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嘉陵江東灑熱血

嘉陵江東灑熱血

原標題:嘉陵江東灑熱血


四川以北,陝西以南,綿延1500公里的秦嶺山脈橫貫東西,讓川陝交界處的城市廣元被賦予北方的氣候、人文和性情。山路水道,造就了這片歷史上的戰略要地,熱血兒女,讓每一塊土地灑滿英雄氣概。


1932年第四次反圍剿失敗,2萬紅軍入川,在廣元、巴中等地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打退田頌堯的三路圍攻和劉湘的六路圍攻,經歷大小戰役數十次,在廣元10個縣創立蘇維埃政權。到1935年4月,10萬大軍策應中央紅軍西渡嘉陵江撤出廣元,4.7萬廣元兒女在戰火紛飛中跟隨紅軍,為這片土地留下不能磨滅的紅色印記。

意義空前的木門會議


旺蒼縣木門鎮,綠樹環繞的群山,鳥鳴清脆。這裡地處旺蒼、南江、蒼溪等縣交界處,古時是利州通往巴州的必經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始建於隋朝的木門寺,靜靜地坐卧山腰,看遍了一千多年的戰火紛爭。


當年,紅四方面軍進入廣元、巴中一帶初立根基後,蔣介石委任當地軍閥田頌堯為「川陝邊剿匪督辦」,分左、中、右三路進攻,總指揮徐向前將其成功擊退。為了解決當時軍隊的擴編、整訓以及軍內的肅反等問題,紅四方面軍決定召開一次高級軍政幹部參加的軍事會議,會址選擇在了木門寺。


木門會議會址


寺門前幾個台階被踏缺了稜角,木門軍事會議紀念館館長鄧全龍講解道,這是當年紅軍轉移時留下的足跡。


在鋪滿一面牆的「川陝革命根據地軍事鬥爭示意圖」前,鄧全龍對這段歷史如數家珍。48歲的他自從畢業於蒼溪師範後就一直在木門遺址工作,20多年來,對這段歷史的研究和講解成了他全部的熱情所在,對任何細節都可以信手拈來。除了鄧全龍,沿途碰到的幾個旺蒼人幾乎都能對這段歷史說上幾句,言語之間的自豪感並無二致。


沿著台階拾級而上,正對大門的舊佛堂正是木門會議召開的場所。拼成的方桌、簡易的桌布、一塊「作戰圖」、幾根排列的長凳,還是當時會場的布置。


徐向前在86歲回憶起木門會議時,還曾對身邊人說:「我當時走的匆忙就把手稿放在我身後的三尊佛像的底子下面,你去木門的時候幫我看一下,還在不在?」當年的佛像不在了,手稿自然無跡可尋,唯有明清時保留下來的壁畫還斑駁地印在佛堂兩側,也是木門會議難得現存的「見證者」了。

「這次的勝利是我們依託有利地形,集中少數兵力,與敵人進行相持,以後……」。1933年6月29日,木門會議召開的第二天,徐向前認真總結反三路圍攻的戰術經驗。


紅四方面軍部隊在木門會議後,戰鬥力空前提高,佔領了嘉陵江東岸的廣大地區,與川東遊擊根據地連成一片,川陝蘇區成為毛澤東所稱譽的「僅次於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個大區域」。


川陝革命根據地的日益壯大,讓蔣介石倍感壓力。他任命劉湘為四川「剿匪」總司令,分六路對紅四方面軍進行圍剿,紅四方面軍採取了運動戰,利用有利地勢,憑藉群眾的擁護,一次次粉碎了劉湘的進攻,到1934年8月已經進入到反攻階段。其中,獲反攻以來最大勝利的黃貓埡戰役極大地提升了紅軍的士氣。


當時,紅軍宣傳革命理念、鼓勵百姓投身革命隊伍的石刻標語,至今還留在旺蒼縣的街頭巷尾,紀念著那段崢嶸歲月,「工農解放萬歲」「消滅劉湘,與中央紅軍北上抗日」……當時的旺蒼僅12萬餘人,就有1.2萬人參加了紅軍。如今的旺蒼人,許多是紅色後代。


紅軍城的軍民魚水情

紅軍城位於旺蒼老城片區,是一組三街兩巷,一式木川斗青瓦屋面結構,旺蒼人從清朝起便居住在此。劉湘的六路圍攻被擊退後,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黨政機關及其所屬部門在1934年11月遷入此地,由此得名。


5米寬的青石板街,兩旁都是傳統的木板門鋪。經營了一百多年的工農藥鋪至今還在營業。


沿著街道,「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西北軍區政治部舊址」「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的立牌不時進入眼帘,一座掛著「財神廟」牌匾的院子,曾經是紅三一軍部,工農劇團如今則被改造成了廉政教育基地,「川陝省工農稅務局」「川陝省工農銀行」的招牌還掛在門楣。可以想像,曾經的老城有著一番欣欣向榮的生活景象。


