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上最美的情郎——倉央嘉措

世上最美的情郎——倉央嘉措

——淺析倉央嘉措的愛情觀

倉央嘉措是藏傳佛教的第六代達賴喇嘛,也是一位偉大的藏族詩人。出生於公元1683年的藏南門隅一戶貧窮的農奴家庭,倉央嘉措在廣闊的藍天下、無垠的草原上度過了自由快樂的童年時光。15歲之前,他過著普通藏民淳樸自然的生活;15歲那年,他卻被突然鎖入高山深宮,直到24歲時在被押解到北京的路上圓寂於青海湖畔。他是不幸卷進西藏、蒙古和清廷的政治鬥爭中夭折的,但他在短暫的生命旅程中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的情歌在藏區家喻戶曉。

本文將簡單介紹倉央嘉措的生活背景,重點擷取他的一些廣為傳唱的情歌進行賞析,關注倉央嘉措對愛情的理解和追求。

1.倉央嘉措的生活背景

達賴和班禪是西藏兩個最大的活佛轉世系統。在歷史上,班禪與達賴都是互為師生的。由於轉世靈童都有一個教育培養的過程,因此,當達賴年幼時,班禪就擔負領導和教育的責任;反之,當班禪年幼時,達賴就承擔領導和教育的責任。今天的藏人依然會說,「天上不能沒有太陽和月亮,人間不能沒有達賴和班禪。」達賴駐錫拉薩,統轄前藏;班禪駐錫日喀則,統轄後藏。

在藏族地區的行政職位里,第巴是最重要的職位之一。「第巴」是「頭人」或「管家」的意思,地位相當於國家的宰相。

18世紀的西藏正處在風雲變幻的多事之秋,五世達賴圓寂之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發展到高峰。當時掌握西藏地方政權的第巴·桑結嘉措與代表中央政權的拉藏汗之間的鬥爭,既代表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又代表了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較量。為了獨攬大權,第巴·桑結嘉措對五世達賴圓寂和六世達賴的選定匿而不報(對外謊稱達賴已經入定),長達十多年之久。也有說法認為,五世達賴圓寂時布達拉宮還未擴建完工,如果公布了達賴圓寂的消息,工程就要被迫停止。第巴·桑結嘉措是為了布達拉宮能夠順利擴建,才選擇秘不發喪。

1696年,康熙帝御駕親征,平定了準噶爾蒙古部的叛亂,方才得知達賴早已圓寂的消息。震怒之下的康熙帝寫了一封措辭強硬的信斥責桑結嘉措。桑結嘉措連忙向康熙帝請罪,說五世達賴確實已經在十五年前圓寂了,只是出於穩定局面的考慮才沒有發喪,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已經定在藏曆的火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坐床。

就這樣,倉央嘉措,這個十五歲的放牛娃被幾位僧人帶離了偏遠的藏南邊陲,請進了高高的布達拉宮。可是按照慣例,被選定為轉世活佛的喇嘛們,往往在幼年時期就離家來到寺院,開始其隱居和苦修的生活,沒有時間享受人世間世俗的歡樂。然而倉央嘉措不同,他被發現和確立時已經十多歲了,他的童年是在藏南無垠而潔凈的草原、白雲、天空下度過的;可見當時的西藏會對倉央嘉措活佛的真實性產生多大的懷疑啊,桑結嘉措又費了多大的努力才給出一個儘可能完美的解釋。

來到拉薩後,作為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登上活佛寶座這一漫長的過程中,倉央嘉措需要適應和遵循各種各樣的戒律,要研習浩如煙海的各種佛學經典,而這種長期的苛刻的訓練對於一個對世俗世界有著模糊印象的孩子來說是多麼艱難啊!幸好,倉央嘉措是一個聰慧而且刻苦,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虔誠的向佛像禮敬的同時,倉央嘉措的肉體也逐漸被喚醒,他開始不能理解班禪教給他的佛教戒律,他開始渴求愛情。需要注意的是,倉央嘉措的家鄉門隅是從寧瑪教的,有很多是門巴族,門巴族是一個很早進入一夫一妻制的民族,愛情婚姻的觀念深入人心,男女之間的戀愛和婚姻是比較自由的,門隅的民間情歌中唱道:「東北的山再高,遮不住天上的太陽;父母的權力再大,擋不住兒女選對象。"倉央嘉措作為 一個十五歲的少年,自然也受其影響。而現在他所從的黃教禁止僧人追求愛情。在這種宗教戒律的約束下,在這種深刻的矛盾中,他開始了自己抗爭之路。甚至,在1702年的札什倫布寺,他當著全寺的僧人拒絕了受比丘戒(對任何一個出家人來說,受比丘戒都是修行生涯中的第一件大事);回到布達拉宮後,他開始了「白天活佛夜裡盪子」的生活。拉薩街頭、八廓街的酒肆成了他每晚必去的地方,有文字「行事曾叫眾口嘩,本來白壁有微瑕,少年瑣碎零星步,曾到拉薩賣酒家」為證。

