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澳洲自駕42天攻略:烏魯魯篇

澳洲自駕42天攻略:烏魯魯篇

從高空俯瞰這片紅土地,

從Anzac Hill俯瞰沙漠中的城,

從午後斑駁的光影里觸摸溫暖的大地。

這裡是澳洲的中心,

這裡屬於廣袤的北領地,

這裡有滋養生靈的碧泉,

這裡有古老文明的傳奇......

這裡等待著你的到來。

阿德萊德大學的教授Tim Flannery博士在LP中的「環境」一章中寫道:「澳大利亞的動植物可能是你在地球上能見到的最接近外星生物的東西了。」

澳大利亞,有相當長的時間裡——至少4500萬年,與其它大陸分離,幾乎所有的山脈都有9000萬年以上的歷史,因為從恐龍時代起,整個澳大利亞就一直處於地質昏睡期,所有諸如造山運動、冰川活動等新的地質運動在近期內都沒有發生,火山噴發或許有點影響,但火山佔澳大利亞的面積還不到2%。

注視著這片紅色土壤、連綿起伏的山巒和奇異的花草樹木,你的腦海里會不斷翻滾著千萬年前這裡可能會有的景象,想像著這裡曾經歷了怎樣的滄桑巨變,而自己又如何機緣巧合地跨越千山萬水,才有此時此刻的心靈悸動如醍醐灌頂。

你會不禁對接下來的漫漫旅程充滿嚮往,會對這裡的稀有、脆弱和蠻荒充滿憐惜,會在雙腳踏上滾燙的紅沙、車輪與粗糲的路面摩擦之時倍覺敬畏和柔軟。

從Anzac Hill俯瞰愛麗絲泉市

D29阿德萊德飛愛麗絲泉(Alicesprings)

在澳大利亞,你會聽到幾個地方有"中心"的稱謂。

比如烏魯魯(艾爾斯巨岩)是「世界的中心",日本有一部電影《在世界中心呼喚愛》講的就是以烏魯魯為背景的愛情故事。

距烏魯魯最近的愛麗絲泉市被稱為「澳大利亞的中心」,因為它距北方達爾文市(北領地首府)和南方阿德萊德市(南澳首府)距離差不多,1872年建立貫通澳大利亞南北的電報線路的中轉站就設在這裡,後來貫通澳大利亞東西和南北的通路在這裡交會,愛麗絲泉市成為澳大利亞內陸的交通樞紐和電信中轉站。

Anzac Hill

愛麗絲泉市本無泉,之所以取此名來源於各種各樣的傳說。比較靠譜的一個說法是,在南北電報線興建初期,第一任電報局長查爾斯·托德在駐地附近考察,見到一泓清洌的小水塘,誤認為是泉水,遂以自己太太的名字愛麗絲命名這眼"泉"。

北領地大多為沙漠戈壁所覆蓋,最稀罕的就是綠洲和水。儘管愛麗絲泉市沒有泉,擋不住當地人對水的渴望,這個美好的市名就此延用下來。

這裡是澳大利亞中部最大城市,也是北領地第二大城市,僅次於達爾文市。北領地是澳大利亞原住民主要居住地之一,愛麗絲泉市的街道上來來往往的,除了紛至沓來的世界各地遊客便是三三兩兩的原住民。他們膚色黝黑,舉止散漫,往往被誤以為是來自非洲的黑人。

烏魯魯的日落之一

白人移民澳大利亞後,原住民逐漸從沿海遷徙到內陸,生存環境愈來愈被邊緣化,原本有500多種語言,現僅存60多種。愛麗絲泉市的原住民被稱為阿倫特人。

市中心一如LP上的描述:像個緊湊而整齊的棋盤,有5條街寬,一邊以托德河(通常是乾涸的)為界,另一邊是斯圖爾特公路。去往烏魯魯,幾乎所有的遊客會在愛麗絲泉市做短暫休整,不僅因為這裡是必經之處,也是內陸最大的配套服務中心。

遊客信息中心位於市中心一條商業步行街上。為了讓遊客更了解北領地的歷史以及土著文化,愛麗絲泉市有很多博物館、文化中心、公園可以遊覽,比如愛麗絲泉沙漠公園、澳大利亞中部博物館、電報站歷史保護區等等。還可以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活動,比如熱氣球、叢林徒步、騎駱駝等。

烏魯魯的日落之二

D30從愛麗絲泉到烏魯魯

澳大利亞的白人說,除非你去過北領地,否則就不是真正的澳大利亞人。同樣,去澳洲旅行的人,將烏魯魯忽略豈不是白走一遭?

