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部文化 西王母的傳說

西部文化 西王母的傳說

西王母的傳說

特約撰稿人 李清凌

核心提示:

以河湟、河西為核心,向西延展到新疆南部的崑崙丘,是中國先民最早居住的地方之一。西王母則是歷代對遠古傳說中這一地區氏族、部落、部族首領的稱呼。西王母與炎帝、黃帝同時代,或出現更早,作為部落首領的稱號,西王母似還保留著母系氏族社會的特徵,曾被尊為「天女」,即天帝的女兒。

早期的「西王母」部族,同中原內地的「五帝」——雛形的古國多有聯繫。黃帝、顓頊等五帝,也有前往崑崙丘的傳說。

20世紀40年代初,我國著名的古史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教授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對華夏族的發祥地和遷徙方向有一個推測。他說:

華夏集團在文獻還留一點微弱痕迹的遠古是住在崑崙丘的腳下,這就是說他們住在洮河、黃河、湟河、大夏河諸河谷中可能住人的地方。近幾十年來考古學者在那一帶所得的彩陶大約就是當日華夏集團居住時的留遺。我們的古人總好說崑崙,可是他們所說的崑崙總有點惝恍迷離,不像泰山、華山的清楚,這是因為他們離開崑崙日久,只聽說它,並沒有誰真看見它。因為原來發祥在那裡,所以雖離開日久,總還一輩接一輩地傳說下來……他們逐漸東遷,少典氏和有蟜氏就是他們到達甘肅和陝西交界地區時的兩個氏族。黃帝與炎帝的氏族又從他們分出來。

這是一個非常有見地、有價值的推測。他給遠古傳說中的崑崙丘劃定了具體的地理範圍。也對我們研究炎、黃文化的來源、羌族的形成,提供了一條珍貴的線索。

傳說最早生活在崑崙丘的部落或人群是西王母。西王母與炎帝、黃帝同時代,或出現更早,作為部落首領的稱號,西王母似還保留著母系氏族社會的特徵,曾被尊為「天女」,即天帝的女兒。崑崙丘本是天帝的「下都」,就是與天堂相對的天帝統治人間的首都。《山海經》說: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崑崙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紋),有尾皆白。」「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據考證,這裡的「勝」即「勝遇鳥」戴勝,是以野雞的羽毛為頭飾。以上兩段話的意思是說,崑崙丘的神人,面部是人,身上穿著虎皮衣服或畫虎皮紋飾,尾部是白色的,名字叫西王母。西王母以美麗的野雞毛作為頭飾,虎齒、豹尾(飾物),山居穴處。

早先,天帝既管天上的仙境神靈,又管地上的黎民百姓。他在天上有玉宇,在人間有華都,即崑崙丘。眾帝、神人、仙人,還有氏族的巫師們,經常從崑崙丘順著「天梯」,登天下地,溝通神人。河水(黃河)、赤水、洋水、黑水,都是從這裡流出的,或許是因為天帝既管天上又管人間忙不過來,因此他讓自己的女兒住在崑崙丘,以西王母的名義分管人間的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王」號。西王母的「西」指西北或西方,「王母」,是人們將女首領比作母親的親切稱呼。西王母所在的崑崙丘不僅可以通天,而且物產豐富,「萬物盡有」。還產不死之葯,人吃了,可以長生,永葆青春——這是一個極其美好迷人的傳說,又是一處神秘的地方,就像傳說中的泰山、東海仙山一樣,但又比泰山、東海仙山的傳說更古老、更原始。

正如徐旭生先生所考證,華夏先民一部分從崑崙丘東遷,進入中原內地的,融入了華夏族。漢代王充《論衡·恢國篇》對西王母后裔羌族一支歸附中原王朝的事有一個簡略的描述。他說:漢平帝元始四年(4年),「金城塞外羌豪良願等種獻其魚鹽之地,願內屬漢,(漢朝)遂得西王母石室,因為西海郡。」意思是說,金城郡(治允吾,在今甘肅永靖縣西北)邊塞以外羌人良願等族向漢朝政府獻上盛產魚、鹽的地盤,同時歸附漢朝。漢朝因此獲得了西王母石室,在那裡設立了西海郡(治今青海海晏縣)。歷世留居以及從隴山一帶重新返回崑崙丘的西王母部族成員,則逐漸演變成西部強大的部落、部族集團。其女首領在數千年長的時段里一直稱作西王母。秦漢以後的羌戎民族應是她的後裔。