2.倉央嘉措對愛情的理解和追求

(一) 一見鍾情——愛情從初見開始

1. 邂逅誰家一女郎,玉肌蘭氣鬱芳香,可憐璀璨松精石,不遇知音在路旁。

2. 貝齒微張笑靨開,雙眸閃電座中來,無端覷看情郎面,不覺紅渦暈兩腮。

3. 一自魂消那壁廂,至今寤寐不斷忘,當時交臂還相失,此後思君空斷腸。

這三首都是關於邂逅的歌。

其一:

詩中松精石指「松石」。松石代表著一種獨特而高貴的價值,它被用於第一個藏王的王冠,用作神壇貢品以及藏王向居於高位的喇嘛贈送的禮品及向鄰國貢獻的貢品。許多藏人頸脖上都掛有一塊被視為靈魂的綠松石的項鏈。

詩人在街道上邂逅一位年輕的姑娘,為美麗的人兒讚歎;但是擦肩而過後卻是惆悵和嘆息。詩人用松石來形容擦肩而過後的失落:「猶如拾到一塊晶瑩的綠松石,卻又將它棄置」。

其二:

宴席上,一位明眸皓齒,面露微笑的女子的目光在座位間流轉。忽然間,詩人的目光與女子的目光相遇了,女子不禁羞澀,腮幫子都紅了起來。在賓朋滿座的宴席上,只需要兩道愛慕的目光碰到一起,就已經道出了彼此的心意。

其三:

詩人自邂逅了那位姑娘後,開始了日夜不斷的思念,一直懷想著這飄忽不定的幻美。「寤寐」一詞是曾緘在翻譯的時候的發揮之處——借鑒了《詩經·關雎》中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一見鍾情是多麼一種美妙的情感啊。關於一見鍾情(love at first sight),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在《給一位過路的女子》中寫到:

電光一閃······隨即是黑夜!

——美人已逝

你的目光一瞥使我豁然重生

難道從此我只能到來世才可見你?

倉央嘉措的情歌和這首詩都表達了對一見鍾情之後卻再也不能相見的遺憾和惋惜。

而英國流行歌手James Blunt在《You Are Beautiful》中唱到:

I saw an angel

Of that I"m sure

She smiled at me on the subway

······

And I don"t think that

I"ll see her again

But we shared a moment

That will last till the end

這首歌的作者雖然清楚自此不會再見,卻尚能珍惜他和女子眼神相遇的那一瞬間,將此永遠留存在記憶中而不過度感傷。而倉央嘉措雖是僧人,卻是一痴情漢——擦肩而過後他放不下思念,斬不斷懷想,於是只能寤寐思服,空斷腸了。佛教人看破紅塵,倉央嘉措卻不想學會。

我雖然未曾有過倉央嘉措那種一見鍾情的經歷,但是卻也有過為女孩子著迷的體驗。第一眼見到那女孩的時候,一臉明媚的笑容,讓人如沐春風,以至於青春期的男孩會心頭一顫,事後還要回頭品味這種倏忽間的美妙,最終陷入單純的想念之中。

記得2010年有一部名為《怦然心動》的電影上映。影片開頭,還在讀二年級的朱莉·貝克看到布萊斯的藍眼睛那一瞬間,朱莉的心就被他擊中了。那一瞬間,朱莉·貝克的笑容是這樣的:

