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孩子越催越磨蹭,真相讓人心疼

孩子越催越磨蹭,真相讓人心疼


凱叔講故事

兒童聽故事大全

1400萬父母育兒寶典


作者 |

花未央


早上送女兒上學回來的路上,看到一位媽媽不停地數落孩子:




「早上催了你多少遍?從7點開始叫你起床,你看看現在幾點了?8點了!」


「飯也沒吃上,你就餓著肚子吧!」


「現在已經遲到了,看老師怎麼罰你!」


 




我看向那個一直低頭不語的孩子,他看上去不過才3歲多一點。這麼大點的孩子,每天要準時起床,一定是件痛苦的事吧。


 


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孩子3歲之前的磨蹭,其實並不是真的磨蹭,他只是還做不到。






當我們要求孩子不要再磨蹭,甚至對孩子的磨蹭發飆時,你可曾想過是自己誤會了孩子?


 


研究表明:


2歲之前,孩子是沒有時間概念的。

他們完全活在當下,不會回憶過去,也不會焦慮未來。


 

大約到了3歲左右,孩子對時間的先後才有了初步認識。

但僅僅限於分清過去、現在、未來這樣大段的時間。這時你對孩子說

「10分鐘後出門」,他是完全聽不懂的。


 


孩子大約在4歲以後能夠描述昨天、今天做了什麼事

,但是具體到什麼時間也不是很清楚,這需要一個慢慢引導的過程。


 


所以,

在孩子還分不清時間的時候,去要求孩子在特定的時間裡一定要完成什麼事,這其實是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






前幾天朋友來我家小住了幾天,早上,我叫女兒起床,叫了兩聲後就去準備早餐了。




過了好一會兒,朋友忍不住問我:

「你這就不管她了?孩子能起來嗎?」

結果剛說完,女兒就開門出來了,身上的衣服已經穿戴整齊。


 


朋友被驚到了,非要我教她方法,說自己兒子的起床問題全家都犯難。她說,有時甚至和老公猜拳去叫兒子起床,因為,這個任務實在太艱巨了。


 


其實,

我哪有什麼特別的方法,不過就是:不催促。






女兒小的時候,我也經歷過經常催,反覆催的階段。尤其是在起床、吃飯、睡覺這三件事上。


 


起床:

常常是第一遍叫不起,第二遍動一動,第三遍哼哼唧唧終於不情願地起來了,眼睛卻眯著,就是不穿衣服。


 


吃飯:

孩子吃個飯常常要40分鐘,甚至1個小時。中間一會兒看看這,一會玩玩那,總之一到吃飯時間,各種問題都來……


 


睡覺:

每天睡覺前經常是再喝一口酸奶、再吃一塊兒水果、再去一次廁所、再講一個故事,沒有1個小時不夠磨蹭的。


 


我當時的反應基本是這樣一個狀態:


起床了!——快!


吃飯了!——快!


睡覺了!——快!


 


每天惡性循環。






然而,一次和女兒的對話,讓我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記得一次趕著開早會,想要把女兒早點送幼兒園。可出門前孩子偏偏要上廁所,結果等了10分鐘還不出來。


 


我於是大吼:

「你磨蹭什麼呢?不知道媽媽著急嗎?」




女兒的回答是:

「你不知道小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比大人慢嗎?」


 


因為孩子的這句話,我突然就不急了。




誰說不是呢?

孩子本來就慢啊,急的人往往是我們啊。




孩子有自己的節奏,跟不上我們是正常的,因為自己的急去責怪孩子,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徹底讓我改變想法的還是我無意中的一次小測試。

一天突發奇想,就想看看:

一整天不催女兒,她究竟會比平時晚多久。




結果:

女兒早上上學比平時晚了

8分鐘

,吃飯比平時慢了

5分鐘

,晚上睡覺比平時晚了

15分鐘


 


我就想

這加起來不到半小時的自由,難道就不能直接還給孩子嗎?


