沒有!!

對。

所以呢?你是發神經還是怎樣?你在跟我講什麼鬼話?你要離開我??

對。

你什麼時候決定的??

不記得了。

你在發神經。

沒有,完全沒有,我想了很久。

想什麼?

想這想那,想我們,想愛情,想我們之間的愛……然後我確定……

確定什麼?

有愛還不夠。

你說什麼?

光有愛,這樣還不夠。

麻煩你再說一次。

我們彼此相愛但是這樣還不夠。

我們彼此相愛但是這樣還不夠?

是的。

莫名其妙。

一點也不。

喔?那你缺什麼?

我不曉得。

你跟別人談過嗎?

完全沒有。

於是你就要離開我?

對。

(她動身離開。)

天下沒有人是由於這樣的原因離開另一個人的。

那不一定。

但我很確定……要是你對我這樣做,我一定會陷入困境走不出來,我向你發誓……至少透露一點什麼訊息給我……我求你。

(往出口走去)我真的很抱歉。我很愛你但是這樣還不夠。

不會吧!!

很抱歉。

我要瘋了。

有愛真的還不夠。(留步,轉身,彷彿在考慮些什麼)對,就是這樣,我知道感覺很糟糕,但是光有愛,不夠。

(她離去。)

(暗場。)

注釋

[1]引自楊莉莉:《新世代的法國戲劇導演》,第八章《劇作家-導演:諾瓦里納和波默拉》,台北藝術大學與遠流出版社共同出版,2014年,第242頁。楊莉莉教授文中的波默拉即本文所說的博邁哈。

(原載於《戲劇與影視評論》2015年7月總第7期)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轉載合作請聯繫後台)

作者簡介

羅仕龍:戲劇學博士,法國蒙彼利埃第三大學講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劇與影視評論 的精彩文章:

《明月幾時有》之文化隱喻和文人風格

TAG:戲劇與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