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代禮儀舞蹈種類

清代禮儀舞蹈種類

一、?清代禮儀舞蹈種類?

清代禮儀舞蹈種類繁多,包括郊廟祭祀禮儀樂舞和朝會宴享禮儀樂舞。前者大致有:方澤大祀樂舞,祈谷樂舞,雩祭樂舞,大雩童子舞,太廟時享樂舞,太廟?祭樂舞,祭社稷壇樂舞等。除大雩童子舞和雩祭樂舞,其它均由兩百人以上表演。多數為皇帝親至祭壇親自行禮,可見清王朝統治者對禮儀樂舞的重視,並以此來鞏固其專制統治。統治者也注重宴享禮儀樂舞。清朝皇帝侑食奏「清樂」,巡酒奏「慶隆舞樂」。

二、清代宴享舞蹈的舞蹈動作

如「慶隆舞樂」中的「揚烈」舞,表演者為身穿黃布畫套的十六人和身穿黑羊皮套的十六人,每人各戴面具,跳躍擲倒,做模仿野獸的動作。表演中,有騎馬者八人,著甲胄、戴弓箭、分兩翼,他們向北面叩頭,然後做周旋馳逐的動作,他們象徵八旗之人。表演中一人射箭,然後,一隻野獸中箭,其它野獸均被懾伏。舞蹈包含著威懾四方、降服百姓的政治內涵。又如「慶隆舞樂」中的另一舞蹈―――「喜起舞」,是群臣慶賀天子平定天下的樂舞,也可以說是敬拜天子的叩頭禮舞。

三、清代民間舞蹈動作多來源於生活

1、高蹺與秧歌成為清代流傳最廣的民間歌舞

高蹺與秧歌成為清代流傳最廣的民間歌舞,也是常常進宮為王室表演的代表性民間歌舞。如「十字步」,雙腳走「十」字狀,雙手反方向地交替擺動,再加上身體隨之搖晃扭動的動作,足以表現人們喜迎豐收、祈神求福等內心世界的歡愉。

2、獨具特色的道具民間舞蹈

竹馬、撲蝴蝶、五虎棍是清代盛行的道具舞蹈。竹馬道具用竹篾彩布製成。馬鞍部位有個空檔,演員站在其間,將假馬拴在腰間,馬鞍兩側有繪好的騎馬人的腿。演員身穿彩服,手持馬鞭舞蹈。跑竹馬主要以跑如一字長蛇陣、二龍吐水陣等陣圖隊形為主。演員跑陣圖隊形時,雙膝微屈微顫,上身挺直,舞步又快又穩,男步剛勁有力,女步平穩輕盈。舞蹈粗獷豪放,具有濃郁的塞外風格。

撲蝴蝶流行清光緒年間,表現少男少女撲蝶嬉戲的歡樂場景。舞蹈分為三種角色:捻蝶者、撲蝶者、舞鞭者,每個角色由四或六個以上的人表演,捻蝶者是主角。舞者手持兩根或四根蝶桿進行表演,蝶桿就是桿上用布條做成的假蝴蝶,舞步是雙腳踮起腳跟,快步小步,穩中帶微顫,捻蝶者用涮腰和小巧的「行步」及輕柔的抖蝶來表現蝴蝶飄飛的情景;撲蝶者則以追和撲動作為主,舞者手持彩扇,手絹追撲飄飛蝴蝶,表現少年活潑可愛的性格;舞鞭者為一群少年,他們舞鞭戲蝶,遊動於前兩者之間,增添舞蹈的熱烈氣氛。

五虎棍是一種以棍為道具的民間舞,由於它以激烈的武術散打、對接、架打、砸頂、截棍、撤步亮式、摔棍、上部旋風、蓋頂花、掃棍等動作以及跳、轉、翻、騰等動作構成,所以又屬於武術舞蹈,將在下面再做介紹。

