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A.I.》:斯皮爾伯格的皮囊里容不下庫布里克的神

《A.I.》:斯皮爾伯格的皮囊里容不下庫布里克的神

看《人工智慧》之前,我已經聽說這是部看後會讓人心裡拔涼拔涼的電影,但是,儘管做了心理準備,看後心裡還是感到空空的。我認為這其實是一部殘酷的電影,儘管斯皮爾伯格給了片子脈脈溫情,但是還是壓不住它帶給我的沉重感,讓人看後心理不是個滋味,卻又立刻不知能說些什麼。

這部電影拍攝於2001年,在這之前,斯皮爾伯格在拍攝一些列叫座的商業片奠定其在好萊塢的地位後,開始拍攝更多反映他個人想法的,富於人文色彩的電影。這部《人工智慧》無疑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部,科幻題材是斯皮爾伯格非常擅長的題材,而在這部電影中,他又表現了更深刻的內容,我相信即使縱觀他的電影拍攝生涯,該片也足以稱為他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剛開始,似乎沒有什麼出奇之處,創造出具有人類智慧和情感的機器人,然後賦予這樣的未來以或美好,或末日色彩的科幻故事我們已經見得太多。片中,一對夫婦的孩子患病被冷凍久久不能治癒,於是丈夫試圖以一個具備了感情的人工智慧的孩子外形的機器人——David來療治妻子的傷痛。後面的故事我們熟悉而又陌生,機器和人的衝突產生了,該片中沒有如很多類似電影一樣,將機器人顯得強大無比,相反,他們顯得很弱勢,很可憐,片中構造了一個出現了新的歧視——機器人歧視——的未來社會。這部電影再一次反映這樣一個現實,即人類隨著進步也不斷創造著歧視,在人類各個文明區域相互隔離時,從來不會有因為膚色造成的種族歧視,但是當科技進步,人們可以相互交往時,這類歧視隨之產生。同樣,你現在不會歧視你的一把剪刀,但是當科技進步,創造出具有與你相似特徵的人工智慧「工具」時,這樣的歧視也會隨之而來。就如片中,人們一方面仍然把他們當作機器,工具,不會給予其平等的待遇,將自己以創造者自居,可以任意創造或是毀滅他們。另一方面,對於這些與人類有著太多相似特徵的人造人,人們又有著擔憂和恐懼,害怕機器人取代人類的恐懼使得這樣的隔閡加大。David是一個顯得柔弱機器人,但是片中那位絕望的母親Monica仍對這個「禮物」產生了感情,哪怕自己的孩子康復之後,對於David,她仍飽含感情。而David始終有著機器的烙印,當Monica通過念頌一段話來啟動David身上的程序時,David就成了Monica的孩子,一種對母親矢志不渝的愛永遠在David身上寄宿。所以,他為了獲得母親的愛,可以做任何事,同時對眼中的親人有著愛的冀望。

要人類如同對待同類一般接納一個機器人是困難的,所以,Monica最終痛苦的要將David送回製造他的公司銷毀,但是母愛讓她又不忍,只能將其留在林子里。這段生離死別的場面令人動容,當David說「如果我跟小木偶一樣變成小男孩,就能回家嗎?」時,他便堅定了尋找藍色仙女的信念。於是他尋找,用勁力氣尋找,終於,他在大洋深處找到了藍仙女,儘管只是一尊雕塑,但在心中,他默默祈禱,希望變成一個可以讓母親愛的男孩,這一許願,一許就是兩千年。而當兩千年後的「生物」開啟冰層下的David時,他發現的確是藍仙女的破碎,是他夢的破碎,這是一個絕望的時刻,在溫情下,斯皮爾伯格揭示了命運的無力抗拒。David的命運生來就已經註定,他被設定成終於「主人」或是「母親」Monica,但是,他卻無法被接納,哪怕他天真的追尋藍仙女,命運也無法改變。就如片中裘得.洛飾演的機器人人,生來就被設定了角色,是一個為女人服務的性機器人,這是一種無從選擇的悲哀。更悲哀的是發現現實後的絕望,當David發現他並非獨一無二的,而是產品線上的千萬個產品的一員,是一個試用品,一個試驗品,那一刻,David那種不知所措的惶恐也反映了人類與機器人的共性,在殘酷現實的絕望中,我們都會驚恐萬狀,但是卻又不斷製造讓他人驚恐絕望的現實。

該片值得一提的還有對人類前景做出的令人沮喪的寓言,片中的人類顯得狂妄自大,正如在機器人屠宰場上,主持人煽情的大喊「我們是什麼?我們是活生生的!」,底下是同類歇斯底里的狂歡,在狂歡中,人們找到了理由可以對眼中的工具——機器人任意處置,因為在他們眼中,機器人不是同類,是低賤的,所以可以毀滅他們而不帶一絲愧疚。人類歷史中一件件種族滅絕搬的暴行不也基於同樣的邏輯嗎?但是,最終人類的境遇卻是滅絕,成為可以被複制,但是只能存活一天的脆弱生靈,而正如片中的舞者機器人所說,最終留下來的是機器人,人類因何滅絕?片中沒有詳細的敘述,而是以兩千年帶過,短短的兩千年,人類在狂躁中滅絕,留下的是已經給我數字化,抽象化感覺的機器人,不,當他們成為主宰,他們將定義新的生命的含義,就如人類已經成為他們可以複製的創造物,歷史就這樣開了一個玩笑,一切突然顛倒。

《人工智慧》的一個優秀之處就在於它飽含了多樣的信息,讓你可以從多個角度看這部電影,在這部電影中,斯皮爾伯格將豐富的科幻,深刻的思考,人文的精神做了完美的結合,還是那句話,我相信這是一部經的起時間考驗的電影。說到這部電影,就不得不說說片中主演,小童星Haley Joel Osment在片中的表演非常出色,讓一班成人演員都相形見絀,如同在《第六感》中一樣,他仍然帶著憂鬱的眼神,顯得柔弱需要保護,正如片中那些機器人一般,他在被母親拋去的時候的苦苦哀求,在面對藍仙女雕像時的期待的眼神都讓人動容。

還是讓我們回顧片中那最後一幕吧,David和母親度過最快樂的一天,藍仙女的神話終於實現,他喚醒母親,為母親煮一杯咖啡,他為母親蓋上被子,同母親一同睡去。他終於獲得了母親的愛,可兩千年的等待竟只換來這短短的一天的幸福,我不知這應算一個甜蜜的還是悲傷的結局,但是,那一天愛確實超越了肉體或是機器這樣的載體,David那一天終於露出了甜蜜的笑容,笑吧,因為那期待的憂傷的面容已經凝結兩千年。願片中的灰色預言永遠停留在屏幕上,願David最後一天的燦爛笑容能掛在每一個渴望愛的孩子或是成人的臉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心的科普君 的精彩文章:

自動駕駛技術成熟了嗎?
《時間簡史》講了什麼?霍金的偉大著作!

TAG:好心的科普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