早期的「西王母」部族,同中原內地的「五帝」——雛形的古國多有聯繫。宋人羅泌的《路史》說:「西王母,西方昏荒之國也」「黃帝在位,西王母使乘白鹿,授地圖。舜帝在位,復獻白玉環及益地圖」。周穆王七年,「西王母來賓,特不過西戎爾」。意思是說,早在軒轅黃帝、虞舜時代,西王母部族就派使者到中原內地來,奉獻白玉環(或玉管,一種樂器)等禮物了。這是「絲綢之路」開通以前,距今5000年的中國西北包括甘肅的先民,同中原內地就有交往聯繫的證明。

黃帝、顓頊等五帝,也有前往崑崙丘的傳說。《山海經·西次三經》記載,「崇吾之山」在華山西。從崇吾山算起,再往西第四山是密山,丹水從此山發源,向西流入稷澤(以后稷命名的大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這裡的「玉膏」,是指細膩如玉,又香又甜的果實,因此,黃帝喜歡食用並用以祭祀神靈、賞賜臣下,說明黃帝與此山關係密切——第七山是崑崙丘,西王母和軒轅黃帝都曾在這裡活動。從崑崙丘算起,往西第三山是「玉山」,「西王母所居」。緊鄰第四山的,就是「軒轅之丘」。就這樣,古人將崑崙丘、西王母、黃帝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不是在講一段鮮為人知的遠古部族史、部族交流史嗎?

漢代賈誼在《新書》中說:「黃帝職道義,經天地,紀人倫,序萬物,以信與仁為天下先」。他曾經「濟積石,涉流沙,登於崑崙,於是還歸中國,以平天下,天下太平」。意思是說,黃帝堅持以道義經略天地萬物,規範人際關係,以身作則地倡導誠信和仁愛。他東遊東海,南到長江流域,又西過積石山,流沙地,登上崑崙丘,然後回到中原,治理天下,因為了解下情,實現了天下太平。宋朝李昉等撰的《太平御覽》中說:「崑崙之虛,黃帝之所休」。明朝陳耀文的《天中記》引漢人陸賈的《新語》說:「黃帝游於赤水之北,登於崑崙之丘,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弗得,使離珠索之而弗得,使罔象索之乃得。」意為黃帝巡遊赤水之北後,又登上崑崙丘,不小心將一顆黑色的寶珠遺失了,他打發「知」去找沒有找到,又打發「離珠」去找還是沒有找來,最後打發「罔象」去找,終於找回來了。《山海經》還說:「黃帝巡逰四海,登昆崙山,起宮望於其上」。是說黃帝在巡視天下的時候,曾經登上昆崙山(丘),在上面建設了宮室,以便瞭望仙山和周圍環境。又記「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崑崙東北。」據晉人郭璞的解釋,台是遠古天子巡遊過一個地方後,那裡的夷狄少數部族,「慕聖人恩德」,而修建的標誌天子經過的建築物。就像後世的紀念碑。黃帝等偉人的先祖都發祥於崑崙丘,從那裡走向東方,當地人為紀念他們,修建了許多以偉人命名的「台」,這條資料又間接地證明舜、堯、帝嚳、黃帝的祖山是崑崙丘。

有關周人與崑崙丘、西王母的互動,《列子》有一段記載:「周穆王肆意逰遠,宿於崑崙之阿,赤水之陽。別日,升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之,以詔後世。遂賓於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文與《穆天子傳》大致相同。晉郭璞《西王母》詩說:「天帝之女,蓬髮虎顏,穆王執贄,賦詩交歡。韻外之事,難以具言。」意思是說,西王母是天帝的女兒,她頭髮散亂,相貌威嚴,曾經同周穆王一起賦詩酬唱。韻味深長,難以盡表。有意思的是,儘管黃帝等同崑崙丘、西王母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但這並不是說他們就經常生活在那裡,或統治著那一帶。五帝以來,活躍在崑崙丘即河湟、河西,遠至天山南部的是西王母、戎羌部族的先民。