布萊斯有沒有被這個笑容擊中我不知道;反正作為一個局外人、觀影人,我是回看了一遍。若是倉央嘉措有我現在的條件,還不知道他會回看多少遍呢。

不過還好,倉央嘉措太風流,夜夜浪跡於拉薩街頭,必定能遇上一個可以把握的情人,於是便有了下面這山盟海誓的締結。

(二) 立下誓約——愛情以山盟海誓為高潮

1. 意外娉婷忽見知,結成鴛侶慰相思,此身似歷茫茫海,一顆驪珠查德時。

2. 長干小生最可憐,為立祥幡傍柳邊,樹底阿哥須護惜,莫教飛石到幡前。

3. 含意似詢意中人,莫要空門證法門,卿果出家吾亦逝,入山和汝斷紅塵。

這三首都是寫倉央嘉措與情人許下的約定。

其一:

詩人以從海底得到珍珠作比喻,想要與意中人廝守到老,極言與該女子的愛情在他心中的地位。可是,他的身份只允許他這麼想,不允許他這麼做。後來他向老師五世班禪歸還身上的袈裟,想要還俗做個普通人,應該也有這種內心的渴望在驅使吧。

其二:

詩人借托女子的口吻說出心中的情意,要戀人好好愛惜自己。

「幡」:經幡。在西藏,凡有大樹、巨石、屋頂、雪山聖湖、河口或山路轉彎處,多有經幡披掛,以祈平安吉祥,詩中的女子在柳樹旁為心愛的人插上祈福的經幡,就是這番心意。女子告訴她的情郎,不要往經幡上扔石頭,因為經幡上寄託著她的深情厚意。

其三:

詩人說如果意中人要去學佛,他也會斷絕紅塵隨意中人一起去山洞裡修行。

藏傳佛教里,有許多高僧並非去寺廟裡修行,而是在領悟佛法大意之後,到山洞裡長年獨自苦修。最著名當屬大瑜伽行者米拉熱巴,他在深山洞穴里潛心苦修長達九年之久,最後修成正果。

意中人若是普通百姓,詩人便要脫下袈裟與其廝守一生;意中人若是要遁入佛門,詩人便要隨她去那深山老林一同過物質極度貧乏的生活。

這讓我想起了古代文學課老師講過的漢樂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以及《當》的歌詞:

當山峰沒有稜角的時候

當河水不再流

當時間停住日月不分

天地萬物化為虛有

我還是不能和你分手

這兩段都有著酣暢淋漓、奇特怪誕的想像力和激情四射、無與倫比的愛情表達方式。而倉央嘉措則寫得更實在、更加直接簡明,少了氣勢,多了決心。從這裡也可以發現,倉央嘉措的風格相對質樸、清澈明朗。若是與其他僧侶用華麗優美的語言寫的讚歌相比較,我們更能看出這一點。比如下面這首五世達賴的作品:

身在潔白蓮花的蕊心,

妙音天女嫵媚奪人魂;

彈奏多弦吉祥曲悠閑,

向您致敬如意心頭春。

倉央嘉措對愛情的執著和忠誠絕不止於簡單的一句誓言,他需要用態度、用行動來證明自己,於是便開始了與佛法的鬥爭。

(三) 反抗佛法——愛情因執著而可貴

1. 鬱郁南山樹草繁,還從幽處會嬋娟,知情只有閑鸚鵡,莫向三岔路口言。

2. 龍種黃犬老多髭,鎮日司閽仗爾才,莫道夜深吾出去,莫言破曉我歸來。

3. 行事曾叫眾口嘩,本來白壁有微瑕,少年瑣碎零星步,曾到拉薩賣酒家。

這三首整體上是倉央嘉措抗爭精神的體現。

其一:

詩人與愛人幽會於南方山峽的樹林里,只有樹梢上的鸚鵡知情。於是詩人請求鸚鵡不要飛到拉薩的八廓街三岔路口去道出所見(我以為此處的「三岔路口」應當理解為拉薩八廓街的三岔路口。八廓街是信徒朝拜的必經之路也是繁華的商業街,倉央嘉措每晚去的酒肆便在該街道)。

其二:

詩人每天夜裡出門,第二天破曉才回布達拉宮。於是對守門的那條聰明的老黃狗說,「你一定不要把我出門的事泄露出去啊。」

藏人心地善良,而由於狗是藏族先民最先馴養的動物之一,曾是先民生產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所以狗在西藏,得到了其他地方得不到的優待。藏民愛狗,甚至有崇拜狗的文化習俗。倉央嘉措對守門的老狗很是尊敬,先是誇它雖然上了年紀卻依然守門,可謂身居要職,老當益壯;拍完馬屁後便請求它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

其三:

