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早就輸在起跑線上了,不甘心又能怎樣?

你早就輸在起跑線上了,不甘心又能怎樣?

從早些年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到去年的《摔跤吧爸爸》,再到今年這部《起跑線》,近兩年來印度電影在我國越來越火。用搞笑的風格來展現嚴肅的主題,笑中帶淚的似乎獨成一派。

關於教育、貧窮與階級固化這樣的主題,換做大多數中國導演來拍的話,大概電影的整體畫風會跟主題一樣嚴肅而凝重,處處都是晦澀的不能細想的暗喻。

各國的文化土壤、傳統習性不同,所以電影的表現手法肯定不盡相同,不分高下。但是在國內要麼嚴肅風格講嚴肅主題、要麼極盡浮誇地搞笑笑完之後並不剩什麼的電影市場中,類似印度電影這種能將兩者完美結合的風格卻實在是很稀缺。

儘管在國人看來,印度幾乎各種髒亂差,就差直接和「強姦」二字劃等號了,但是印度人民卻似乎比患有現代化焦慮綜合征的中國人民幸福指數高得多。我自己私下揣測過,大概喜歡唱歌跳舞的民族,更擅長利用身體的愉悅來放鬆緊繃的心靈,天然會比我們樂觀許多。

說回電影本身。由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流行吶喊的存在,《起跑線》這個譯名十分中國特色,也讓中國觀眾十分親切而有代入感。電影還有另外一個譯名《可憐天下父母》,也是如此。

電影講述了服裝店老闆拉吉(是的男主角的名字翻譯成中文竟然跟垃圾同音!)和妻子米塔,為了讓女兒皮婭進入最好的小學而費盡心機。

第一步,搬進「學區房」。

在房價奇高的我國,這第一步就令人望而卻步了,我隨便搜了一下,印度的房價水平似乎比我國還要誇張。不過在電影中,作為「知名時裝設計師」、憑藉自己的努力至少已經躋身中產階級的拉吉,經濟能力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此從舊市街搬進高檔小區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難的不是住進高檔小區,而是如何與高檔小區里的「上等人」相處,如何使未曾脫離「低級趣味」的自己不成為被他們孤立嘲諷的異類。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上過好大學、不會講英語的拉吉顯然失敗了。女兒和他一樣講著「粗鄙」的印地語、在晚宴上不顧形象地跳著「惡俗」的印地舞蹈,於是「出身高貴」的小朋友們沒人願意和她一起玩耍。

第二步,全家培訓。

拉吉夫妻求助於學前培訓機構,顧問老師不僅為他們的女兒安排了密集的培訓課程以便「基礎太差」的她早日追上同齡人,而且還要求夫妻二人也接受培訓,因為擇校時的面試重點其實是父母。幾歲的小孩子再聰明又怎樣呢?想要茁壯成長,來自學校和家庭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這一輪,由於服裝店老闆這一底層身份,儘管準備了很久,拉吉夫妻還是又被PASS了。

第三步,走關係。

做了這麼多年生意的拉吉,人脈肯定是有的。未料到在這件事情上,完全沒有後門可以走。PASS。

第四步,假扮貧困戶,騙取貧困生名額。

最後這一步是最為濃墨重彩講述的。偶然得知每個學校都必須預留25%的名額免費給貧困生,拉吉只好舉家搬到貧民區去住了一個月。

當初接受培訓模擬面試時被問道「怎麼跟孩子解釋貧窮這個概念」的時候,拉吉說「貧窮存在於我們國家的每個角落」,但知道貧窮的存在、甚至對他們抱有已經足夠善良但並沒有太多實際意義的同情心是一回事,真正體會貧窮的滋味、設身處地地為窮人著想又是另一回事。

貧窮究竟是什麼?

小小的破屋,只能讓皮婭睡在床上,拉吉夫妻打著地鋪,被老鼠舔著腳腕。時不時飛過來的毒蚊子可能會讓你染上致命的疾病。打水好像打仗一樣,一不留神得罪賣米的政府人員就會連米都買不到。

善良的窮鄰居希亞姆帶拉吉去工廠做工,工廠的流水線一刻不停地運轉,你稍微停下來就會破壞所有的程序,影響產品的生產,所以工人們只能一刻不停地勞動。每個人一天只能上兩次廁所,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窮人的貧窮,是因為他們不努力嗎?

不,你只是贏在了起跑線上。而他們,輸在了起跑線上。也未必一定追不上,只是需要天生飛毛腿+後天加倍努力,概率小之又小。

希亞姆向上追溯三代都是貧民,小時候的貧窮使他沒有辦法讀書上大學,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去工廠打工。一天的工資剛好夠糊口,一天停止打工全家就要餓肚子,他根本無暇去充電去上進。

他只能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他的兒子有兩種選擇:一是作為貧困生進入好學校,二是去讀根本沒人關心、讀與不讀可能根本沒那麼大差別的公立學校。

第一種選擇有可能嗎?

一方面,窮人太多,而名額只有25%,只能通過抽籤來決定命運,所以儘管有這一途徑在,能進入名校的窮孩子仍然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還有太多像拉吉一家一樣侵佔貧困生名額的有錢人。

即便窮孩子突破一切障礙進入名校,等待他的又是什麼呢?