傳說五帝時代,在崑崙丘及其附近,同西王母生活在同一歷史時代和發展階段的還有許多部落。它們「夾(挾)窫窳(yàyǔ)之屍,皆操不死之葯以距之。」窫窳是古代傳說中一種吃人的怪獸。這些部族既能控制怪獸,又拿著不死之葯以拒「死氣」,爭取長生,也夠神氣了。《山海經·大荒西經》中點出的10個這類部族或人群。是巫咸、巫即、巫朌(fén)、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和巫羅。十巫從靈山上升天降地,山上也有各種治病的藥材。與靈山相連的,西有王母之山,有沃之國(指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有沃民。沃之野有「三青鳥」,可能是以青鳥為圖騰的部族,都為西王母所驅使。那裡還有「軒轅之台」,那是紀念軒轅黃帝的高台。人們尊敬軒轅黃帝,因而射箭不敢對著「軒轅之台」的方向。十巫離「王母之山」(崑崙丘)不遠,她們都是女性的「巫」而不是男性的「覡」,說明她們同西王母族一樣,尚停留在母權制社會發展階段。

綜合各項文獻記載,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西王母雖說是「天帝之女」,但她同「天子」一樣不是神話虛構人物,也不一定真的長虎齒、豹尾,她與伏羲、少典、黃帝等一樣,是遠古部族及其首領的名字。所不同的,伏羲等都是男英雄或聖人,而西王母則是一位女性的部族首領。聞一多先生曾將西王母看作「中國古代民族的總先妣」。又有學者說西王母是遠古羌族虎氏族部落的女祭司兼酋長。從歷史的角度看,西王母既不是「中國古代民族的總先妣」,她的活動範圍僅限於西北甘、青、新疆等地區,沒有大到全中國;她也不大可能僅僅是某個「氏族部落的女祭司兼酋長」,而應是河湟、河西甚至包括整個青海、疆南地區的遠古部族的「總先妣」。

甘肅有關西王母的遺迹、廟宇很多,而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至少有兩處。一處在酒泉。十六國前涼張駿在位時(324-345年),酒泉太守馬岌向張駿報告說:「酒泉南山,即崑崙之體也。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在此山」。他說山上曾有石室王母堂,以珠璣鏤飾,煥若神宮。建議重建西王母祠,使其給朝廷帶來無盡的福祉。張駿聽從了他的意見。想必應是有一番整修工作的。

然而自從戰國秦漢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西王母等遠古部落、部族早已開始分裂重組了。她們有的融入了華夏文化圈,有的轉變成了戎羌、獫狁(匈奴)等民族。秦漢方術、道教興起後,「西王母」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又逐漸被方士、道教所吸收和改造,賦予女仙神靈的品格,並在全國各地形成眾多的王母宮觀、廟宇和信仰。甘肅的另一處西王母遺迹,著名的涇川王母宮就是在這一文化背景下逐漸形成的。宋人樂史撰《太平寰宇記》記載涇川王母祠的出現說:西王母乘五色雲降於漢武帝,其後,「帝廵郡國,望彩雲以祠之,而雲五色屢見於此,因立祠焉。」這一記載,確切地說明了涇川王母宮的起因、建祠時代和宗教性質。

涇川王母宮建在回山上。歷代重修擴建,規模很大。是一處有影響的民間王母信仰和道教宮觀,可惜清朝同治時(1862—1874年),這一歷史遺存毀壞殆盡,只留下一塊宋朝政治家陶谷撰寫的《重修王母宮頌》碑,依然向人們訴說著西王母的故事,盛讚著人們重修此宮的虔誠和經過。北魏時期,佛教盛行,信眾在回山下開鑿了一處印度中心柱式佛窟,窟深10米,寬12米,高11米,中間為一六米見方的塔柱。塔柱四面和窟內三壁分三層雕塑200餘尊佛、菩薩、金剛、飛天等像,窟外有凌雲飛閣。唐宋明代都有重修擴建,至今保存尚好。

遠古以來,甘肅就是一個多部族聚居的地方。各族都有自己的源淵世系和發展軌跡。西王母最早是西北羌戎部族的先祖。作為歷世相承的名稱,西王母又是西北部族的首領,就和炎帝、黃帝是華夏族的遠祖和數百千年一以貫之的首領一樣。西王母、軒轅黃帝的發祥地都在今甘肅。西王母同以黃帝為首的五帝,從一開始就有人員、經濟文化的分合互動。傳說有歷史的影子,西北的「白玉環」從西王母時代就由使者送到五帝那裡了。中國東西部、中國與中亞、西亞等域外各國、各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早在西王母、黃帝時代就露出了端倪,可見漢以後「絲綢之路」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

文章來源:甘肅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玩轉西部 的精彩文章:

走一步千年,望一眼萬年
在遙遠的伊犁……

TAG:玩轉西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