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秘中國航天員成長的搖籃

探秘中國航天員成長的搖籃

快,關注這個公眾號,一起漲姿勢~微信公眾號ID:space-more

前幾日,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迎來了它的50歲生日,也許有人奇怪,我國航天員登上太空只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情,航天員的科研訓練中心竟然成立了50年,它經歷了什麼呢?今天給大家揭秘下中國航天英雄成長的搖籃——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1968年4月1日,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成立了,那時,它的名字充滿科幻色彩,叫做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所,主要研究中國航天醫學工程和航天員選拔訓練。它還是世界上繼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美國約翰遜航天中心之外第三個獨立承擔航天員選拔訓練的航天員中心。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這樣高大上的研究所在成立初期,竟然沒有固定辦公場所,北京大學昌平分校、北京工業學院、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都曾是它的辦公地點。

北京大學昌平分校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國從1000多名飛行員選拔了19名航天員,為我國首個載人飛船曙光1號飛船工程做準備。儘管科研人員們雄心勃勃,但白手起家、從零開始並不是輕易能夠辦到的。缺少專業設備,科研人員就自主研發,創造出了許多大型試驗設備。

低壓變溫艙試驗設備

為了讓當時的航天員們體驗失重環境,科研人員在國產改裝飛機上進行模擬失重條件下進食、工效、心血管、前庭功能實驗。可謂是煞費苦心,能辦到的一定辦到,不能辦到的就創造條件實現它。

航天員們在國產改裝飛機上體驗失重

當時,科研人員還利用返回式衛星進行了各種生物搭載試驗,為載人航天活動做準備、攢經驗。但是,由於政治、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原因,1975年,曙光1號飛船工程下馬。1976年,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所更名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

科研人員利用返回衛星進行生物搭載試驗

二十世紀末,中國載人航天提上日程,科研人員從3000多名飛行員中選拔了14名航天員,再次為中國的載人航天做準備。2005年,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更名為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簡單回顧了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歷史,它具體做了哪些事情呢?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醫學工程學,承擔航天員系統和飛船系統中的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的研製和試驗任務。

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中一些科研內容和航天員的訓練內容,了解一下航天員的日常。


航天重力生理學

由重力生理效應及特因防護實驗室開展工作,主要對微重力引起的空間運動病、肌肉萎縮、骨丟失、免疫功能下降、神經和內分泌功能紊亂進行研究。這也為航天員登上太空後預防和應對太空病做準備。

實驗室開展臨床實驗


航天服工程

由航天服技術實驗室進行,主要對系統集成、壓力防護、熱控、特種織物材料、特種工藝進行研究。為航天員們裁製出舒適、安全、可靠的航天服。

航天服生產車間

工作人員對航天服進行細緻的縫製


航天營養與食品工程

由航天營養與食品工程實驗室開展工作,研究航天環境下人體營養、物質代謝的規律特點,以及航天食品生產加工技術與工藝以及食品安全監測、控制與評估,保證航天員在太空中吃的安全、吃的開心。

為航天員太空生活準備的航天食品

中國早期研製的航天食品


航天飛行訓練模擬技術

由航天飛行訓練模擬技術實驗室開展工作,研究如何採用實物、半實物和數字方法模擬在真是飛行器中人的視覺、觸覺、聽覺等感知。科研人員將研究成果應用在地面航天員飛行器操作訓練中,讓航天員上天后能夠更快地適應太空生活。

飛行訓練模擬器

目前,我國航天員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劉洋、劉旺、張曉光、王亞平、陳冬,共計11位航天員從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畢業,成功登上了太空,為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做出了貢獻。未來,飛向月球將是中國航天員的目標,我們期待著中國航天員踏上月球的那一天。

中國已有11位航天員登上太空

來源/《巡天之路》《飛天的故事》

改編/楊斯爽

審校/楊潔

如需轉載,請留言獲得授權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航天科普 的精彩文章:

「偷看」月球,它們為阿波羅計劃立下大功
地球資源那麼豐富,為何人類要以身犯險上太空呢

TAG:中國航天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