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誠法師:怎樣親近善知識(一)

學誠法師:怎樣親近善知識(一)

佛心慧語

微信號:XinXueCiHang

皈依正信三寶,遠離附佛外道,聽聞正法,親近善士,依教奉行,持戒精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一、認清世間過患,遠離惡友惡法

我們今生得到了暇滿的人身,遇到了佛法,非常地幸運。學習佛法,第一步就是要認清世間的過患,遠離惡友惡法,多親近善知識、善友。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人是生活在群體當中的,必定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在什麼環境當中,就會被熏染成什麼樣子。尤其現在是交通、通訊都高度發達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聯繫很密切,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可以說是無孔不入。如果我們不能夠正確地認識並遠離世間雜染的環境、惡友及惡法,就很容易隨波逐流,造惡業、墮惡道,想要學佛進步是很困難的事情。古人說「見賢思齊」,只有通過親近善知識、善友,努力營造周圍的修學環境,學佛才能夠上路,並一步一步、一生一生得到增上。

學佛人要遠離的,第一個就是充滿物質誘惑的環境。對於物質生活的淡泊、少欲知足,這些都是修道必備的、最基本的前提。事實上,一個人如果沒有修行的話,內心一定是空虛的,經常會感到無聊、彷徨、無奈、煩躁等等,因為心無所緣嘛!如何打發時間呢?只有藉助世俗生活當中種種的娛樂活動來消遣。娛樂活動名目繁多,比如各種的晚會、電影、流行歌曲、卡拉OK、電子遊戲等等。如果很羨慕這些東西,就會去湊這些熱鬧。這些消遣性的娛樂活動,只是通過感官上的刺激,來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如果學佛的人把大量的、非常寶貴的光陰浪費在這上面,那就非常地可惜。這樣下去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地就遠離了三寶、遠離了佛法,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暇滿人身,勢必還會造下許多染污和墮落惡趣的業。

另外,現在這個時代科技發展很快,報刊、雜誌、電視、網路、手機等傳媒都很發達,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一個人從小到大,一直到老死,都是在這樣一種氛圍中過日子。不論是居家還是出門,所有這些信息就猶如空氣一樣,無時無刻不在熏染我們的耳目。不管是看到還是聽到,只要我們的六根跟這些雜染境界接觸,第六意識心都會隨著這些染慧在轉,就會不斷與這些世間法相應,這叫做染慧相應。一個人內心裏面一直在熏染這些東西,世間法的種子就會越來越多,想要培養出離心難乎其難。因為天天都在熏染這些世間法,怎麼能夠遠離呢?只會越來越貪著這些境界,這樣的話,對我們學佛就會構成很大的障礙。如果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是這樣,想不看不聽都不行,對於修行、用功就會造成很大的干擾。

如何避免染污環境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呢?首先,要有一定的節制力,如古人講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對在家居士而言,對於這些消遣的工具及娛樂的場所,要有一定的自我約束的能力。否則你一天學佛修行一個小時、半個小時,或者一個星期來寺院里和大家用功一下,平時都呆在那種環境裡面,修行怎麼能夠修得上去?修行不能停、不能斷,一停一斷再想相續就很難了。對於出家眾而言,這方面的影響會比較小,因為住在寺院裡面,環境比較清凈,但是在使用手機、網路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保持正念正知,做該做的事情,不要攀緣雜染的境界。

再者,對出家眾來講,不要時時出門,尤其是不要單獨外出,不能夜不歸宿,因為這些對修道都是很大的障礙。現在隨著社會發展,生活內容越來越豐富,花樣也越來越多,似乎變成白天與黑夜不分,黑白都顛倒了,人的作息、生活都紊亂了,沒有了規律性,學修更不可能有規律性。出家眾為什麼不要時時出門呢?因為到了寺院之外,都是一些雜染的境界,怎麼防護自心呢?那個心根本沒辦法防護。對於在家人,如果夜夜笙歌,那麼家庭關係肯定搞不好,就不容易和睦。這些方面對我們聞思修佛法,都有很大的關係。為什麼有人喜歡跑出去?原因就是心不安,心不安就想跑一跑、動一動,這樣才覺得好過一點。如果連身心都不安穩,還談什麼學修?學修的基礎就是身心要穩定。比如在用功的時候,大家就容易發覺到自己的身心非常地不穩定,非常容易躁動。