3、將武術融進舞蹈中

藤牌舞和五虎棍是清代流行的武術舞蹈。「藤牌舞」又稱「盾牌舞」,為清民間走會形式之一,由一名旗手和六名「藤牌虎」表演的武術性舞蹈。此舞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民族英雄戚繼光為平定倭寇而訓練士兵武藝。據記載,藤牌舞最早是訓練士兵的軍事舞蹈,流傳到民間後,成為人們紀念戚繼光的民間舞蹈。舞蹈中通過圓場、迂迴穿插等隊形和用藤牌擺出「蓋碗」、「桌椅」、「橋」、「梅花」等造型,加上如「翻筋功」等高難度技巧動作,營造緊張的戰鬥氣氛。

五虎棍前面介紹過,它以武術中剛勁、英武、豪邁、雄健的氣勢博得百姓的喜愛,它是由故事情節、人物形態、有道白的戲劇性武術舞蹈,舞蹈表現的是:宋太祖趙匡胤未稱帝前,在董家橋頭與當地惡霸董員外的橫行霸道的女兒及兒子搏擊對打,為民除害的故事。表演時,演員類似戲曲中武生裝扮,在鑼鼓伴奏下,表現拼殺格鬥的氣氛。

4、勞動生活中創作的各種民間舞蹈

旱船、大頭和尚度柳翠、什不閑等都是清代人們在勞動中創作出來的走會形式。

如什不閑,是清代最受歡迎的民間歌舞,又稱「太平」、「詩賦弦」。所謂「什不閑」或「十不閑」,是因為表演時器樂架上的鼓、鐃、鑔、鈸均由一人來進行,手腳不得閑而名。舞蹈以表現太平盛世為內容,也稱「太平」,稱之「詩賦弦」則是演唱者即興唱歌,歌詞又合轍押韻得名。

又如旱船,是清代走會當中的重要節目,《燕京歲時紀勝》載:「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駕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學游湖而採蓮者……正月最多,至家忙時,則舍藝而歸耕矣。」這可能是產生於湖泊河川一帶的勞動生活的民間歌舞,採蓮藕的勞動生活,經過藝術加工久而久之成為人們在陸地模仿乘舟動態的觀賞性歌舞。

四、清代給民族民間舞蹈提供了溫潤的土壤

1、禮儀樂舞中出現了我國各民族民間舞

清代宮廷宴會上除表演禮儀樂舞之外,根據何志浩先生收錄,還有喀什葛爾的樂舞、烏什各城阿奇木舞、葉爾羌和舞、貴州苗舞等。

2、在地方戲盛行的背景下,民間歌舞小戲迅速發展,品種繁廣

趙翼《檐曝雜記》載,當時北京「自西華門至西直門外高梁橋,每數十步間一戲台」。明末清初,戰亂頻繁,各戲班子解散,北京成為地方戲集中之地,在此種背景下,各種地方歌舞小戲受之影響,得到長足發展。比較有代表性的戲種有:小花戲;河北定縣秧歌;東北二人轉;蹦蹦戲;河北的落子;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等地的花鼓戲;江西的採茶戲;雲南、廣西、四川的花燈戲;江蘇、浙江的灘簧等。還有少數民族歌舞小戲,如藏戲、白戲、傣戲、侗戲、僮戲等。

這些地方小戲中的舞蹈動作的姿態直接來源於生活和自然社會。如花鼓燈中的「簸簸箕」、「端針匾」、「雙扯線」、「風搖柳」、「鳳凰三點頭」、「老鷹磨雲」、「野雞溜」等。為今日民間舞蹈積累了豐富的原生態動作元素,對民間舞蹈的發展起著不可輕視的作用。

五、清代舞蹈動作已有固定的表演程式

清代舞蹈動作講究手、眼、身、法、步的規範和節奏的準確,清代舞蹈伴奏樂器多以鼓、鈸、鑼為主。開始依劇情來安排,講究手眼身法步的協調配合,並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和各種舞姿步伐以及表現不同含義的動態。如京劇舞蹈中的水袖,其中的抖袖、投袖、揮袖、招袖、揚袖、遮袖等,使傳統舞蹈得以傳承發展。

清代是中國傳統樂舞美學思想的成熟定型期,為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的豐沃奠定了自然、本真、原生態的文化基礎,為我國民族民間舞蹈動作元素的開發開啟了豐富的源泉,無論在舞蹈理論還是舞蹈表演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研究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賞花漫之園 的精彩文章:

TAG:賞花漫之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