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去雨補魯尋找遺落天坑的鄉愁

去雨補魯尋找遺落天坑的鄉愁

編者按

雨補魯村位於距興義市區30公里的清水河鎮,村子民風淳樸,環境優美,這裡曾是電影《雲下的日子》的主要取景地,也曾被央視《地理中國》等媒體報道過,更被湖南電視台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選為旅行地,有著「天坑裡的鄉愁」的美譽。相對來說,這兒是一個比較安靜舒適的地方,山水田園的風景,能夠洗凈城市生活的一身塵埃。

航拍下的雨補魯一角

下午2點,從單位宿舍出發,約20多分鐘後,到達雨補魯天坑入口,入口處有一塊巨石,上刻有「天坑裡的鄉愁」等字樣。沿著入口往前行約10分鐘左右,到達壩口。即雨補魯天坑寨門。在雨補魯寨老的記憶里,老寨有寨門,就在天坑壩地西側邊沿,稱為「壩口」,連接著天坑人家與外面的世界。壩口最初是為了防止游匪滋擾而修建的,後由於功能喪失,壩口寨門曾被拆除,現在的壩口是根據寨老的描述重新修建的。

進入壩口,腳踩石板路,兩側巨石堆疊數米高,霎時間,一種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一路往前行,石牆青瓦的房子一座接著一座立在路旁,這些小青瓦房建築結合秀美的山水,構成了一幅幅田園風光的美麗畫卷,它用恬靜的姿態遠離城市的車馬喧囂,守著獨有的一份靜謐與典雅,行於其間,彷彿就到了家一般,給人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踩著石板路繼續向前,便是望鄉台,抬眼望去,兩棵巨大的榕樹呈傘狀屹立在望鄉台上。據當地人講,這兩棵榕樹和村寨中央的那棵一年四季都是枝繁葉茂,未曾枯萎過,這就像雨補魯的陳氏後人,一代傳一代,生生不息。相傳明朝洪武年間,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大敗於鄱陽湖,在突圍時亡於流箭,陳氏族親為躲避追殺,逃至夜郎國(今貴州普安),因與董姓當地人不和又逃向興義,行經雨補魯天坑時天熱難耐,便到天坑半山腰上的龍潭取水止渴,一口清涼甘甜的泉水下肚甚為愜意,便舉目望去,惟見四周山峰環護、綠蔭覆蓋,正是遠離戰亂的天然屏障之地,就此住了下來,生養至今。所以,這望鄉台便是陳氏後人為思念故鄉而修建的。每逢重要節日,雨補魯的村民們都要在望鄉台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

走在雨補魯,完全被這種淳樸、幽靜、舒適的氛圍所感染。不知不覺就來到了山神廟,但眾所周知,山神、土地、城隍,一直是中國人心底最普遍的敬畏,而雨補魯陳氏家族一路南遷,最終在雨補魯落腳,不但在多民族聚集的地方站穩腳跟,而且還帶來了特有的文化,這不僅是對大自然的敬畏,也是陳氏後人心中不可磨滅的信仰,後來,雨補魯村民又在山神廟旁修建了祭山房。山神廟周圍長有一棵枝繁葉茂的樹,盤根錯節,完全將山神廟籠罩,更增添了山神廟的神秘、神聖與威嚴。

鄉村人家

離山神廟不遠,就是金貓撲地觀景台,這個觀景台是為了推動旅遊發展,使遊客能很好的觀賞雨補魯天坑全貌而修建的。一開始,我以為要收取門票,不敢往裡進,在與一位當地村民的閑談中,才得知不需要消費,只是觀景台在高山上,得費一番功夫,體力不好的人,恐怕不行。沿著石板路往上行大約七八分鐘後,看到了一條依山而建的深紅色木棧道,順著棧道往上爬,就是觀景台。我一直認為自己長在農村,這點路算不得什麼,可棧道蜿蜒曲折,抬眼根本看不到盡頭,加之一個人在路上走,不免有些寂寞,才到一半就明顯覺得吃不消了,好在棧道兩旁綠樹參天,煞是惹眼,也就不覺得有多辛苦,於是,接著往上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達到山頂。此時,放眼望去,遠處的山又要高大了許多,喇叭花形狀的天坑呈現在眼前,房屋並排立於道路一側,很是壯觀。從這個觀景台看去,天坑全貌一覽無餘,讓人在感嘆大自然的造化功力時,又不得不折服於雨補魯先民的智慧。