第二要遠離懈怠。懶惰懈怠是修行的一大障礙,只要有一念的懈怠產生,就會退失對善法的希求。在《菩提行經》裡面這樣描述懈怠的過患:「智者行忍辱,菩提住精進,懈怠遠離福,如離於風行。精進力何解?彼要分別說。懈怠不精進,如毒宜自觀。貪味於睡眠,謂快樂無事,輪迴苦可嫌,而從懈怠生。煩惱之舍宅,懈怠力牽入,已到無常門,云何今不知?精進為自他,此行汝不見,懈怠復睡眠,此如屠肆牛。」(卷第二)

懈怠就是得過且過。今天沒有修好,就會想明天好好發心,明天好好修、好好努力;明天又沒有修好,那就後天再修嘛;到後天還是沒有修好。這樣一天一天下去,不知道哪一天才能真正去修行,哪一天才會覺得自己今天修行的成績還不錯。就像一些居士來廟裡打念佛七一樣,頭一兩天身心還沒有安穩下來,第二第三第四天身心稍微有些安穩,又會腳痛、腰痛,全身發痛發麻,然後就想回去了,這樣修行是很難進步的。修行就像燒開水一樣,要一直燒下去,水才會開;也如同挖井一樣,要一直不停地挖下去,才有可能挖到水。

社會上有成就的科學家或作家,要做一項研究、寫一本書,都要夜以繼日、長年累月地不懈努力,這點很重要。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頭曬網,肯定是要不得的。應該一以貫之地努力學習,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充實自己的內心,提高自己的品德,涵養自己的心性,做到身心安穩、行為規範,很有道德風範。搞研究的人,要完成一個項目,都需要潛心鑽研。照道理來講,修行人、學佛人應該比他們更精進,學問、修養也應該更高,而事實上有時候反而很放逸懈怠,其原因就是對佛法的正知見還沒有建立起來,對佛法的聞思能力還沒有培養起來,也就是說到底什麼是真正的佛法,還弄不清楚。這樣勢必會把時間浪費在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比如說很容易把佛法的一些名詞、道理掛在嘴邊,成了順口溜;或者幾個沒事幹的人湊在一起研討研討、吹吹牛,然後就認為自己的佛學水平已經不錯了,沾沾自喜,求名求利,忘乎所以,實際上一天到晚都是在自己的煩惱業習中度日,身心得不到自在,對於佛法的文字道理所指的真實內涵並沒有體會,在法義上面很難深入。這樣不知不覺地,對自己、對佛教都會造成很大的損失,甚至產生負面的影響。為什麼自己學得沒有進步,還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呢?因為我們剛開始學佛、修行的時候,心氣都會很高,如果一天兩天三天、一年兩年三年下來,修得沒有味道,就不想修了,對修行這條路就不想走了,這就會給別人造成負面的影響。別人看出家人如法如律,就會跟著學習,但是我們學佛這麼差,一點功夫、成就都沒有,慢慢地他們對佛法就會退失信心,因為有情的業是會互相影響的。