有附近的小學生正捧著畫板寫生,這些街景進入了他們稚嫩的畫稿,也帶人們尋找到當時的記憶。

王廟街的戲樓見證了紅四方面軍獨立女師的成立。當時許多新兵從廣元招募,人數和規模達到了世界婦女運動史上的罕見水平。這支隊伍在1935年1月紅四方面軍西移時承擔主要運輸任務,在日後強渡嘉陵江和攻佔劍閣的戰役中,也有英勇的表現。時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副主任傅鍾後來回憶說:「廣大婦女群眾,直接幫助紅軍運糧運草,救護傷員,在擴大紅軍和擁軍優待紅屬的工作中,亦起重大作用。」


當時一名女兵對獨立女團的領導張琴秋抱怨:「咱們沒有軍裝和老百姓有什麼區別,僅僅靠身上穿著半軍半民的裝扮多不好呀。」張琴秋拉著這名女兵的手說:「你看咱們現在的物資有限,很多物資都是留給第一線的戰士的,身上穿什麼並不重要,咱們作為黨的軍隊,區別於百姓的不在於衣著,而在於是不是一心為民。」


紅四方面軍參謀長倪志亮經常披著一件薄薄的軍衣,制定作戰計划到深夜。隆冬天氣異常嚴寒,他有時候只能夠靠搓手和跺腳來緩解因為寒冷所造成的肢體僵硬,然後繼續工作。他身邊的參謀人員找後勤管理部給他縫製了一件棉大衣,卻挨了倪志亮一頓批:「在前線浴血奮戰的戰士都沒有棉大衣,我又有什麼資格穿這件棉大衣,這個不能搞特殊。」隨後送給了在野外放哨的哨兵,讓他們輪流穿著放哨。


後來,紅軍撤出廣元,國民黨組織了反撲,實行了「清鄉」。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下,留下來的紅軍和蘇維埃幹部,不惜一切保留紅色火種,留下了許多閃光的記憶。蘇維埃幹部張凱元冒著生命危險保護「川陝省蒼溪縣蘇維埃政府」大印和相關文件,蒼溪縣張權氏大媽捨身保護紅軍的布幣,劍閣縣游擊隊長張奉金保護「五角星」……


借著這份厚重的歷史,紅軍城如今被打造成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保留著當時的市井模樣。人們置身其中,聽聽當時的故事,嘗嘗街邊的小吃,不僅感嘆今天的這份愜意著實來之不易。


軍民合力渡嘉陵


嘉陵江在廣元蒼溪縣城外東南2公里的地方拐了一個大彎,原名塔山灣渡口,灘頭平坦、開闊,水流緩慢。83年前,為了迅速貫徹黨中央「渡江西進」的戰略方針,徐向前、王樹聲以及紅三十三軍軍長王維舟親臨前線,觀察敵情,尋找渡口,選定此處為強渡嘉陵江主渡口。


為了紀念這次戰役,這裡更名為紅軍渡。曾經的烽火硝煙之地,如今成了蒼溪人競爭上游的活動場地。


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是蒼溪縣的民俗節慶「游百病」,從東晉傳承至今,「正月十六游百病,遊了百病不生病」的順口溜人人皆知。


自2010年開始,由蒼溪縣委、縣政府主導,「游百病」變身豐富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動,紅軍渡·西武當山景區成了活動的主場地之一。人們不會忘記,這樣的生活是靠紅軍隊伍的戰鬥和犧牲換來的,人們也倍感自豪,耿直的廣元人民曾經毫不猶豫地支持紅軍。


當年確定了渡口之後,10萬紅軍渡江需要大量的船隻和臨時橋。川陝根據地的許多老船工背著乾糧帶著工具,從大巴山下、渠江兩岸,晝夜兼程趕來幫助造船。青壯年從數百里外送來木料,當地百姓有的貢獻出了自己的床鋪、門板、棺木,甚至還有點燈和漆家用的桐油。經過緊張而艱苦的努力,紅軍按期造出70多艘木船和3座竹橋。


28日夜裡9時許,嘉陵江面瀰漫起一片輕霧,一聲令下,指揮部紅三十軍八十八師二六三團兩個營和總部教導營迅速登上木船、竹筏,向西岸疾進。突擊隊在離西岸50米處被敵軍哨兵發覺,戰役正式打響。敵人的機槍和排炮響了起來,在塔子山的紅軍炮兵開始還擊。



離江岸20多米時,紅軍戰士涉水衝上對岸拼殺,很快全殲了守敵1個營,隨後又擊退了南北兩翼敵人的反撲,佔領敵1個營的沿江防區,奪下了趙家山、楊家壩。隨後,從鴛溪口到塔子山至閬中一帶100多里的嘉陵江上,紅軍船橋並用,源源過江,多路突破敵嘉陵江防線,先後殲敵7個多團,攻佔閬中、劍閣、南部、昭化4座縣城和軍事要地劍門關,打開了進兵川西北的通道,為配合中央紅軍北上創造了有利條件。這場戰役也成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最大規模的強渡江河戰役。


如今,從紅軍渡紀念地遙望江面,它依然靜靜流淌,平和地講述著那時的驚心動魄。身後青翠的塔子山傍水矗立,依然如後盾般守護著母親一樣的江、江流過的城、城裡面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廉政瞭望 的精彩文章:

曹操、孫權、劉備,誰才是愛哭鬼?

TAG:廉政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