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47)遙望黃金台,昭王今安在——《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47)遙望黃金台,昭王今安在——《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原標題:(47)遙望黃金台,昭王今安在——《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公元前311年,正值戰國時代。北中國大地發生了一件千年未有之大事:一向默默無聞的燕王噲,聽信蠱惑,竟將君位「禪讓」給其相國子之。史載「噲與子之國,百姓不戴,諸侯弗與」(可見禪位非人也)。後燕國將軍市被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結果被子之所殺。齊國藉機進入,「五十日而舉燕國」,燕王噲身死,子之被擒後處以醢刑而死(醢音害,相傳此刑為商紂王所創,指將犯人剁成肉醬而死)。後因「齊人殘暴,燕人畔」,遂有趙武靈王扶持為質於韓國的公子職回國即位,是為戰國時期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戰國策》記載:昭王即位後發憤圖強,卑身厚幣以招賢者。


其曾謂大臣郭隗曰:


「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戰國策·燕一》)


短短一句話表達了昭王的兩層意思,一是燕國要報齊國之仇;二是燕國弱小,要想報仇,必須要得賢士這助。而郭隗則回答道:

「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憑几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之法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於燕矣。」


這段話里,郭隗明明確告訴燕昭王成就帝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師,成就王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友,成就霸業的國君以賢者為臣,行將滅亡的國君以賢者為僕役。如果能夠卑躬曲節地侍奉賢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誨,那麼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會光臨;早些學習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別人過後再默思,那麼才能勝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別人怎麼做,自己也跟著做,那麼才能與自己相當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憑靠几案,拄著手杖,盛氣凌人地指揮別人,那麼供人驅使跑腿當差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放縱驕橫,行為粗暴,吼叫罵人,大聲喝斥,那麼就只有奴隸和犯人來了。這就是古往今來實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廣泛選用國內的賢者,就應該親自登門拜訪,天下的賢人聽說大王的這一舉動,就一定會趕著到燕國來。


昭王似乎對郭隗的回答很滿意,立即追問:那麼我將先造訪誰呢?


郭隗又做了一大段著名的回答:


「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豈遠千里哉?」

這段經常被後世無數懷才不遇者引用的話,大致意思是,我聽說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宮中有個近侍經過三個月的尋找,卻用五百金買馬的腦袋回來複命。國君很生氣,覺得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而這個近侍胸有成竹地對告訴國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了。果然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馬就到手了。郭隗講完這個故事後,又告訴燕昭王:如果現在大王真的想要羅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開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況那些勝過我的人呢?他們難道還會嫌千里的路程太遙遠了嗎?!



聽了這段話,求才心切的燕昭王果然為郭隗築了一個華麗的房舍,並親自拜郭隗為師。消息傳出去後不久,名將樂毅從魏國趕往燕國,陰陽家鄒衍從齊國來到燕國,法家劇辛從趙國而來,一時間,天下名士爭相投奔燕國。據說,當名士鄒衍到燕國時,燕昭王親自抱著掃帚為他掃地,怕塵埃落到他身上。燕王弔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後,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魏、趙、韓五國合謀以伐齊。齊兵大敗,燕兵甚至一路攻入齊國首都臨淄,盡取齊國寶物,火燒宮室宗廟,齊湣王出逃於外。


在伐齊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同時,昭王又派燕將秦開襲破東胡,迫使東胡從燕國東北部後退千餘里,燕國領土向東北擴展到遼東一帶。燕還向南進軍,攻佔了中山國許多地方。昭王終使弱燕躋身於戰國七強之列。


博按:春秋戰國諸明君中,燕昭王與晉文公重耳在人生經歷上有相似之處:即皆曾經國內之大亂局,文公經曾經驪姬之亂,昭王則經燕王噲讓國之亂;都曾為質於諸國,都經大國援手而即位,昭王在趙武靈王幫助下復國即位,文公則在秦國的幫助下即位。正因為即位之前所經受之磨難,燕昭王始能奮發圖強以成強燕之勢。而昭王之「昭」,一在於卑身厚幣以納賢才,觀其築黃金台,師郭隗、鄒衍諸人,可堪與魏文侯相提並論。二在於用人所長以成其功。觀其用樂毅以幾滅強齊,用秦開以擊東胡,拓地千里,用劇辛以行改革,用鄒衍以說服聯合五國以攻齊,皆屬用人所長。三在於審時度勢以成大功。昭王在位二十八年始有擊齊之舉,可謂隱忍不發,而且是聯合秦、魏、趙、韓諸國以擊齊,說明其對敵我實力有客觀準確的判斷。不幸的是,在樂毅率燕軍長驅直入,僅乘兩城即將完滅齊國的時候,昭王去世,新上任的燕惠王顯然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遠不及昭王成熟,他很快便在小人的構毀下召回了樂毅,從而葬送了其父親數十年奠定的強國之基。讀史至此,良不記唐人陳子昂所做之《燕昭王》一詩乎: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台。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36)田齊威王:從浪蕩子到戰國雄主的「一鳴驚人」之路——《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