北領地所在的澳洲大陸內陸(outback)生活著大部分的原住民,他們本來是這塊土地真正擁有者。很多在濱海地區生活的澳大利亞人,提到內陸總是很不以為然。這裡雖然人煙稀少,但還是有四通八達的主幹道,在這些主幹道行駛,不必擔心安全和補給問題。

對於喜歡不走尋常路的人來說,可以離開這些主幹道,但是一定要做好足夠的準備,因為路況會迅速惡化,服務站稀少,必須確保能夠自給自足,帶上必要的零配件、燃油和水,且至少要有兩輛高懸掛的四輪驅動車同行。同時,要注意季節,在最熱的11月至3月,一些景點和旅館會關閉。

烏魯魯的日落之三

大多數遊客不必如此辛苦和冒險,沿主幹道一樣可以到達澳大利亞的紅色中心,一樣可以欣賞滿天星斗、萬籟俱寂,一樣可以踩著赤裸裸的紅色土地欣賞奇異的巨石。

澳大利亞公路上的休息站,每隔幾公里便有一個,提示信息簡潔明了,到了內陸更是如此,不會在牌子上畫出休息站的各種設施圖標(比如有沒有廁所,是否提供飲用水),都是簡單的「樹+椅子」圖標。

在公路上行駛的機動車除了各種旅行車、房車、摩托車和旅遊大巴外,有不少大貨車。澳洲的大貨車每一輛都好像《變形金剛》里的擎天柱一樣,顏色鮮艷,兩個擦得錚亮的不鏽鋼排氣管樹在車頭,帥呆了!酷斃了!

澳大利亞的貨車車長限制53米,一般為三廂,名字跟車身也真是絕配:Road Train。而在北領地看到的大多有四廂,真有「長龍見首不見尾」之感,非常壯觀!北領地路途遙遠,通過加長車身,增大每次運貨的數量,同時重量均攤,保證了對路面的最小傷害。儘管車身很長,車速還挺快,在路上迎面遇到這麼個大傢伙,尤其在轉彎時,心裡難免有點小緊張和小恐懼。

烏魯魯的日落之四

除了公路,內陸也有鐵路通行,多數延伸到一些礦業發達的城市,我去那幾天基本上見到的都是貨車,沒見到客運火車。但是在達爾文和阿德萊德之間有一趟歷史悠久的豪華列車「The Ghan」(甘號列車),全長2979公里,耗時三天,這樣一趟穿越南北的「沙漠火車之旅」必定也是人生難忘的體驗。

先前在東澳、塔島和南澳的長途自駕旅行中,經過大片的草原,牛羊卻不多,似乎還不及在紐西蘭看到的多,後來聽說澳洲的草生存期短,而且都是適合乾旱土地上生長的三齒稃(spinifex),牛羊可能不喜歡吃。即使培育了大量的人工草場,也不見牛羊滿坡,仍然零零星星的,不由得感慨澳大利亞的地大物博和人口數量,畜牧業雖然有名但完全算不上發達,但除了完全能夠滿足本土的日常需求,還能出口到國外,成為其他地方的緊俏商品。

烏魯魯的日落之五

偶爾看到幾匹馬悠閑地散步或吃草,大概是牧人的交通工具(在愛麗絲泉市見過騎警),所以格外受到當地人的優待和重視。天氣轉涼或下雨的時候,會給馬穿上保暖的外衣避免著涼。看這些馬兒的身材,個個都是精瘦健康型的,應該是平日里精心伺候著的。