如何對治懶惰懈怠呢?一方面要思維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同時也要思維生命的無常。聲聞乘法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為什麼首先要談無常呢?因為如果沒有無常觀,很多佛法的觀念就建立不起來。明代大學士文嘉寫的一首《明日歌》,裡面就包含了無常的觀念:「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天似乎很多,我們總是認為以後的日子用不完。人生一世,看起來很漫長,一年一年,漫漫生死長夜,似乎沒有盡頭。但是當你真正回想起來,幾十年光陰一晃就過去了,不知道生命中剩下的時間還有多少。實際上,一個人真正講起來就是三天——昨天、今天、明天,三天就是三世。今天就是昨天的明天,明天就是今天的明天,所以人就會產生這樣的概念,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明天的事情,就不想好好用功了,不知道今天要耕耘,今天要努力,今天要發心。因為他把今天當成明天了,所以就把修行的事情一直往後推,反正都推到明天去,都推到以後去。他一直往明天推,往未來推,自己就不用功、不修行、不努力,這是個大錯誤。還有人講,如果回想起昨天,自己都很後悔,因為昨天沒有學好、沒有修好;對今天來講呢,今天用功又沒有用好,今天也很失望。對昨天很後悔,對今天很失望,對明天呢,好像又很有希望,又有自信心。後悔——失望——希望,為什麼會有希望呢?他寄希望於明天,僅此而已。問題是你如果不去努力,明天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如果僅僅把希望寄托在明天,而不知道今天要怎麼做,這樣的希望等同幻想,這種心是很要不得的。另外,那種對於昨天很後悔的心也是沒有用的,世間沒有後悔葯。對今天失望也是錯誤的,比如你現在雖然很失望,但是今天還沒有過完,起碼還剩下幾個小時,還是可以用功的!只要能夠把握當下,不管什麼時候都是今天,你就不會失望。如果說你當下不去努力,不去用功,一直說我很失望沒有做好,這樣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我們發心、努力、用功是從當下做起,從自己做起,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做的事情馬上就要去做,否則就會「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墮」,百年人生有幾何,多少人就這麼一生虛度了!每個人當然要充滿希望,但是不能一直活在等同幻想的希望當中,希望跟我們的發心、努力是相結合的,只有努力才有希望,也只有不懈地努力、發心、精進,才能夠實現你的希望。否則,你將一切都寄託於希望,沒有付出,僅僅在生活當中長吁短嘆,詛咒命運的不公平,這樣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出家學佛、發心修行,應該把握當下,把握當下才是對人生苦短、生死無常這個基本原理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所以要念死無常。

第三個要遠離惡友。所謂惡友,不是說面目兇惡、猙獰的就名為惡友,而是能夠讓我們放逸懈怠、退失道心、生起煩惱、追逐現世欲樂的人,才名為惡友或惡知識。如《佛藏經》說:「何等為惡知識?惡知識者,常好調戲,輕躁無羞,言語散亂,不攝諸根,心不專一,痴如白羊。」(卷上)又如《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說:「佛言,惡知識有四輩:一者內有怨心,外強為知識;二者於人前好言語,背後說言惡;三者有急時,於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者外如親厚,內興怨謀。」我們常常會接觸到惡友,但是又不曉得危害,不知道應該遠離,反而容易跟他們很親密。如此下去,不知不覺就會造成我們的善業無法增長、惡業不斷隨順累積,往往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有聽之任之,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下去。

在很多經典中,佛陀都告訴弟子們要遠離惡友,並一再強調惡友的過患。如《正法念處經》說:「於須臾頃,不近惡友,不與言說,不同道行。以何因緣不與同行?一切善業,近惡知識則為妨礙,是故不得與之共語去來同住。何以故?惡知識者,是貪瞋痴之所住處,有智之人應當舍之猶如毒樹。」(卷第三十)一切惡法生起的最大助緣就是惡友,只要惡友在你旁邊,他不知不覺就會影響你,就象毒樹一樣。毒樹是什麼樣呢?從樹根到枝葉全都是毒,連吹拂毒樹的風吹到你身上都會使你中毒,你還完全不覺得,還覺得蠻爽快。

