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易學就會的小兒推拿—感冒篇

易學就會的小兒推拿—感冒篇

家長們都知道自孩子出生後,最常見的疾病幾乎是感冒。「剛好了三天又感冒了,剛好了一周又開始感冒了」這是很多媽媽口中常說的話。很多媽媽成為了兒科門診的「常客」。記得有次見過一個媽媽覺得帶孩子如此辛苦的跑醫院甚至大哭了起來。

首先,我們從西醫的角度直觀的認識一下這個「百姓日見而不知」的感冒。注意,我說的是直觀而不是客觀,因為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對待疾病的認識都是客觀的,只是看待疾病的思維方法不同罷了。至於哪個好,我只能說各有其長處。感冒在西醫中被稱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包括是鼻、鼻竇、咽、咽鼓管、會厭、喉部,被病原體侵犯:90%為病毒,病毒感染後可繼發細菌感染。

臨床主要表現為鼻塞、流涕、噴嚏、乾咳、咽部不適、咽痛、發熱、頭痛、全身不適、乏力,或伴有腹痛、腹瀉、噁心、嘔吐。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全身癥狀重,有大範圍流行,高熱(>39℃)、頭痛、四肢肌肉酸痛、病程長,可能是由於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所致的流行性感冒;有些病的前驅癥狀,如麻疹、猩紅熱等也表現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要觀察病情演變;某些兒童的「感冒」癥狀,流涕、打噴嚏持續超過2周或反覆發作,而全身癥狀比較輕,應考慮過敏性鼻炎的可能。

感冒在治療上要保持周圍空氣清新,注意休息,清淡飲食,多飲水;病毒感染利巴韋林噴霧劑、磷酸奧司他韋、阿比多爾片。還可以把中成藥藍芩口服液和小兒金翹顆粒當作抗病毒藥物使用,這時我的理解是雖然用了中成藥但仍是西醫治療,除非是中醫思維下思考後應用的。如果合併細菌感染,則選用頭孢丙烯、頭孢呋辛等藥物。發熱用溫水浴、對乙醯氨基酚片、小兒退熱栓、布洛芬混懸液等對症處理(對某些藥物過敏或存在禁忌者,應諮詢醫生後再服用)。

感冒在中醫認為是由於感受了風寒、風熱、暑濕、燥邪,而出現一系列癥狀,噴嚏、鼻塞、流涕、發熱、咳嗽、頭痛、乏力等表現,多易夾痰,夾滯(食積),夾驚(驚厥)。如果西醫用藥的話,病毒感染開一個抗病毒的藥物,有發熱開一個降溫的葯,有痰開一個化痰的葯,有食積開一個消食的葯,數一數種類還是很多的。沒有說這種做法不對,西醫就是這樣看病的。但是藥物不僅多還很難吃,這是事實,口感好的藥物真的不多。想像一下,寶寶生病時全家齊上陣喂葯的大場面,然而進入寶寶口中的藥物並沒有多少。家長們不妨學學小兒推拿,輕鬆幫助寶寶治好感冒,再也不用經受吃藥的折磨。重點來襲!!請寶媽們開啟學霸模式,為寶寶們學起來!

(1)頭面四大手法(按序號操作)

①開天門:天門穴在兩眉正中至前髮際成一條直線。用兩手拇指指腹交替從兩眉正中推向前髮際,稱作開天門。做1分鐘。具有祛風散邪,通鼻竅,調節陰陽,開竅醒神之功效,此穴長於治療鼻炎、眼疾。

②推坎宮:坎宮是從眉頭起沿眉梢成一橫線,左右對稱。兩拇指指腹自眉心同時向眉梢分推,稱為推坎宮。1分鐘。具有調節陰陽,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的作用。

③揉太陽:太陽在外眼角與眉梢連線中點後方凹陷處。兩拇指或中指的指腹置於該穴揉動,稱為揉太陽。揉1分鐘。具有調節陰陽,疏風解表,清利頭目,止頭痛的作用。

④揉掐耳後高骨:耳後高骨在耳後乳突下約1寸許凹陷中。用兩手拇指或中指指腹置於該穴,揉3掐1。做10遍。具有疏風解表,鎮靜安神,定驚,有助於改善睡眠,對夜間哭鬧、耳聾耳鳴、中耳炎也有很好療效。

(2)改良黃蜂出動法(按序號操作)

①掐心經:心經為五經穴之一,為中指指腹的螺紋面。掐就是用指甲按的意思,指甲刺入皮膚,要快進快出。掐9次。

②掐內勞宮:在手掌的正中央。掐9次。

③搗小天心:小天心在大小魚際之間凹陷中。搗,就是有節奏性的敲擊穴位。在此穴搗30-40秒。

④掐總筋:腕橫紋的中點。掐此穴3次。

⑤分推手陰陽,按陽池與陰池:在腕橫紋兩側,橈側為陽池,尺側為陰池,合稱手陰陽。兩拇指自總筋向兩旁分推,稱作分推手陰陽。先分推手陰陽再按陽池和陰池。操作3-5遍。

黃蜂出洞,刺激心包經,利於發汗解表。

(3)清肺經:肺經為五經穴之一,清肺經是順著孩子的無名指肚從指根往指尖推。2-3分鐘。可宣肺祛風,止咳化痰。

(4)推上三關:三關在前臂橈側,陽池至曲池呈一條直線。從腕橫紋推向肘橫紋稱為推上三關。3分鐘。助於發汗解表。

(5)掐揉二扇門:掌背中指指根兩側凹陷中,食、中指交界處為一扇門,中指與無名指交界處為二扇門。用掐法和揉法交替的手法,1分鐘。具有發汗解表,退熱平喘功效。

(6)拿風池:在枕骨下,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左右各一。拿法:捏而提起,一般用拇指和食指。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拿風池操作1分鐘。

(7)拿肩井:肩部大筋,斜方肌。用拇指和食指提捏此穴1分鐘。具有發汗解表,宣通氣血,可治療各種感冒,發散能力強。

用上述方法,宣散力強,發汗解肌,適合於各種感冒。

如果兼有夾痰或夾滯或夾驚,可選以下方法:

(1)夾痰:

①揉掌小橫紋:掌面,尺側,小指根與掌橫紋間的細小紋路。揉法是拇指或食指的指面,吸定在掌小橫紋迴旋運動。具有化痰止咳,開胸,散結的作用。揉1-2分鐘。

②運板門:手掌大魚際平面。運法是由次往彼的環形或弧形運動,可以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無名指。運板門操作1-2分鐘。具有健脾和胃消食之功效。

(2)夾滯:

①運板門(如上)。

②振中脘:中脘在肚臍上四寸,當劍突下與臍連線中點。將手掌置於此穴,高頻率細微震顫,可消積導滯,消痞散結。操作1分鐘。

(3)夾驚:重點操作黃蜂出洞。此外,還應行以下操作。

①掐老龍:中指背,距離指甲根中點1分。掐10次。具有開竅醒神,退熱止驚,為急救的要穴,用於急驚風、昏迷不醒、高熱抽搐。

怎麼樣學會了嗎?是不是易學就會呢。如果一次記不住就趕快收藏起來吧,每天拿出來看看,「重複是成功之母」。加油,加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感冒 的精彩文章:

風寒與風熱感冒有何區別?看懂這一點,才能讓治療更有針對性
春天最容易感冒,常給孩子吃這個,預防流感少生病,學習成績一路漲!

TAG: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