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僅有550萬人的北歐小國憑什麼敢稱世界教育第一?

僅有550萬人的北歐小國憑什麼敢稱世界教育第一?

對於亞洲社會來說,芬蘭從來都不是焦點:沒上過新聞頭條,不是旅遊熱線,就連曾經馳名天下的NOKIA,也鮮有人知其實是芬蘭的品牌。地處偏遠,氣候苦寒,這是芬蘭給人的印象。然而不知不覺間,這個北歐小國以炫目的教育成就震驚世界,教育已成為比NOKIA更驕傲的品牌。

在《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這本書中,作者陳之華,以一名東方人的視角看芬蘭教育,為我們呈現了她眼中不一樣的風景。

教育是一場馬拉松

孩子,你慢慢來

芬蘭孩子7歲入學,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來得晚。芬蘭教育者研究者認為,7歲的孩子,心智和情緒發育較為成熟,所以比較適合開始進入小學。但如果孩子尚未準備好,學校甚至會鼓勵父母讓孩子多預備一年,以3年時間讀完小學前兩年,即所謂的「零年級」。或者申請將孩子讀幼兒園的時間提早一年,成為兩年的學前教育。

為什麼會有這種延緩、推遲呢?芬蘭教育者認為,孩子在10歲前是一切學習態度養成與閱讀習慣建立的基礎階段。如果能在各方面及早察覺到需要特別協助的孩子,為他們量身定製出適合其發展學習能力的課程,即使多花了一兩年時間,但日後整體教育需要再為這些孩子付出的額外輔導與附加資源,就會相對降低。

教育不是百米衝刺,不需要贏在起跑線。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如果一開始就要贏,要提前透支,那就跑不了馬拉松。馬拉松需要調整步伐,調勻呼吸,自我激勵。如果一味強調「贏在起跑線上」,一味卯足了勁兒把眼光放在起點,那未免太過目光短淺了。

芬蘭學校附設「零年級」,無非就是希望能讓基礎教育在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群當中,打下良好的根基,實實在在地去協助、輔導每一個需要特別照顧的孩子。

眾生平等

這裡沒有「精英」

在全球成績評比上,芬蘭學生不見得在單一科目測試里是最傑出的,但他們是綜合評量結果中,受測成績最平均、上課時數最少的。原因在於,多數芬蘭老師會儘力去帶好大多數的學生,而不會逼迫少數學生去衝擊單一科目的好成績。

芬蘭教育界人士再三強調:

「我們不需要創造出一個無法融入社會的天才,我們要的是能與大家相處的人才。」

「天資聰明固然好,但是一味追求智力,卻缺乏與朋友互動能力的孩子,其實是失敗的教育。」

芬蘭學校的考試次數不多,沒有三天一大考,兩天一小考;比起通過考試來衡量學生的成績,芬蘭教育更加重視理解,著重探索原理,學會知道要問「為什麼?」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進行反覆訓練,也從不教導任何迅速成功的訣竅。

教師在芬蘭是最受尊敬的職業,根據《赫爾辛基日報》的調查:有高達26%的中學生希望成為教師,把一些「更有社會地位」的職業,例如工程師,醫生,遠遠甩在身後。

不讓每一個孩子掉隊

這裡沒有「後進生」

芬蘭教育極為均衡。政府將社會和教育資源傾注於廣大學生,而非少數的資優生。在芬蘭,不論是天賦異稟的孩子,還是智商平平的孩子,他們都可以坐在同一個教室里,享受同樣優質的教育內容。

不論你是在芬蘭的哪個地方,學生都一樣有著熱騰騰的營養午餐可吃、有一樣高水平的教科書可讀、有一樣基本素質優良的教師、有相同的教學理念被完整地執行出來,以及充足的課外讀物鼓舞著學生的心靈。

芬蘭教育主張「不讓一個人掉隊(no one left behind)」。他們相信,眼睛裡不應該只看到精英,而應該重視每一個孩子。

在這裡,城外20公里的一所迷你小學裡,全校只有15位孩子,但學校應有的設施一樣都不缺。這所學校不會因為地理位置的偏僻而少了任何資源。一樣的工藝課設備,一樣的編織、縫紉工具,一樣可以乘坐計程車上下學,享受免費的溫熱午餐、課本、教具。

在郊區的鄉鎮小學裡,孩子一樣可以學習多種語言,張口就能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客人交流。哪怕是偏到不能再偏的極地邊疆,都有一樣優質的師資、圖書館和基礎設施。北極圈的孩子享受到的資源和都市的孩子不相上下。

芬蘭從不強調精英教學,只在乎不要有孩子掉隊,他們認為,有天分的孩子已經比別的孩子佔了優勢了,那麼就多幫助一下有可能落後的孩子吧——芬蘭是個小國家,學齡的孩子人數更少,靠紮實的教育和人才發展到如今的芬蘭,不能承受哪怕不到1%的人才耗損。

最有價值的基礎教育

絕不只有書本知識

芬蘭人深信,基礎最重要,只有基礎穩固,日後構建更高的樓層才會穩固。因此,芬蘭的基礎教育也是別具一格:

工藝課程(craft)是芬蘭小學一門常設的課程。芬蘭小學的木工教室,堪比一個小型的傢具生產車間,小型的電動車床、鋸床,工具陳列櫃里有電鑽、鑿子、刨子、鋸子一應俱全。除了設備到位,安全防護也一樣都不能少。護目鏡、防燥耳機,是孩子上木工課必備的。

木工課是實踐項目學習最好的地方,孩子們在這裡真刀真槍地動手鋸木材,操作手工設備。比如,每個人會造一所木製房子。最後,大家一起把房子排列在一起,搭建一座村莊。整個村莊,就是整個學期的Project。

芬蘭小學木工教室

而另一邊的手工紡織課上,孩子自己設計款式,丈量尺寸,採購布料,像服裝設計師一樣工作。學期末,孩子們的作品在教室裡面陳列,很像是服裝學院。

芬蘭手工紡織課

從初一開始,芬蘭教育的基礎課程中還會加入一門家事經濟課。孩子需要認識各種食材,煮飯、炒菜、烘焙;學習分類洗滌衣物,照料和清洗不同材質的衣服,學會垃圾分類與丟棄方法;掌握家庭基本的經濟與預算概念,有計劃地購物……在門課上,沒有性別標籤,更沒有勞動的高低貴賤之分。

孩子正在學習如何打結

在芬蘭的體育課上,從小學三四年紀開始,孩子會學習使用地圖和指南針。他們需要在樹林區域,辨識方向,尋覓路徑,找到走回學校的路。接受過這樣全面教育的孩子們,不僅功課優秀,生活技能也是滿分。

牛牛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將目光轉向國外教育體系。在英國,以伊頓公學為代表的精英教育深入人心,由此培養出的進入牛津和劍橋高等學府,後成為高級官員、首相、科學家的畢業生們星光熠熠。在美國,耶魯大學被比喻為總統的搖籃,哈佛大學因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普利策獎得主、科學家和元首而成為莘莘學子心目中的聖地。

而這樣的道路,受眾永遠只有一小部分。與其努力為孩子打造一條精英式道路,芬蘭的均衡教育也許更值得我們學習。這裡的教育,並沒有如此新潮,但卻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是極具生活價值的教育。作為父母,我們無不希望孩子一路以資優生的身份,爬上金字塔的頂端,最後從事社會認同的職業。但無論學業和職場如何成功,均衡的全方面發展才會讓孩子更好地面對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長營 的精彩文章:

梅西內馬爾范佩西……當萌娃鑽進球星老爸的衣服里,吊打時尚博主

TAG:家長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