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大廟,五嶽神廟江南數第一
南嶽大廟,為我國五嶽神廟之一,位於湖南省衡山市南嶽鎮北,是中國江南最大的古建築群,有「江南第一廟」「南國故宮」之稱。
南嶽大廟始建於唐,後經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繕擴建,於光緒八年(1882年)形成現在98500平方米的規模。大廟坐北朝南,周圍紅牆環繞,四隅角樓高踞,規模宏偉。唐初名司天霍王廟,唐開元年間,司馬承禎建南嶽真君祠。
歷宋元明清,代有修葺。大廟主體建築共九進,由南至北依次為欞星門、奎星閣、正南門、御碑亭、嘉應門、御書樓、聖帝殿、寢宮和北後門。聖帝殿面闊九間,高三千米有餘。殿內外立有七十二根石柱,象徵南嶽七十二峰。
南嶽大廟千百年來香火不斷,中軸外側,東列八觀,西列八寺。八觀由前至後順序為玉虛宮、萬壽宮、清和宮、仁壽宮、三元宮、壽寧宮、純陽宮和銓德觀。
第一進是正門,也叫欞星門,由花崗石砌成,門前有一對石獅子,姿態雄偉,門內翠柏挺立,綠草如茵;
第二進為盤龍亭,又稱奎星閣,舊時於此演戲。閣方形,台基高約2米,花崗岩砌成,中有十字通道。閣樓木石結構,重檐歇山頂,覆黃琉璃,檐下飾斗拱、彩繪雕鏤。覆斗形藻井中雕有一條巨大的鎦金盤龍,故又名盤龍亭。北面懸橫額:「古往今來。」柱聯為:「登峰巔俯視洞庭,高唱江從東去;問天下誰稱福地,長歌風從南來。」南檐下有「奎星閣」豎額,柱聯為:「亭有盤龍,何不在天飛霹電;岳常集鳳,都來此地聽簫韶。」
第三進為城門式的三大洞門,正中叫正川門,門內有玲瓏別緻的御碑亭,亭內有清聖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為重修南嶽廟而立的一個巨大的龜馱石碑,碑文系康熙親筆;
第四進為御碑亭。八角重檐攢尖頂,紅柱碧瓦,飛檐翹角。檐下斗拱,玲瓏剔透。 亭周四面為紅牆,每方開一拱門,亭內置一巨大馱碑。狀似烏龜,古傳為負重之獸。碑高3.2米,寬2米,系整塊青石鏤成,上刻清康熙帝玄燁親撰的《重修南嶽廟記》,全文297字,楷體,此碑為1985年重置。亭上有「御碑亭」豎額,額枋上書不同形體的古篆「壽」字二百個,寓意南嶽為「壽岳」。
第五進為嘉應門,現加以改建,內設南嶽文物保管所,南嶽書畫院,大廟招待所等;
第六進為御書樓。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四周繞迴廊,前有丹墀,中嵌蟠龍。樓上四周裝鏤空窗格,其斗拱形制奇特,七踩三翹,為古代所罕見。南檐下有「御書樓」橫額。樓下原有御碑五塊,現已不存。
第七進為正殿,殿前是一塊大坪,正殿聳立在17級的石階上,正中的石階嵌有漢白玉游龍浮雕,正殿高7.2丈,為重檐歇山頂建築,內外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徵南嶽72峰。殿頂覆蓋著橙黃色的琉璃瓦,並飾有寶劍、大小蟠龍和八仙中的人物,飛檐四角,垂有銅鈴,檐下窗欞、壁板,都雕刻著各種人物故事或花木鳥獸,後牆上繪有大幅雲龍、丹鳳。大殿台階四周,有麻石欄杆圍繞,柱頭上雕刻有獅子、麒麟、大象和駿馬,欄杆中嵌有漢白玉雙面浮雕144塊。殿中原來設有岳神座位,歷代統治者對岳神都加賜封號。如唐初封為「司天霍王」,開元間又封為「 南嶽真君」,宋代加封為「司天昭聖帝」等等。
第八進為寢官,亦稱謹身殿、後殿,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和正殿丹墀相連。殿中設聖帝和夫人景明後、聖帝父母親坐像,故亦稱聖公聖母殿。檐下裝有粗獷的斗拱,天花繪製精美。
第九進為後山門,亦稱北後門,是岳廟 中軸線的終點。磚木結構,單檐硬山頂,紅牆黃瓦,屋脊上飾有寶頂和走獸。門東為注生殿,祀注生真君,民間亦稱註生娘娘。門柱聯為:「注性優劣惟善人知止善地;生命壽夭皆由自造不由天。」西為轄神殿。一門兩殿相連,一字排開,裝飾古雅大方。出後門,即可登山。
南嶽大廟掠影: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希望生活逍遙自在?其實你已經具備了道系的內涵
※正月十九「燕九節」,白雲觀里會神仙,恭賀丘處機祖師誕辰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