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師隨筆┃王躍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不「瘸腿」

教師隨筆┃王躍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不「瘸腿」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不「瘸腿」

四川省西充縣多扶中學 王躍進

我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員,教齡已20有餘了。近年來,特別關注青少年問題,毅然轉入心理健康教育。我不斷探索、大膽實踐、認真思考,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這裡我謹談幾點體會。

一、心理健康教育尊重人性

近些年,學生心理素質不好已成為社會共識,諸如厭學、早戀、網癮等,確實不容忽視。但不少人對此缺乏冷靜仔細的觀察,往往只看到浮在水面上的東西,或者乾脆「人云亦云」。同樣的事,看問題的觀念不一樣,其結論也迥然不同。

我長期與學生相處,「存在即是理由」已成為重要的認知模式。每當大家談論某生這「差」那「壞」時,我就感到奇怪。學生再「差」也是人,怎麼連人味兒也沒了?我無論如何要見這「怪物」。結果讓人吃驚不小,冤案!老師、家長連情況尚不知曉便輕易判了「死刑」。其中,特別是「隱私」類,學生防守極嚴,「人不對頭」打死也不會說。我遇見過一位身上藏刀的初二學生。他覺得我可以為伍,上課時對我說:「老師,你最好別惹我,萬一我控制不住砍了你。咋辦?」我發現該生不簡單,情緒管理困難,至少這「刀」背後的事情夠複雜而悲壯的。

很明顯,教育工作者有無人性意識事關重大,決定了教育方式的取捨。人性是人的精華,最最寶貴。以人為本,尊重人基本的心理需求,我們的學生不但不壞,反而讓人覺得可憐、可愛。因為,學生的問題歸根到底是成長中的問題,是這一過程中難免的不良心理導致的。

當然,教師要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因為,我們是從應試教育模式下過來的。舊觀念的改變是要付出代價的。就是說,教師必須與時俱進,真正做些學問,尤其是研究心理科學;懂得並善於實施人性化教育。這樣,我們就會理性對待青少年問題;而不是遇事一味的抱怨,更不會感情用事誤人子弟了。

二、心理健康教育切實「育人」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但事實上,受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育人」這塊很難落實。教育的發展「瘸」了一條腿,走不了多遠。於是,以「分數論英雄」、「高分低能」等嚴重情況產生了。由於弊端久而不決,人的學困問題、人格障礙等自然形成。

誠然,許多有識之士對此很揪心,苦心倡導素質教育。誦國學、唱紅歌等活動盛行一時。殊不知,儘管花樣百出,學生的問題仍然層出不窮,教育的質量難以上去。究其原因,筆者以為,這還得從心理層面上去找答案。

中國文化對人的影響太大,很多舊的觀念天長日久在腦子中早已固化。其中有不少是大家共有的「集體潛意識」。它們在不知不覺中讓人犯錯,束縛人裹足不前,毒害一代又一代。比如「男權意識」,即使是今天也不為怪,叫人哭笑不得。許多男人骨子眼裡存在「處女情結」,有的以為女人「頭髮長,見識短」。小孩也受影響,對小女生說「男不和女斗」。看起來這些東西彼此無關,而實踐上都是「男尊女卑」潛意識的產物。

潛意識的問題是深層次的,影響深遠;不可簡單對待,必須對症下藥。它既是產生於文化,那麼也可能消亡於文化。由文化產生的累贅須由新的文化去剔除!而真正稱得上文化的東西是來之不易的,不由得弄虛作假、裝模作樣。必須讓其生出根來,深深地扎進土壤,加以精心培育,進而長成參天大樹。

由此看來,育人的過程實際上是培育文化的過程。我們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白、領悟。並且自覺地貫穿於教育過程始終。然而,現實令人擔心:學校牆頭上寫了,那可是形式上的東西,讓人看的;老師口頭上講了,那可是個人的經驗之談,爾後未必負責。我們說一套,做一套。教者茫然,學生怎不迷惑?學生頗為稚嫩,認知上怎麼不出問題呢?