人煙稀疏的北領地,寂寞蜿蜒的公路,從遠遠的地平線駛來的舊式火車,酷酷的Road Train,掛著大風車的休息站,宛如西部牛仔的當地人,所以即使旅途漫長也絕對不會無聊。當然為了安全,以防駕駛疲勞,建議每隔兩個小時休息一下。

從愛麗絲泉出發,首先會在崎嶇而美麗的麥克唐奈山脈(MacDonnell Ranges)中穿行。麥克唐奈山脈從愛麗絲泉向東西兩個方向延伸,古老的地質結構,到處是裂縫,有壯觀的峽谷,兩側是紅棕色的岩石徒壁。遊玩東線、西線,各需一天時間。

烏魯魯的日落之六

從愛麗絲泉到烏魯魯,相對安全舒適的線路是沿Stuart Hwy向南行駛,在Erldunda岔路口沿拉瑟特公路(Lasseter Hwy)向西行駛244km到達烏魯魯,其中在109km處可以轉向Luritja Rd(Red Centre Way)到達國王峽谷。

康納山(Mount Conner),在沿Lasseter Hwy向西到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的途中,大約140km處會到達康納山觀景台(Mount Conner Lookout)。

這座高出沙漠350米的大平頂山,是一座石頭山,而烏魯魯是一整塊巨石。但它對當地土著人可是意義非凡,他們稱它為Atila。公路另一側即觀景台對面的紅色沙丘,站在上面不僅可以遠眺康納山,還可飽覽油畫一般的湖景。

一路上人跡罕至,車輛較少,似乎只有廣袤的紅沙漠、貧瘠的岩石山脈和毫無生氣的樹林,前方的路永遠是筆直的,毫無盡頭,遠遠駛來的車輛,虛虛幻幻,彷彿來自另外一個完全未知的世界。自從到達北領地,土地一天比一天變得更紅,道路一天比一天變得更直,遠方一天比一天變得更遠。

有時,你真難以相信繼續向前會有人類生活的痕迹,會有城鎮村莊的存在,彷彿在無人區行進,彷彿開往天荒地老。直到前面紅色岩石上出現醒目的歡迎詞「Welcome to ......」時,才回到現實世界。

終於在行駛470公里、5h後,首先抵達艾爾斯岩度假中心所在地尤拉拉(Yulara)小鎮,這裡距烏魯魯還有20km,距Ayers Rock Airport(Connellan Airport)20min車程。

尤拉拉小鎮和艾爾斯岩度假村是離景點最近的生活配套基地,也是這一地區唯一提供住宿、餐飲等服務的地方,包括一家超市、一家銀行、一座加油站、急救服務、四個飯店、一片露營地,總人口約2080(包括Mutitjulu人口)。

無論是營地費用還是超市價格,都不比經過的內陸小鎮貴多少(除了汽油價格偏高,大約比東海岸高出30%,整個北領地的平均油價基本上超過沿海城市的20%左右),條件和設施也還不錯。

到預定的度假村辦好入住手續,天色尚早,便直奔53公里外的卡塔丘塔。

卡塔丘塔的遠景

烏魯魯和卡塔丘塔同屬一個國家公園,這一地區的傳統主人是Pitjantiatjara和Yankuntjatjara土著人,他們把自己稱為安南古族人(Anangu),他們是公園的法定擁有者,他們將這一區域租賃給澳大利亞園林局(ParksAustralia),二者聯合經營。每年有50餘萬遊客慕名前來,絕大多數在這裡停留兩天。公園門票$25/人,3日有效。

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每年平均降雨量是307.7 毫米(12.1 英呎),夏季(12月~1月)平均最高溫度是37.8度,冬季(6月~7月)平均最低溫度是4.7度。據記載,夏季的溫度極值是46度,而冬季是夜間的零下5度。絕大部分日子紫外線指數都極高,平均值達到11~15。

當地土著居民劃分了五個季節:

1.Wanitjunkupai(4月/5月)——涼爽天氣;

2.Wari(6月/7月)——寒冷季節帶有晨霧;

