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斷失去與得到的人生

不斷失去與得到的人生

回憶是唯一真實的資產。——納博科夫。

記得小時候看一本兒童文學書籍,內容已經淡忘,唯獨對其中的一句俄羅斯諺語印象深刻:「在血水裡泡三遍,鹽水裡煮三遍,鹼水裡浸三遍,人就徹底乾淨了。」應該說俄羅斯的人民是飽受苦難的人民,他們唯一不缺乏的似乎就是苦難了,他們將苦難背在背上,刻在心裡,融進血里,寫進詩里,而這本《我們一無所有》似乎就是從苦難之中開出的一朵花。

這本書以車臣高地的一小片原野,以及關於原野的一副畫作為中心點,講述的是在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苦難故事——1937年的畫作審查員羅曼,內心藏著的愧疚最終在他修改的畫中復活;一位畫中人物的後輩們的人生;一位失去親人失去畫作的博物館副館長接下來還會失去什麼;一個前途被鎖定於戰爭中的年輕人在一片原野中寧願囚禁不願離開,因為他找不到比這更光明的前途;一位出賣母親的女人細心收藏著自己的紀念物;接到入伍通知的年輕人要怎樣逃避自己的未來呢?他們的人生各不相同,卻又被同樣的事物牽繫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是沙皇的臣民,在沙皇的愛與技巧之下,只能授命觀看那幅沙皇的畫作,如果移開視線看到真相,沙皇會讓他們如煙霧般消失無蹤,如果一直觀看,會被凍僵一動不動,因為用來完成畫作的畫框與畫布,就是臣民們的房屋與衣服。

故事的著眼點都是一些存在於歷史中微小得不能再微小的人物,可是他們經歷的歷史卻是宏大的,在車臣這塊充滿了血與火的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們承受的是戰火、污染與榨取,那些看似虛妄的希望被一點一滴地剝奪乾淨,而藝術與情感成為了最後的救贖。畫家眼中的次選之作--《午後的空曠牧野》成了這些人的精神支撐,融入了他們的生活與希望,寄託與夢想,那些統治者被添加進畫框又被抹除,那些在現實中消失了的普通人,卻出現在畫中,那些對愛的人的思念,讓畫作成為了念物,這或許是藝術家們浪漫之處,畫作成為了一個特殊的媒介,連接了戰爭與和平,幻滅與夢想,殘酷與愛情。經歷人世變遷,唯有那幅畫與這空曠牧野依然不變。

但是即使浪漫也無法擋住深藏於其中的真相,在那個不幸的時代與社會中,人們被一層又一層地剝奪了家庭、幸福、親人乃至於生命,直至一無所有,我們很難說清哪個人的故事更加卑微更加痛苦,但是薇拉的鞋盒格外令人感覺悲戚,當所有的一切都離她遠去之後,她只能將一點一滴的念物於一只鞋盒中,「每一樣大到讓你愛上的東西終究令你失望,而後背叛你、忘了你。但是那些小到可以放進鞋盒的東西保持原樣,始終如一。」會讓人不禁想問:究竟是誰剝奪了人們的所有?而終至一無所有。

作品的結構非常巧妙,作者摒棄了時間線,更注重空間線索以及人物之間的關係,而最後他將所有的故事灌注在一個如卡帶一般的結構之中,在A面,中場休息,B面,終曲的過程中,又讓人情不自禁想回到開始,再次閱讀,就像那卡帶一般,循環往複地播放,也如臣民們的輪迴不斷的人生。最後的終曲在結構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小小的遺憾,卻將故事拉回到宏大的角度,去思考這不斷失去與得到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關於閱讀這件小事兒 的精彩文章:

拙匠——讀《拙匠隨筆》

TAG:關於閱讀這件小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