雖然鸚鵡和黃狗沒有泄露倉央嘉措的秘密,但是紙包不住火,總有幾個人多嘴,尤其是想要陷害他的敵對勢力。倉央嘉措的秘密被人知曉後,有許多人在背地裡議論他,這首歌即是他對自己行為的承認。詩人終於坦率地講出了自己的秘密:我年少瑣碎的腳步,曾經到過女店東家裡去過。

那個時候的藏地,酒坊常常是男女私情幽會的場所。不難想像,當他走在街頭,路人該會怎樣地看著他,又怎樣地交頭接耳,悄聲議論,但是他依舊我行我素,離開人群進入酒坊。

他本該坐在高高的布達拉宮裡,做著雪域高原最大的王;卻公然反抗教義,嚮往自由,追求愛情。到底需要一種怎樣的勇氣才可以在流言四起的街頭不慌不忙地走著自己的抗爭之路啊!縱然擺脫不了一身的鐐銬,他也要夜夜起舞;縱然被禁閉在密不透風的密室,他也要夜夜狂歌。

可是,倉央嘉措愛過的女人太多了。於是,泛濫的愛帶來了分手。

(四) 對待失戀——愛情以失戀告終

1. 美女不是母胎生,應是桃花樹長成,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汝尚多情。

2. 我與伊人本一家,情緣雖盡莫咨嗟,清明過了春自去,幾見狂蜂戀落花。

這兩首是詩人在與戀人分手後所作的。

其一:

詩人說對方(女子)恐怕是桃樹上長出來的,而非母親生下的;然後拿女子的變心與桃花的凋謝作比較,誇張地寫出女子的情義之薄。

其二:

這是詩人的自我慰藉。當愛情遠去,只能說「緣分已盡」,人與人之間的聚散分離,如同季節的流轉。即便花兒已經謝了,蜂也沒有留戀或是傷心;詩人同愛人的情緣已盡,也不必難過。

這裡倉央嘉措用到了「蜂」這個意象,而在漢語的古典詩詞里更多的是「蝶」、「蝶戀花」。我以為這是一種文化上的差異:藏人粗獷率真,而漢文化受儒家思想教化後是偏文雅含蓄的。

在感情上投入了太多,分手讓多情的倉央嘉措傷心欲絕;但轉念一下,佛家所言緣分也許就是這樣吧,緣盡了看開點就好。雖然倉央嘉措反抗戒律,但佛家的教化至少讓他能夠淡然看待生活中、感情上的得與失。(當然也有可能是情人多了,少一個也無所謂呢)

3.結語

倉央嘉措既是藏傳佛教的領袖,又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愛情詩人。他的詩歌明顯地衝破了佛教羅網,道出了一個宗教叛逆者追求自由生活和美好愛情的心聲。他的情歌留戀世間,嚮往普通人的愛情。他認為愛情是人人所需要的,佛教的清規並未束縛住他嚮往自由,尋找愛情的強烈願望。儘管他多情,單純,執著也可能有點花心,但他用流利、直白、生動、細膩的文字表達了對愛情的渴望、 追求和忠貞不二、痴心絕對的相思與守望,他的愛情故事和他寫的這些情歌當中棲居的是他的精魂——打破束縛,無畏流言,永遠多情,勇敢去愛,這便是他的愛情觀了。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這首絕句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桂源鋪》。我以為用來概括倉央嘉措的愛情經歷很恰當。自由和愛情的代價太高,一個普通人或許還容易些,一個寶塔尖上、聚光燈下的大人物如果要追求自由與愛情,往往是難上加難。每個人都是一條溪流,天性就是奔騰而下;倉央嘉措這條溪流的天性就是對愛情勇敢的追求,即便萬重山嶺不斷地阻攔,激起日夜喧囂的浪花。

兩點說明:

1. 倉央嘉措的情歌原著為藏文。在所有中文版中,以1930年于道泉先生翻譯的白話版本最為信實;而曾緘先生的七言絕句版尤為雅緻,多在文辭的優美上做功夫,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精彩的發揮,以至「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一句至今已傳唱天下。本文中選取的情歌均摘自 1939年《康導月刊》1卷8期 曾緘譯本。

2. 倉央嘉措的詩歌一般是每節四句三頓,屬於藏地詩歌類型中的「短歌」。

文丨復旦大學藥學院 楊文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無用東西 的精彩文章:

TAG:無無用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