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閑話太極拳的「體」

閑話太極拳的「體」

拳友對話,問:「楊澄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體』是什麼,『用』是什麼?」答:「『體』即是拳架套路,『用』就是健身養生。」一問一答引起了筆者的興趣,細細想想,答案似乎不應這麼簡單。

楊澄甫在《太極拳使用全書》中說:「世之學太極拳者,日見繁多,未明體用之法,殊鮮心身之益。」那麼欲明體用之法,先應明白何者為「體」何者為「用」。

一、什麼是太極拳的「體」?

許多人把拳架作為「體」,把「養生」列為「用」,也有人把拳架作為太極拳的「體」,把「推手」作為「用」。總之,大多數的人只把拳架看作「體」。這種認識雖不能算錯,但也不能算對。因為拳架只是太極拳「體」的一部分,絕不是「體」的全部。

「體」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或體系。

太極拳的「體」指的是一個「體系」,一個完整的訓練「系統」。組成這個太極拳訓練體系的可分「武」與「文」兩個方面。

從「武」的方面看「體」,它的「體系」包括:站樁、拳架、推手、大桿、槍、刀、劍、散手等技術結構,這是太極拳有形的「體」,其為陽(物質)。這些組成了太極拳「體」的基本骨架,但如果要使骨架有血有肉,還必須要有太極文化去充實才行。

從「文」的角度看「體」,它還需包含太極拳的文化哲學體系,這是太極拳無形的「體」,其為陰(精神)。我們常說:學拳先學理,功從拳理出。「理」者即是道理,這「道」就是太極之道,「理」就是拳理理法,即是太極文化。

太極拳的文化是由王宗岳、武禹襄等先賢們總結的《太極拳論》等一整套理論體系構成的;太極拳文化中包含中華哲學中的儒學、道學、佛學思想;醫家、兵家學說的精華;武術文明禮儀;以及與太極拳相關的人與事所構成的歷史等等。這些都構成了太極拳的文化體系,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項都是不完整的「體」。

許多人只把套路拳架看作是太極拳的「體」,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以局部代替整體。大家都知道瞎子摸象的故事,他們都把象的局部當作了象的整體,所以鬧了笑話。如果把「拳架」當作太極拳的整個「體」,光在拳架套路上兜圈子,豈不如同瞎子摸象?。

而造成這一錯誤似乎應該「怪罪」於楊澄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這本「體」與「用」的「全書」,只有拳架和推手。於是有人就認為太極拳的「體」就是拳架和推手,或認為拳架是「體」、推手是「用」。原本《太極拳使用法》里還有「36對敵圖」和槍術等,鄭曼青修訂《全書》時,把36對敵使用法和槍術等一刀砍去,使太極拳的「體」殘缺,使「用」也萎縮了。以至後人把太極拳的技擊功能一起丟掉,好像太極拳生來就只有拳架與養生的功能。《太極拳體用全書》似乎是這種認識的「罪魁禍首」。

其實,我們不能怪罪於楊澄甫和鄭曼青,我們現在看到的《太極拳體用全書》本身不算是「全書」,它是太極拳很不「全」的全書。因為在原版的《太極拳體用全書》上,明確標明了「太極拳體用全書第一集」。也就是預告讀者,後面還有第二集、第三集,即站樁、推手、大桿、槍、刀、劍、散手等內容會繼續出版下去,到那時才算「全書」。如若不信,可見《太極拳體用全書》例言,說得很明白:「太極拳劍及槍刀戟等,當陸續刊行,以供同好」。可惜,天不假年,楊澄甫在第一集出版後就仙逝了,他的出版計劃未能如願。所以我們不能責怪楊澄甫,那是後人在再版《太極拳體用全書》時,把「第一集」三個字划去了。這使一些專家和讀者稀里糊塗的把一套拳架當作了太極拳的「全體」。至今有些專家學者竟說什麼太極拳不用站樁;說什麼推手已乏人問津,成了「棄兒」了;如此等等,這種種糊塗認識,都是丟了「第一集」三字惹的禍。

即使為了表述方便,微觀地把套路拳架看作為「體」,那也是可以的。那麼,這個「體」也不能只是幾十個動作的堆積,太極拳的「體」應該是肢體動作加文化內涵的組合,離開了太極文化內涵的任何一堆空洞的肢體動作,都是不能算作太極拳的「體」,或者只能算作體操的「體」。楊澄甫強調文化內涵的重要,他說;「太極拳要點,凡十有三,此十三點,凡一動作,皆要注意,不可無一式中,而無此十三要點之觀念,缺一不可,學者希留意參合也。」「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意」者就是理也,《太極拳體用全書》第一冊,雖然主要講拳架、講動作,但書中仍有《太極拳論》等理論,及他口述的《太極拳之練習談》。這些理論和動作,共同構成了拳架套路的「體」。而且楊澄甫在闡述動作的作法時,還特彆強調動作的攻防作用,那些「假定敵人……」就是搏擊之理,是用之意,是招勢有體有用的文化表述。攻防技擊實際上就體現了陰陽易變的哲理。孫祿堂大師說過:「應先學會動作,明白其技擊作用,才不至於隨便劃弧,練糊塗拳。」這也是對太極拳「體」的很好註解。

