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狄仁傑在武則天朝做四品官時,為何被稱為宰相?

狄仁傑在武則天朝做四品官時,為何被稱為宰相?

文/陳德方

狄仁傑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因為做過武則天朝的宰相而聞名後世。狄仁傑的傳記中認為,他在天授二年,即公元691年九月被從洛洲司馬任上升為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成為宰相。

在唐代,司馬的官位最高是親王司馬,是從四品下,而州司馬最高是上州司馬,是從五品下。所謂的地官侍郎,指的是戶部侍郎,侍郎是尚書的副手,是正四品下。從從五品下升到正四品下,算是升了三級。即便是如此,狄仁傑依然是個四品官,為何叫宰相呢?

唐代委員制宰相制度

中國的宰相制度在西漢時代是一個巨大的發展,實行的是領袖制,宰相一人統領政府,權力非常大。到了東漢時代,內廷官員逐漸掌權,宰相逐漸變成虛職。內廷的尚書台逐漸超越了三公的地位,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內廷逐漸掌權而宰相等外廷官基本上退出歷史。

在隋唐時代,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一般人認為,三省的長官就算宰相。三省指的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負責的是政令起草,皇帝簽字後,門下省負責政令複核,尚書省負責的是政令執行,而六部指的是吏部、禮部、戶部、兵部、刑部、工部。

由於中書省的政令即便是得到了皇帝的簽字,門下省依然有權駁回,所以就會增加決策的成本,尤其是皇帝都簽字了的政令,被駁回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於是,中書省、門下省的長官及副長官聯合尚書省的長官及副長官組成聯席會議,即政事堂。

由於大家一起商議、決策,所以中書省與門下省達成一致意見後,就會避免門下駁回中書省政令的情況,而政事堂整體相當於宰相,而政事堂是委員制,所以與漢朝的宰相制度是不同的。由於政事堂的會議並非所有的人都參與,最少兩人,最多幾十人。每次開會有一個會議統籌,這個統籌相當於書記官,相當於領袖制下的宰相。不過,這是輪流做的,所以本質上還是委員制。

由於中書省、門下省的一把手必須參加,所以他們才是真宰相,而尚書省的長官不算宰相。由於唐太宗做過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所以此後這個職位就空缺了,由兩個僕射領導。開元之後,尚書僕射不再參加政事堂的會議,所以尚書台的最高長官就不再有宰相的名和實了。

四品官的宰相

武則天的時代,三省的長官參與政事堂的會議,被稱為真宰相。其他的低級官吏被邀請參加政事堂的會議,其實是享有宰相之名而沒有宰相的實權。天授二年,狄仁傑的職位是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這個複合的職位為何是宰相呢?

關鍵在「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這個職位上,武則天時期,中書省改為鳳閣,而門下省改為鸞台,三省的長官、副長官甚至是低級官吏,一旦被加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意味著看,這是協助處理國家最高政務職務。也就等於「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狄仁傑被加「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這個頭銜的時候是四品官,但是代理的是尚書職位,尚書是正三品。尚書上面是兩位僕射,從二品,太宗之後,僕射上面就沒有人了。由此可以看到,狄仁傑雖然是四品官,但是職權是三品官,而加了「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參與的就是高級政治會議了。

嚴格來說,狄仁傑是沒有宰相之實的,即便是參與政事堂的會議,他也不過是個提建議的,或者是旁聽的,不代表他有建議的權力,甚至決策的權力。然而,加封了「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在名義上就是宰相了。

神功元年,即公元697年,狄仁傑擔任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這是個從二品的官,已經是很高了。他此時的職位是鸞台侍郎,相當於門下省的副長官,以門下省副長官進政事堂,相當於宰相。不久他又擔任了鸞台納言的職位,是門下省最高長官,同時兼任御史大夫,享有最高檢察權。此時的狄仁傑才可以成為真宰相。兩年後,他又做了鳳閣的最高長官內史,也就是原來的中書令,也是享有宰相實權的職位。

結語

狄仁傑做四品官的時候,進入政事堂,享有的是宰相的名譽,但是沒有宰相的權力,畢竟政事堂的委員並非是平等的,依然有官銜的大小之分。等狄仁傑做到鸞台侍郎的時候,權力才真正大了起來。等他做了鳳閣、鸞台的最高長官時,才是真正的宰相。即便如此,唐代的宰相是集體委員制,個人權力還是有限的。

參考文獻

1.《舊唐書》;

2.《新唐書》;

3.《蔡東藩全集》;

4.《授狄仁傑內史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怪譚 的精彩文章:

大將軍何進出身低賤,豪門出身的袁紹家族為何支持他?
包拯一生得罪那麼多人,為何還能為官26年升遷27次?

TAG:文史怪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