 


後來,我用這半小時的自由換來的,是孩子越來越自律了。






催促孩子並不能真正地解決孩子磨蹭的問題,往往是:

越催孩子越磨蹭。


 


這是為什麼呢?


 


催促暗示孩子:你可以再磨蹭一會兒


有過經驗的媽媽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催促孩子時,

只有當你真的瀕臨發火或是已經發火時,孩子才會行動。





因為,習慣於被催促的孩子,心裡都會有這樣一個三步曲:


 


第一遍促催時,

大多數孩子是不會在乎的,因為他們知道媽媽只是在打個預防針,反正還會再催的。




第二遍催促時,

孩子預感到媽媽可能會發火,於是抓緊最後的時間再玩一會兒;




第三遍催促時,

孩子知道媽媽真的要發火了,再不行動可能會被懲罰,於是才會開始行動。




催促孩子實際上是在告訴孩子:

在我沒發火之前,你還有時間再磨蹭一會兒。







經常被催促的孩子,易習慣於依賴


催促的另一層含義其實是:媽媽一定會在我身邊盯著我。


 


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吃飯時,你不看著孩子,他就不吃;寫作業時,你不在身邊,孩子就不做。




所有事情,你不在身邊嘮叨著,孩子就沒有行動的動力。


 


如果一些媽媽催孩子催不動,乾脆直接動手幫忙,那孩子內心就更有依靠了:

反正上學不會晚、反正媽媽會幫我收拾。


 


孩子的磨蹭

往往

就是被這樣催出來了。






當孩子磨蹭時,先不要急著催他,你可以試著這樣做:


 


告訴孩子:先做什麼,再做什麼


當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時,不要跟孩子說:

「不許玩玩具。」

你可以告訴孩子:

「先吃飯,再玩玩具。」



 


因為,此時,孩子的興趣點不在吃飯上,越是禁止,孩子越是想玩。


 


這個方法適用於孩子的很多拖延行為。

比如,告訴孩子:先洗澡,再講故事;先寫作業,再玩。




這是一個慢慢引導的過程,

尊重了孩子的想法,又可以暗中幫孩子規劃時間。


 




一次只下達一個指令


一次不要讓孩子做太多的事。比如,孩子在睡覺前,不要一開始就告訴孩子:

「準備洗臉刷牙睡覺了。」





而應先對孩子說:

「現在,我們來洗臉吧。」

等孩子做完以後再對孩子說:

「現在,我們來刷牙吧。」


 


再比如,出門前不要說:

「把衣服穿好,準備出門了。」

而是要一步一步告訴孩子:

「先把外衣穿上」「可以把帽子戴上」「我們來穿襪子吧」


 





穿衣服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個大指令。

我們指的是所有的衣帽都穿戴好,

孩子並不會分解那麼多的動作。


 


因為孩子的記憶力有限,太長的指令記不住。我們常常會看到這種情況:

你催了半天,孩子還在發獃,很可能就是孩子消化不了你的指令。




想起網上曾經很火的一首神曲《媽媽之歌》,整首歌的內容都是媽媽急切的催促:

「快點、立刻、馬上,來不及了!」






當生活中的碎片被定格在小小的鏡頭前時,你有沒有發現,原來自己曾催促孩子做過這麼多的事。




而這些事似乎每一件都是圍繞著成人的節奏,

又有哪一件是孩子自己的節奏呢?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太磨蹭,而是我們太著急。

孩子的動作和步驟,又怎麼能跟得上成人呢?


 


磨蹭是孩子成長必經的一個階段。

只有在心裡認同孩子的磨蹭,放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感受時間、感受規律,孩子才會真正的成長。




允許孩子慢慢長大,是我們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


作者:花未央,資深童書編輯,兒童心理學好愛者,關注兒童心理健康,與孩子一起成長。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我為什麼鼓勵孩子頂嘴?
打人的孩子都是孤獨的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