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家:把准五大切入點 推進新一輪更大力度開放

專家:把准五大切入點 推進新一輪更大力度開放

中新網4月12日電 國家發改委今日推出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葉輔靖、李大偉、楊長湧的署名文章《牢牢把准五大切入點 務實推進新一輪更大力度對外開放》。文章指出,要把大幅削減服務業准入限制和全面放開製造業作為重點,特別是放寬銀行、保險、證券、汽車、船舶、飛機等領域的外資股比限制。可以預見,新一輪更大力度的開放,必將倒逼內資企業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推動市場供給結構調整,優化市場要素配置。

資料圖:外商在上海設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總部型機構。

文章全文如下:

習近平主席在博鰲論壇的主旨演講中擲地有聲地宣布,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是在保護主義逆風陣陣、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何去何從的歷史當口,我國向全世界宣示的戰略抉擇。這個抉擇,是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抉擇,也是促進經濟全球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抉擇。學習領會習近平主席主旨演講,我們深刻感到,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牢牢把准大幅放寬市場准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和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五個切入點,用對外開放的重大行動彰顯大國責任擔當,讓開放成果及早、最大程度地惠及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

一、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必須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利用境外優質的資本、技術和人才資源,增加中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才能更好地彌補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製造業整體仍待提升等短板,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我國加入WTO前後的經驗表明,讓境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資本和企業進來,有利於增強內資企業的緊迫感,倒逼內資企業提高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逐步形成內外資企業充分競爭、市場充滿活力的格局,推動一個又一個產業領域實現趕超型高質量發展。

當前,主要經濟體掀起新的引資競爭,優質資本和企業越來越成為稀缺資源。在此形勢下,要更好利用境外優質生產要素,必須大幅放寬市場准入,已經承諾的開放措施要儘快落地,尚未承諾的要加快開放步伐。要把大幅削減服務業准入限制和全面放開製造業作為重點,特別是放寬銀行、保險、證券、汽車、船舶、飛機等領域的外資股比限制。可以預見,新一輪更大力度的開放,必將倒逼內資企業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推動市場供給結構調整,優化市場要素配置,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將成為我國勇於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強有力證明。

二、著力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

當前,我國利用外資的條件發生三個深刻變化。一是國際環境深刻變化。我國產業發展日益面臨發達經濟體「上壓」和發展中國家「下擠」的局面。二是比較優勢深刻變化。低要素成本優勢消失殆盡,廣闊市場空間、良好人力資本和產業配套能力等三大新優勢已初步形成但並不穩固,需要更好的營商環境使這些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三是外資訴求深刻變化。過去外資企業主要看重我國的優惠政策,期望享受土地低價供給、稅收優惠等政策紅利。現在,外資企業更看重我國投資環境的法治化、便利化,期望在市場准入、行業競爭、法律實施等方面與內資企業享受平等待遇。

在此形勢下,我國吸引外資必須從優惠政策為主向制度規範和投資環境友好為主轉變,才能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在主要經濟體激烈的引資競爭中掌握主動。要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等開放高地建設為主要抓手,在投資、貿易、金融、綜合監管等方面對標國際高標準規則,形成市場配置資源新機制、經濟運行管理新模式,通過向全國複製推廣相關經驗,完善法治化、國際化投資環境,極大降低市場主體面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時,要充分發揮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新機構功能,通過上層建築調整為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係改善提供更加有力的促進和保障。

三、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當前,新技術革命飛速發展,已經成為推動我國和全球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最主要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我國創新能力提升十分迅速, 2017年我國PCT專利申請量達到50674件,增長12.6%,穩居世界第二位。企業主導的開放創新合作是我國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動力,2017年我國知識產權對外貿易額達到335億美元,增長32.9%。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推動創新開放合作的重要條件。基於創新鏈理論,可以將創新分為四個環節:提出新創意、基於新創意獲取知識、形成原始產品和市場化推廣。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環節主要是後兩個環節,但含金量最強的核心環節則是前兩個環節。只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保證前兩個環節能夠合理分享後兩個環節的經濟收益,才能為核心環節的創新人員提供有效的激勵。我國當前在創新鏈條上仍然主要處於後兩個環節,而發達國家則更多處於前兩個環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有利於把我國在應用創新和市場推廣上的優勢與發達國家在原始創新上的優勢有機結合,在創新領域實現合作共贏。同時,也只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才能有效激勵我國逐漸向創新鏈的前兩個環節提升,實現由全球創新體系中的「跟隨者」向「並跑者」甚至「領跑者」的轉變。

四、主動擴大進口

當前,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市場優勢日益突出。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國內市場規模很小,開放的重心主要在於通過開拓國際市場,有效參與全球分工網路,提升產業的國際化水平。如今我國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多年超過30%,規模巨大、成熟規範的國內市場已經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最大優勢。主動擴大進口,立足本土市場開展國際競爭與合作,對於提升本土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主動擴大進口是實現互利共贏的重要方式。從國內消費者看,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對於個性化、多樣化的特色優質消費品需求量高速增長。當前,我國本土企業在核心技術、創意、營銷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積極擴大特色優質消費品進口,有利於滿足我國人民群眾多樣化消費需求,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從國內生產者看,以企業為主體,積極擴大進口高端設備、先進技術等高端生產要素有利於優化我國生產要素結構,提高生產效率,提升供給質量,促進供需平衡向更高層次躍升。從合作方看,主動擴大進口有利於為合作方特色優勢產品提供廣闊的市場,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五、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共同建設

當前,跨國公司主導的傳統全球化發展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導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內部出現了嚴重發展失衡。作為傳統全球化模式的倡導者,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對全球治理的領導力日益下降,難以繼續為全人類應對挑戰和化解風險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部分國家甚至舉起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大旗,逆全球化歷史潮流而動。我國政府基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順應全球化的發展潮流,提出了「一帶一路」這一划時代的偉大倡議。該倡議致力於通過合作理念、合作模式和合作實踐的創新,有效解決傳統全球化模式缺陷,實現各參與方互利共贏,是新時代我國對外開放和國際經濟合作的重點。

「一帶一路」將成為全球化深入發展的重要動力。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將在頂層設計框架下,按照市場原則實施一批高水平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產業合作項目,有效實現各參與方的利益共享和經濟融合。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將進一步加強規則構建功能,在規劃協同、經貿規則制定、融資安排、安全保障等領域完善健全一系列機制性安排,著力打造成本和風險共擔的責任共同體,為構建更為公平合理透明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推進全球化深入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稱正在考慮向美墨邊境派駐軍隊
無錫馬拉松本周末鳴槍起跑 3萬跑友「共享」春色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