從觀景台下來,繼續往前行,便來到寨子中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高大的榕樹,樹冠碩大,綠葉成蔭。榕樹下,巨石被隨意堆砌,頑童在其間玩耍嬉戲,老人們沐浴著冬日暖暖的陽光,拉家常,而一些當地人在販賣烤腸、滷蛋、炸洋芋、烤紅薯、花生、瓜子等特色小吃,此情此景,彷彿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榕樹後面是鄉愁館,即陳氏後人的祠堂。祠堂外面,石磨和石碓靜靜的靠牆而立,彷彿一個老人在訴說著質樸的往事和滄桑的歲月。祠堂裡面,正中央供奉著陳氏先祖的牌位,而四周則擺放著犁鏵、魚簍、織布機、馬垛、小孩的搖籃、玩具車等老物件,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久遠的歲月,對於在城市待慣了的人來說,這些老物件是他們心中磨滅不掉的記憶,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是他們出生都未曾見過的,一切都顯得新鮮而有趣。祠堂旁邊是品茗苑,書香齋等房屋。

從祠堂出來,走幾步,就是雨補魯客棧。先前來過一回,掌柜很和善,基本能滿足顧客的各種要求,而且客棧里的特色食物也是讓人回味無窮的。客棧門口,有兩個小池塘,睡蓮芬芳,紅色魚兒自在悠遊,給這幽靜的天坑又憑添了一抹亮色。往前,又是一家名為鄉村農家的客棧,客棧是兩層木質瓦房,極具當地民居特色。所以,在雨補魯,不必擔心食宿問題。

雨補魯全景

從客棧接著往前,沿著最末的一戶人家屋後往上,路況就大不相同了,先前清一色平整的石板路,這裡則是石頭泥巴路,當地人管這條路叫「出馬街」。出馬街實際上是一條陳氏族人經商而形成的茶馬古道。沿著出馬街向上,也真夠人受的,一路都是上坡,且路面極不平整,都是由大小不一的石頭形成的天然階梯。這條路的終點也是一個觀景台(這個觀景台是較早以前修建的,連著清水河風景區的峽谷)。喘一路氣,灑一路汗水,終於到達頂峰,從這個小平台看過去,雨補魯天坑和遠處的山都顯得嬌小了許多,但更顯得幽靜而動人。站在平台上,山風迎面吹來,時間彷彿凝固了一般,待清醒過來,又會產生一種「出世」的錯覺,覺得此處叫世外桃源一點也不為過。從觀景台往回走,在半道上遇見一個拄著木棍的老人,他見到我,親切的問去哪家,而他則是抄小路回家。看著他,我一下覺得自己是多麼的渺小,二十幾歲的大好年華,氣喘吁吁,而他,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精神矍鑠,爬這麼陡峭的路,氣不喘,臉不紅,心不跳。

當我從觀景台下來的時候,已是6點鐘了。此時的雨補魯更顯寂靜幽深。放眼望去,炊煙裊裊,小販們開始收攤,小狗匍卧在客棧門前,悠閑的啃著骨頭,貓兒慵懶的卧在石牆上,警惕的瞪著眼睛打量著過往的人,頑童們牽著爺爺奶奶的手有說有笑的往家走,前方拐角處,牧牛歸來的農人,愜意的哼著小曲。而我,獨自一人走在出村的道路上,顯得有些寂寥。

村中兩隻嬉戲的小狗

出得村來,再次看到巨石上「雨補魯,天坑裡的鄉愁」幾個大字,心中頓生無限感慨,很多時候,我們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徘徊,宛如天空漂泊不定的雲朵,這一生,我們都走在回家的路上。但當你來到雨補魯,就像到了家一樣親切,漂泊的靈魂都能得到歲月的原諒,虔誠的皈依,而每一個到雨補魯來的人,無論你是歸家的遊子還是匆匆過客,都能在天坑裡找到心中遺落的鄉愁。(龍君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彩貴州網 的精彩文章:

我國技術市場規模躍至1.3萬億元 人工智慧項目細則即將發布
俄高超音速導彈彈頭外殼可抵禦極端高溫

TAG:多彩貴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