《大般涅槃經》說:「菩薩摩訶薩觀於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訶薩於惡象等心無怖懼,於惡知識生畏懼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凈臭身,惡知識者能壞凈身及以凈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坏於法身。為惡象殺不至三趣,為惡友殺必至三趣。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是故菩薩常當遠離諸惡知識。」(卷第二十)在森林裡,只要象群走過去,獅子老虎都會讓開,由此可知大象有多厲害!所以當惡象來的時候,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可以說可怕極了,但是菩薩對惡友的畏懼遠超過惡象。為什麼?因為惡象最多把你的命斷送掉,惡友不但把你的命送掉,還把你的凈心、善根連根拔除,多麼可怕!惡象只能葬送你這一生,而惡友一定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這一期生命瀕死的痛苦不過幾個小時,而到地獄裡受苦則是無量劫。惡象沒辦法把你送到惡趣,但惡知識一定把你送到三惡道。

密勒日巴尊者是藏傳佛教里一位大修行人,他在教導弟子岡波巴大師關於惡知識、惡友的危害時說:你一定不能同貪瞋痴非常熾盛的人交友,這種貪瞋痴熾盛的人,甚至包括他的影子都會影響你,這種人的心性和他的影子,能夠破壞你內心相續的善法。因為惡友內心有很強的無明煩惱的火焰,就猶如房子著火一樣,不僅把自己家裡邊的東西燒掉了,還能夠把鄰居家也一起燒掉,他的無明煩惱火也會延燒到你身上來。所以,惡知識、惡友會讓自他一起墮落三惡道。

剛才我們談到的惡友,可以將之比喻為魔。魔就是影響、干擾、障礙我們學佛修行的。如何防範惡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必須學會判斷周圍的人是同行善友還是惡友,同行善友我們要結交,惡友就應該遠離。比如說某個人脾氣性格非常地古怪,心境非常地不穩定,一直引導我們做一些與煩惱相應的事情,那是非常要不得的。區分善友和惡友的標準,就是看他是引導我們厭離世間,還是引導我們貪著世間;是引導我們走向解脫,還是引導我們輪迴生死;是引導我們成佛,還是障礙我們成佛。

在《大乘集菩薩學論》中講述了菩薩所應遠離惡知識的種種形象:「佛告善男子:云何離諸魔事得不壞善?謂此菩薩一切時處,應先遠離諸惡知識,亦不對類詣彼方所,論世俗語,親近利養,供養恭敬,如是多種一切時處悉皆遠離。又若微細煩惱能障菩提道者,一切時處亦皆遠離,善知如是所對治故。彼經復說惡知識相:謂毀正戒者,此惡知識應當遠離;如是毀正見、正行、正命之者,悉皆遠離;樂憒鬧者,多懈怠者,著生死者,背菩提門者,樂居家眷屬者,應當遠離如是諸惡知識。善男子,雖樂遠離此惡知識,然不於彼發起噁心及損害意,應如是住心。」(卷第四)

對於以上所說的世間種種雜染的環境、惡友及惡法的過患,我們要很認真地思惟,然後進行抉擇,在六根六識上面作功夫,不造十惡業,多造十善業。對世間種種的過患特別是惡友要遠離,對於種種的善友、善知識、佛菩薩,我們要經常親近。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總是要與人為伴、跟人接觸,那麼你接觸的是什麼人就很重要了。有個經驗表明,看你這個人怎麼樣,就看你周圍的人怎麼樣——你周圍的人都是好人,那麼你這個人很可能是好人,如果你周圍的人不怎麼樣,那你這個人很可能也不行,正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如《正法念處經》說:「若人近不善,則為不善人,是故應離惡,莫行不善業。隨近何等人,數數相親近,近故同其行,或善或不善。一切人求善,當近於善人,如是能得樂,善則非苦因。近善增功德,近惡增尤苦,功德及惡相,今如是略說。常近於善人,則得善名稱,若近不善人,令人速輕賤。常應親善人,遠離於惡友,以近善人故,能舍諸惡業。」(卷第六十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星雲大師:一期一會
夢參長老:我們只看見祖師開悟 沒看見祖師行持!

TAG:佛心慧語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