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傳奇:洞天福地∕皇封麒麟
京東名鎮馬蘭峪,建年無考。
《遵化州志》記:「遵化州界之長城,戰國燕築,秦復修,歷代迭葺。」由此得知,自築長城開始,此地即為駐軍之所,逐漸聚成村落。
傳,此地駐守過名叫馬蘭的邊將,並在此處栽植些馬蘭花而得名。
明初,大將徐達重修長城時,於此處建石城一座,視為軍事要塞;戚繼光鎮此期間,又在原城牆外麵包上一層磚,頂端築垛口,門洞加崗樓,使城池固若金湯。
清道光年間,建蘭陽書院,又名蘭陽,蒙古名為馬賴,後稱馬蘭峪。
馬蘭峪鎮北部偏東約5公里的燕山叢中,有一座海拔391米,山尖就像被憑空削去,平平坦坦、方方正正,遠看狀如神獸麒麟,人稱麒麟山,俗稱平頂山。
山頂十分開闊,東西長,南北窄,面積有數十畝地大小,有一石條砌成的高大的烽火台,著名的萬里長城沿山頂北邊緣而過。
山東面與上關湖、湯泉為鄰。
山西面與清東陵的後靠山昌瑞山遙遙相望。
山北面是興隆縣,群山聳立,萬嶺奔騰。
山南面放眼眺望,峰巒連綿,盡收眼底,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感。
起初,平頂山並不像如今這樣,而是一個又高又尖的山峰,聳入雲天,高大雄偉。
話說二郎神劈山救母,無意中放出十個太陽,於是二郎神去追,追上一個就用大山壓住一個。
當路過平山頂時,二郎神又追上一個太陽,他用神鏟奮力一鏟,把平頂山山尖齊刷刷地鏟了下來,將一個太陽壓在下面,所以此山就變成了平頂了。
被鏟下的山尖,在哪裡呢?
在龍門口水庫以北,這山尖就是清東陵的前照山金星山。
那麼,為什麼平頂山又稱麒麟山呢?
據馬蘭鎮總兵官英廉編寫的《昌瑞山萬年統志》一書記載,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曾登臨此山,飽覽了那裡的綺麗風光,龍心大悅,封此山為「麒麟山」。
山頂烽火台南面,有古廟一座,建有大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二間。山門一座、大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塑像。古廟建於康熙年間,光緒年間又進行過重修。古廟西有一座跨院,有瓦房三間,裡面住著一位道人,叫梁仁述,道號靜虛,當地人都稱之為梁老道。梁老道精通醫術,常給當地百姓治病。
「文革」中,廟被拆毀,到處是成堆的瓦礫,叢生的荊棘。如今,僅存山門前的15級台階、水井、以及西南一石碾尚存。碾砣已無,古井深約7-8米,至今有水,非常神奇。
麒麟山最令人感興趣的,莫過於充滿神秘色彩的黑毛洞和白毛洞了。
黑毛洞和白毛洞在山的南面半山腰的絕壁之上,要去這兩個山洞,並非易事,須從山頂上尋找一條狹窄的山溝,沿著幾乎直上直下的山溝攀爬而下幾十米,到懸崖處左拐,踏著絕壁上人工鑿出的小腳窩,前胸貼著石壁,手摳著石縫,才能到達黑毛洞;手腳並用,再爬過十幾個淺淺的腳窩,就達到了白毛洞。
黑毛洞門前有一塊數平方米的石平台。石洞如同一間屋子,四角方方。四壁和頂部全是山石,開鑿得十分平整,沒有窗戶,只有一個門口。門口寬76厘米,高162厘米。洞內面寬300厘米,進深360厘米,高192厘米。北壁有一個石台,與北壁連在一起,台高78厘米,進深60厘米,面寬與洞的面寬相同。石台以上的石壁上鑿一個長方形的石槽,長211厘米,高105厘米,深45厘米。看樣子,石槽是作為神龕,而石台是當作供案。洞內光線陰暗、壁石黑黝黝的。大概黑毛洞的名字就來源於此吧。洞門口的頂部巨石不知何年坍落下來,上可見天日,據說是雷擊所致。
白毛洞與黑毛洞相仿,但白毛洞較完整。門口高158厘米,寬80厘米,門口石壁厚49厘米。洞內面寬318厘米,進深378厘米,高196厘米。北壁上石槽高84厘米,長245厘米,深45厘米。作供案用的石檯面上還雕刻著簡單花紋。四壁和頂部抹著一層白麻刀灰,也許就因為這個緣故而稱之為白毛洞吧。門口兩旁石壁上各鑲嵌著一座小石碑,東碑已無,西碑尚存。從嵌槽上看,東碑比西碑要大些。西碑全高111厘米,寬46厘米,厚14厘米。頂部是半圓形,雕刻著兩隻相對的仙鶴及一些雲花。
兩個石洞都是人工開鑿而成,形狀相似,大小相近,洞內四壁、頂棚石板平整,像普通的屋子一樣。白毛洞門口右側的小石碑上,鐫刻著當年石匠的姓名,但沒有年代,也沒有相關背景文字。門口兩側曾經題寫了對聯「麒麟山洞天福地,馬蘭鎮物阜民安」。今,字跡已無。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馬蘭峪人民公社將這裡闢為林場,發動民眾廣植樹木,封山造林,使光禿禿的麒麟山披上了綠裝。
現在,這裡滿山松柏滴翠,芳草萋萋,野花遍地,誠為一處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
GIF
喂~~~點個贊再走!


※唐山傳奇:符彩嬰帶∕山水藏珍
※唐山傳奇:金窯寶山∕仙洞題金
TAG:老呔地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