1956年國家體委推出簡化太極拳24式,當時一張只有24個動作說明的挂圖,除了直觀的肢體動作外,太極拳的文化、理論都沒有談。太極拳的基本要領如「虛領頂勁、含胸撥背、松腰、沉肩垂肘」等等,挂圖中竟不著一字,更沒有《太極拳論》,和動作的攻防含義。除了動作類似太極拳,或借用太極拳的一些名稱,它對動作的描述,與廣播操有什麼兩樣?人們就像練廣播操一樣地練24式。這是一種類似太極拳的體操,缺少了太極文化內涵,不是太極拳的「體」,稱不上是太極拳。而在這套不拳不舞的體操之後,很多人又以24式為榜樣,新編了一套又一套的架子,豐富了太極操的「體」,把那些缺少太極文化內涵的體操,充作了太極拳的「體系」,滿世界的去推廣。這種假的太極拳一出現,鵲巢鳩占使真正的太極拳逐漸窒息。現在的太極拳套路早已不是技擊的產物。各種名目繁多的新編套路,其武術價值十分可疑的。

當今,即便是「傳統」太極拳的「體」也弄得只剩下了拳架,由於異化了的價值取向,衝擊了太極拳的根本,使傳統的拳架,也被花拳繡腿式的標準所污染,如同牛奶中摻入三聚氰胺、食品中加入增塑劑。太極拳的套路變得越來越好看,而太極拳的本質則越來越喪失。

這裡要呼籲一下,我們應該對楊澄甫的定型拳架好好挖掘和研究,從動作到攻防含義、從形式到文化,原汁原味地保護、繼承、發揚下去,至少可為太極拳留下一點純正的種子。可怕的是,現在這套拳架也在被改造、被污染。逐漸被抽去了技擊的原意,而失去了它的本真。

我們不能不要套路,但許多人過於強調套路、依賴套路,而即便是套路,也只剩下一些空洞的動作,沒有文化內涵,這實在是太極拳的不幸。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手舞足蹈的動幾下就是太極拳了,太極拳決不是幾個簡單的動作,太極拳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有豐富文化和完整訓練體系的一個系統工程。所以,即使有的人學了許多動作套路,如果不明拳理,缺少文化支撐,仍然是一個打糊塗拳的外行。因此,對太極拳「體」的討論,決不是咬文嚼字、小題大做,它關係著太極拳的發展方向和命運。

筆者再強調一下:太極拳的「體」是一個完整的訓練體系,決不只有拳架一種。太極拳的「體」除了拳架外,還有推手、站樁、刀劍槍(桿)散手等完整的技術結構,更重要的還有它的文化理論體系,二者共同組成了太極拳的整「體」。

太極拳的魅力不在拳架上,它的魅力在於神明的境界。拳架只是通向神明的階梯,是指月之手。單靠拳架難以達到「知己」,更談不上「知彼」的層次。如果不能達到「知己知彼」,又怎麼能「聽勁」「懂勁」,繼而達到神明的境界?

太極拳就是藉助拳架招勢等訓練手段,以求得擺脫拳架招勢的束縛,繼而達到隨心所欲的目的。也就是說,太極拳通過拳架、站樁、大桿、推手等一系列體的訓練,學會懂規矩,守規矩,然後脫規矩,又不逾規矩,繼而打破拳架和招勢的束縛,處處掌控對手,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太極拳神明的境界是對拳架和招勢的揚棄,即哲學意義的否定之否定。「神明」就是在「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基礎上的隨心所欲,達到「渾身都是手」、「無招勝有招」的狀態。

拳架是太極拳文化載體之一,拳架是整個太極拳體系中重要的一環,是階梯,達到一定境界後,拳架終久只是「末技」,因此,我們既應該重視拳架套路,藉助拳架套路,又不應該老是在拳架套路上翻花樣。我們應該注重的是太極拳的整個體系,而不是某一局部,站樁、推手等訓練手段是不應該冷落、丟棄的。

達到神明的境界後,太極拳才能從大用(搏擊、防身)升華到不用的境界(止武、健身),只有自身足夠強大,才有資格說技擊是「末技」。沒有上乘的功夫,卻奢談太極拳技擊不用或無用,奢談健身養生,那只是無能之人說無用之話而已。

免責聲明: 以上文章、視頻、圖片均來源於網路,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太極文化」公眾號立場無關。部分文章與圖片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練一套太極,是一種最好的享受!
習24式太極拳為什麼要慢練?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