3.Piriyakutu(8月/9月/10月)——動物繁殖,植物開花;

4.Mai Wiyaringkupai(11月/12月)——炎熱季節,此時食物稀少;

5.Itjanu(1月/2月/3月)——陣雨會突然襲來。

卡塔丘塔位於烏魯魯以西約35公里處的一群引人注目的圓頂岩石,又稱為奧爾加(The Olgas)。共有36塊靠在一起的圓頂岩石,形成了深深的山谷和陡峭的岩壁。與烏魯魯遙遙相對,魅力一點不遜色。

卡塔丘塔最高的岩石奧爾加岩(Mt Olga,546米,比海平面高1066米)比烏魯魯大約高200米。卡塔丘塔的意思是「很多頭」,有著非常重要的「tjukurpa」意義,所以這些穹頂形的岩石是絕對禁止攀登的。

這裡最著名的徒步路線是風之谷(Valley of the winds),從環線指示牌上看到,這條路徑共7.4km,需要行走2-4個小時,在起始點左右兩邊提供飲用水,但整個路徑上並沒有衛生間。不特別難行,可以邊走邊欣賞奇形怪狀的大石頭。

我們按旅遊路線遊覽完卡塔丘塔,並沒有進入山谷深處去徒步。夕陽西下,我們要趕回烏魯魯,去看最壯觀的烏魯魯日落。

日出和日落無疑是烏魯魯不能錯過的風景,但日出沒有日落那麼有名氣。買門票時會附帶給一個時間表,只要在日落前1小時趕到觀景點,找到好的拍攝位置等候。

烏魯魯的「會變色」,其實是隨著光線、空氣濕度和溫度的差異,岩石呈現不同顏色,從艷紅、橙色到棕紅、灰色、褐色,在日落時可以看到它逐漸變色的完整過程。

烏魯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岩石,長3.6公里,基圍周長約9.4km。比周圍的沙質灌木從林地高出348米(原來坐立在海底,今已抬升),三分之二在沙地下。比艾菲爾鐵塔還高。迄今已有6億多年,而土著人在此已有1萬多年。

周圍有些徒步路線,很平坦,連輪椅都可通行。沿著這些徒步線路,可以近距離觀察岩石,能看見令人吃驚的凹形和波狀表面。

其中環岩石徒步線路(Base Walk,10km,3-4小時)最受遊客歡迎, 經過洞穴、岩畫、砂岩褶曲和地質磨損處。

另受遊客追捧的線路是「烏魯魯攀登線路(Uluru Climb,往返1.6km,2h)」,這條費力的陡峭線路沿Mala人祖先們所走的傳統線路,如果發生強風、下雨、大霧天氣,或在安南古族人組織活動以及溫度超過36攝氏度時,將禁止攀登。

另外也有幾個1h的徒步路線。步行線路外有車行道。

有幾處對於安南古族人來說尤其重要的神聖遺址,都有圍欄和標記,禁止遊人參觀,也禁止拍照。

安南古族人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擁有土著傳統,對他們而言,烏魯魯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意義,不應被人類的腳步所踐踏。所以,他們在烏魯魯腳下立了標牌,明確寫著:「我們不會攀登,也請求你們不要攀登。」

澳大利亞公園機構(Parks Australia)也希望(非官方地)人們不要攀登烏魯魯,因為這幾條坡道都十分陡峭難行,每年都要進行幾次空中救援(多數都是攀登人心臟病發作引起的)。但為了不影響旅遊業,澳大利亞公園機構仍沒關閉攀登坡道。

D31烏魯魯-愛麗絲泉市

在度假村後面的小坡上看烏魯魯的日出,在看過烏魯魯的日落後,日出中的烏魯魯稍遜姿色。

原路返回愛麗絲泉市,再遇康納山,再遇國王峽谷,拐過Lasseter Hwy後,再次經過麥克唐納山,在壯美的風景下,不斷駐足流連,捧一手紅沙,讓沙子從指縫間滑落,隨風飛揚。

D32愛麗絲泉市飛珀斯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下篇:西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C私人旅行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CC私人旅行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