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改革開放,文化多元,人的潛意識問題爆發是必然的,大可不必吃驚。但問題是,現階段我們不可袖手旁觀,尤其是教育這塊,事關民族未來。怎樣育人呢,每個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去思考。

我認為,應試教育的確應該革除,它是一切教育問題的根源。這涉及到教育體制的事,要革新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我們千萬不可悲觀喪志,應該盡自己一份社會責任,積極探索,立志為教育尋找出路。這是一個十分艱巨、事關民族靈魂的偉大工程。千萬不可沉浸在應試教育中自以為是、沾沾自喜!

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我選擇了心理健康教育,並頑強地堅持了五個春秋;並且即使退休了,也不會放棄!我的信念是:學生讀不好書,可能影響行業的選擇;而做不了人,相當於廢物。那確是教育工作者永遠的悲哀!

三、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實效

心理科學的大本營在西方,有兩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有的東西未必適合我們的國情。因此,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有個吸收的過程,教學中應通俗易懂,力避空洞說教。這方面無捷徑可走,只有靠自己腳踏實地的探索。現談談我的理論學習與實踐,以饗讀者。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一直遵循「學中有我」的原則。心理學內容多而深,學習中務必注重思考,有效結合自己的資料,反覆體驗、感悟,使之消化成「血肉」。學習的動力來源於社會責任感,只要心中時時裝著學生的疾苦和需要就行了。

實踐方面我著重做好兩件事:

一是開闢心理課堂。通過量表對各年級心理素質現狀調查分析,圍繞學困問題、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及青春期困惑等重點編寫教材,先後涉及二十多個課題。內容突出學生普遍敏感的問題,促進其形成合理的認知。教學方法上,講座、遊戲、表演等結合,豐富多彩,氣氛活躍。教師上課激情投入,不怕課時不好,就怕你狀態不佳。

二是開展課外心理輔導。健全信息網路,各班設心理委員,適時培訓,學會觀察和發現問題,隨時彙報情況。成立心理諮詢室,歡迎學生自動上門。對心理遭受挫折的學生,更要關注,促其儘快脫離危機。二年級有位女生患先天性疾病,遭受歧視,開學兩天仍不能進教室。她上了三樓想跳下去。生死關頭,受求生本能驅使,來到心理諮詢室,初衷是給老師說聲「再見」。我給以強大的心理支持,她很快敞開心扉傾訴,熱淚長淌。由於內在壓力減小,加之學校配合迅速;她很快穩定了情緒,放棄了輕生念頭。以後的諮詢,重點又放在了人際關係的改善上。很快,該生的學習和生活進入了正常狀態。

實踐證明,心理課堂很受學生、家長歡迎。學生心理素質提高了,學習的能量和動力也就源源不斷了。

當然,同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一樣,心理健康教育不會一帆風順,一路上勢必會遭受各種阻力;開拓者必定會有許多付出和艱辛。但是,一個有夢想和追求的人,他的收穫是無價的;其中,最大的財富是快樂。看吧,而今的我,從教語文多年,受應試教育所迫,想必做些違心的事,比方為完成教學任務強迫學生硬背、胡亂抄謄以應付領導檢查之類,學生難免不受傷害,見老師避而遠之。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後,走到哪兒,都能聽到學生親切的喊叫。要知道,這情景,這快樂,我盼了幾十年也未曾得到呀!

(王躍進,筆名澗石,1958年出生,西充縣永清鄉人。中學語文一級教師。作品散見《中華詩人》《中國文學》《中外交流》《文學藝術家》《華文月刊》《四川文藝》《四川人文》《課外閱讀》等刊物及網路。出版詩文集《多情的山路》、短篇小說集《醒來》。)

運營編輯 | 葉簫 優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寫時代 的精彩文章:

教師文學┃婆婆的小心思

TAG:讀寫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