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餓虎」時代終結,中國晶元欲轉型!

「餓虎」時代終結,中國晶元欲轉型!

來源 | OFweek電子工程

歡迎下載OFweek APP查看更多新聞

摘 要

4月8日,紫光股份發布公告表示,公司董事長趙偉國先生因工作繁忙申請辭去公司董事、董事長職務。

紫光股份表示趙偉國先生辭職後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此外,據公告顯示,控股股東紫光通信推薦王慧軒為公司第七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

1

「餓虎」時代傳奇人物——趙偉國

談及紫光集團趙偉國便不得不提一下其「英雄」事迹,1996年,趙偉國碩士畢業後,加入紫光集團,擔任紫光集團自動化工程事業部的副總經理;2009年,任紫光集團董事長;2017年11月,紫光股份發布公告稱在公司董事會聘任新的總裁之前,董事長趙偉國將代行總裁職責。

同時,在任職期間,趙偉國做事果斷、雷厲風行,前後主持併購展訊與銳迪科、與英特爾達成股權合作以及收購新華三集團51%股權等事宜,提升了紫光集團的國際化價值,使紫光集團成為中國晶元龍頭企業。基於一系列完美的收購事件,業界送予趙偉國「餓虎」的稱號。

2017年,紫光集團營業收入18.3億元,同比增長28.94%。其中,智能安全晶元營收7.78億元;特種集成電路業務營收5.16億元;存儲器晶元業務營收3.3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70%;晶體業務營收1.6億元,占公司總營收8.82%。

過去紫光集團的「狂野」發展方式雖然讓公司業績處於持續盈利狀態,但是想通過併購實現邁入全球行業先列的目標顯然不現實。在經歷過西部數據、美光、長江存儲等一系列併購失敗後,紫光集團尖銳的「爪牙」似乎已經磨平,轉向攻克電路設計、內存晶元設計等技術性難關。

事實上,紫光集團明白,只有自主研發實力提升,才能逐步打破國內資本企業壟斷的局勢。從近年國內外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情況來看,紫光集團無疑正處於一個飛速發展期,那麼趙偉國為何要在如此關鍵之際甩身離去呢?早期,在《中國製造2025》規劃中,明確指政府將2020年晶元自給率達到4成、2025年達到7成定為宏偉的目標,作為「國家隊」的紫光集團自然首當其衝,為此目標努力奮鬥,但是以中國晶元產業自給率不到1成的水平來看,紫光集團壓力也是極大,而作為紫光集團董事長的趙偉國,身兼數職,可以說是頂著重重壓力,一直在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做貢獻,如今以工作繁忙為由辭職也不難理解。

2

從芯到云:紫光集團下一步戰略

就在趙偉國辭職風波未平之時,趙偉國在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上表示,辭職後將集中精力聚焦集團「從芯到雲」的戰略性工作,公司將在未來10年投資1000億美元用於發展晶元產業。同時,隨著武漢長江存儲的投資金到位,公司在2018年內可實現小規模晶元量產。

在紫光集團中,晶元產業以紫光國芯為主,雲產業則以紫光股份、展訊為主。有消息稱,趙偉國辭職後,於英濤將接替他成為紫光股份董事長,主要為推進紫光集團「雲服務」戰略的實施和紫光集團旗下「雲網」戰略的整合。於英濤認為「紫光公有雲+新華三私有雲」能夠形成雙輪驅動效應。這點也極為符合紫光集團短期的發展戰略。

如果說早期對展訊、銳迪科的收購,發展重點落在智能終端晶元領域,這個戰略層面上的行動還應包括與英特爾的簽約;從控股新華三起,趙偉國投資的目光顯然已經超出智能終端範疇,把重點放在了雲端存儲器晶元之上。

事實上,紫光集團戰略轉換的主要原因還是全球雲存儲需求在不斷上升,據數據顯示,這點從三星、美光以及SK海力士三大存儲晶元供應商近年的營收狀況可明顯看出(具體數據可參考小編撰寫的《2017年全球半導體行業Q4前十排名出爐 幾家歡喜幾家憂?》一文)。

3

中國晶元產業欲轉型

談及紫光集團,便不得不提一下國內另一大晶元巨頭——中芯國際,根據中芯國際年報數據可以看出,雖然其28nm晶元量產的良率已經提升不少,在14nm製程工藝的研發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相比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的7-10nm工藝的差距仍有不小,但唯一的優點則是,中芯國際目前正在走屬於自己的研發道路。

對於2018年,中芯國際表示,隨著智能手機增長放緩,行業增長的動力轉為由先進位程的高性能運算產品為主,成熟製程的競爭越發激烈,價格壓力不斷提升。目前公司正處於轉型過渡期,挑戰與機遇並存。未來,公司將會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加速先進位程與關鍵成熟工藝平台的研發,在技術上做好充分的準備。

紫光展銳首席執行官曾學忠表示,紫光展銳在產品技術專利上和國際巨頭還有差距,但這些年通過技術創新積累了優勢,目前是國內唯一在全行業能夠與國際同行全面競爭的企業,我們既要看到差距也要看到優勢。

近些年,隨著資本併購阻力的逐漸加大,併購之路也越發艱難,而紫光集團、中芯國際等國內龍頭企業在數次併購失敗之後,紛紛轉向走自主研發道路,但是研發真的有那麼容易嗎?要知道即使國家政策的紅利不斷加大,未來的研發道路仍舊遙遙無期,畢竟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時間的積累。

4

小 結

目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對國外依賴度依舊很高,美國、韓國、中國台灣等地仍然佔據著技術領先的優勢。可以預料,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轉型與機遇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OFweek電子工程 的精彩文章:

重磅!TE感測器事業部強勢登場 引領智能生活
搶灘汽車藍海:2018汽車電子新品一覽

TAG:OFweek電子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