正如培訓班的老師所說:他們一般堅持不了多久就會退學,因為在那樣的學校里,根本應付不來。

希亞姆的兒子也通過貧困生途徑申請了德里文法學院,可是,招生的老師告訴他:學費是免費的,但要交兩萬四的課外活動費用。

捉襟見肘的貧困戶怎麼可能交得起兩萬四呢?

荒謬嗎?

可是很現實。

好學校與一般學校的差別在哪裡?除了好老師,還有豐富的業餘拓展活動。窮孩子在視野見識上原本就已經落後於富孩子了,就像最初搬進高檔小區的皮婭不被其他小朋友接受一樣,他們很難融入同齡的富孩子;如果上了學校之後還不奮起直追,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教育從來就不只是教育的問題,而是關乎貧富分化,關乎階層固化。從教育制度上去追求公平已是竭盡所能,比如中國的高考,但,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

給所有的學生以同樣的考試機會去考取心儀的大學,在這一刻,大家都是平等的。

可是,之前呢?富孩子上各種昂貴的輔導班,找外國老師練口語,甚至出國遊歷,見多識廣。窮孩子只能自己抱著課本使勁啃。在某些有知名大學的一線城市,本地的富孩子還可以享受更低的錄取分數線。

之後呢?作為與社會大課堂緊密連接的大學,富孩子在此如魚得水,窮孩子在此寸步難行。

關於這個問題,最近兩年我們也經常討論——寒門難再出貴子。

在教育資源不平等的基礎上談教育制度的平等,是空中樓閣。可是,只要有貧富差距的存在,教育資源就永遠不可能平等。而貧富差距是永遠不可能被消滅的。

尤其可笑的是,大部分有錢人因為對貧窮一無所知,而認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努力或能力所得、窮人一無所有是由於他們懶惰或愚蠢,卻從未想過努力的基礎是什麼,培養能力的前提又是什麼。

起跑線從來就不是畫在學校門口的,而是在每個人出生前就已經畫好。

我們只能慶幸,感謝上帝,雖然我們的起跑線不是那麼的靠前,但至少,也沒有那麼的靠後。

對,我們幾乎做不了什麼,就如那些像希亞姆一樣的貧民,他們的孩子能否接受教育,也只能取決於決定他們命運的上帝——「上等人」的「良心」。

窮人和富人,誰更有良心?

電影中,比起高檔小區里時刻以高冷而不屑的眼光打量其他人、外來階層完全無法融入的所謂「上等人」,貧民區里的貧民卻熱情得令人幾乎招架不住。

實際上,電影自始至終一直在通過有錢人包括交友在內凡事以利益為先的冷漠,來對比展現窮人的「人情味」,從最開始拉吉一家離開舊市街時街坊的告別語不舍,到後面拉吉剛搬進貧民區那會兒鄰居的熱心幫忙與歡迎。

在貧民區,拉吉一家結識了希亞姆一家。比起「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他人的大多數人,窮人們卻總是「不憚以最善良的善意」來推心置腹,比如希亞姆。假裝窮人的拉吉幾次險些露餡,總是希亞姆用天然的善意錯會緣由,比如招生的老師發現拉吉的手指柔嫩,完全不像指甲里都是灰的窮人,希亞姆的第一反應就是他們以前很有錢,只是現在破產了。

這些都是電影院里全場哈哈大笑的搞笑情節,笑完卻令人心酸。

尤其是,希亞姆以為拉吉付不起兩萬四的「學雜費」,故意碰瓷被車撞,換來兩萬多塊錢的補償金全數交給了希亞姆。

你簡直忍不住潑一碗毒雞湯給他:你這麼窮,還這麼善良,除了變得更窮之外,還有什麼意義呢?

他明明知道,有錢人在剝奪他們的一切——金錢,土地,甚至教育資源。可是,又能怎麼樣呢?

姑且不論窮人是否真的有能力去與有錢人對抗,就在「良心」這一點,窮人已經敗了。得知真相要去舉報拉吉的希亞姆,都已經走到了校長室門口,卻被撲過來叫叔叔的小皮婭觸動,終於還是轉身離去。

而原本是窮孩子出身的校長,有錢之後卻沒了良心。或許是年少時受了太多有錢人的欺壓,造就了現在的心理畸形,她樂於看各種有權有勢的人為了子女的教育問題不得不低三下四求助自己。這背後有太多複雜的交易,「良心發現」只是不可指望的概率事件。

教育問題不僅存在於中印兩國,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如此,也不可能是一兩個人一夕之間可以改變的,即使不滿又能如何?

電影是一個看似爽快實則不能細想的結局。

「良心發現」的拉吉在學校的慶典上公開揭露了校長的真面目、指出了當前教育的弊端,可是,除了妻子米塔之外,沒有人敢為他鼓掌。因為在座的家長,他們耗費了無數力氣才將子女送入這所名校,他們還想著看子女在這所名校里成材。

拉吉夫妻放棄了好不容易得來的名額,轉身瀟洒離去。此刻跳上公立學校校車、尚不識愁滋味的小皮婭因為看到熟悉的小夥伴——希亞姆的兒子而笑得十分燦爛,可是十年以後,當她無法考上心儀的大學時,她是不是也能如此釋然,而不抱怨當初父母為了逞一時之快浪費了自己接受最好的教育的機會?

有更多悄悄話想跟我說?

近期熱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生這麼紅 的精彩文章:

韓東君的王霸之氣&萬茜的佛系小奶狗
啊,滄月的聽雪樓竟然就默默開機了!

TAG:天生這麼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