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尼康 VS 佳能:一場被顛覆的技術變革史

尼康 VS 佳能:一場被顛覆的技術變革史

編者按:Windows 8之父Steven Sinofsky對技術顛覆有很深的研究,他曾經提出顛覆要經過四個階段:顛覆既有者;快速線性演進;吸引融合;徹底重新想像。現在作為尼康的忠實用戶他又找到了研究顛覆的一個絕佳案例——作為專業攝影市場的領導者,尼康是如何將市場領導地位拱手讓給佳能的。這個跨度30多年的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如果過度痴迷於過去的成功,一定會被成功所累。

1971年的佳能F-1機械相機零件超過了10000個。佳能推出這個的目的是想跟早12年發布的尼康F(零件更少)一爭高下,儘管複雜性其實並不是競爭風險。

註解:佳能F-1原理圖

註解:這是尼康F藝術化的原理圖。這個太令人驚艷了,你還可以在Esty上的襯衫和印刷品上找到它。

有人在跟帖中問我這10000個零件都是從哪兒來的。這是來自1971年日本佳能的手冊。(不知道它說的是系統還是相機?)

註解:1971年的佳能F-1有10000個零件

註解:又一版誇張/糟糕的翻譯

佳能「系統」(1)旨在與尼康F系統競爭,後者已經有了10年的生態體系發展史。

佳能推出產品不到1年之後,尼康推出了F2,這是其耗時5年項目的巔峰,其表現超越了佳能,但其實結構跟1962年尼康系統(3)差不多。

(1)註解:這是1971年推出的佳能F-1系統

(2)註解:幾個月後尼康推出了F2系統。這款產品完全是壓倒性的。鏡頭之多從6mm(左邊那個巨大的魚眼頭,有著220°的超視角)一直做到2000mm(左上角看起來像天文望遠鏡一樣的東西,這是迄今為止最長焦距的鏡頭)。還有佳能想到沒想過的各種附件。

(3)註解:這是1962年的尼康F系統。對照1971年的佳能F-1可以看出其實兩個都差不多。這說明這時候的佳能只是對尼康亦步亦趨。

尼康對增加功能採取了非常保守的辦法來保護(以及防禦)專業市場。8年後他們推出了尼康F3,這是第一款需要電池的產品,但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大力推銷自己有備份的機械快門線。儘管這聽起來很瘋狂,但是專業人士,尤其是像承擔《國家地理》這種類型拍攝任務的人士,對於電池沒電都會感到非常恐懼,所以尼康就弄了這個東西來迎合他們。我自己的第一台相機是F3,(我記得的)當時所有的評測都提到了這條機械快門線。

註解:這是1980年F3發布時的評測,你可以看到其中在電池上面費了多少筆墨!但還有很多東西上面沒說,比如驅動相機的電動機需要8節AA電池,但是在寒冷天氣無法工作……

註解:尼康的宣傳不遺餘力,但幾乎主要聚焦在專業人士上面。其面向消費者宣傳的基本賣點似乎是因為專業人士使用了產品。左下方那小小的按鈕就是應急手動快門線。

註解:相比之下,佳能用經受過市場考驗的名人(非攝影師,主要是體育名人)來代言,推廣聚焦在易用性和廣泛的吸引力上。

尼康自始至終在他們覺得可以「試驗」的消費者級的相機上都非常具有創新性。1986年,尼康推出了10多款具備自動曝光、一體式電機,以及最終甚至具備自動對焦功能的相機。消費者型號的數量比專業型號多了很多!

註解:尼康推出了種類繁多的各種消費者型號,但是他們的關注和業務其實還是專業市場,但是對於擴大後者的型號門類他們並沒有在速度和範圍上發力。尼康F是1959年推出的;F2在1971年;F3在1980年;F4(自動對焦)在1988年;緊隨數字化革命的F5到1996年才推出。

註解:這來自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裡面只有尼康相機而且請留意這些相機的一致性。順便說一句,帶有鍍鉻環的鏡頭是85-250mm鏡頭,相當於今天的80-200專業變焦。這是在1959年引入的,是日本製造商的第一款商用變焦鏡頭。

註解:尼康跟攝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然會被頻頻提起,比如在Simon & Garfunkel的「柯達膠捲」……「我有一台尼康相機/我喜歡拍攝/所以媽媽你不要拿走我的科達膠捲」。這是1960年代到1970年代名人用尼康拍攝的照片。

註解:進入1980年代,尼康是專業人士的唯一選擇。這是一群體育攝影記者的照片。

尼康還非常緊密地跟柯達合作推進數碼相機。1990年代期間,靠著尼康機身和光學器件再加上柯達的數字感測器,數碼相機取得了不可思議的進展。

註解:這是一個數碼相機的早期原型,以尼康相機機身搭載柯達感測器所有的圖像捕捉和轉換都是通過電纜連接到一個外界盒子在那裡完成的。我認為這個可能支持1MB的單色圖像,捕捉需要30秒鐘的時間。在1995年左右這是革命性的。

尼康甚至是第一個推出專業數碼相機的廠商,1999年的尼康D-1備受期待。

註解:尼康的D-1引領了全集成精良設計SLR機身的先驅,這是由F3一路演變過來的。尼康拒絕對產品進行大規模的數字化是因為專業人士質疑其質量。當時數碼相機感測器捕捉的像素要比膠捲少很多,壓縮這塊一直都引起大家的爭執。這是很諷刺的,因為那麼多攝影都把膠片「顆粒」(基本上就是壓縮失真)當成藝術元素看待。專業人士的確非常抵觸,但是這種相機對於普通的攝影新人來說是革命性的(產品市場匹配!)。我可以告訴你很多新聞攝影朋友以及我個人的的故事,那種在酒店客房和衣櫃裡面沖印相片的體會絕對是刻骨銘心。想法很瘋狂,但大家都樂於接受!作為妥協,這種感測器引入了更小的幀尺寸,這意味著鏡頭會有不同的視野,這又進一步令專業人士感到困惑,因為幀尺寸=膠片質量,這進一步加劇了相機的「業餘化」。

佳能在專業相機領域無法取勝。尼康創新性很強但是仍然把精力集中在專業市場,「控制」和「保守」佔據了主導,比方說1959年的每一款鏡頭至今仍適用於當前的相機上。#專業

註解:這是倒數回去第五張照片記者席中左邊戴白帽記者手裡的相機鏡頭。這是第一款商用的變焦鏡頭,於1959年11月推出,也就是F發布僅3個月後。這張圖是這個鏡頭套在了2017年秋(59年後!)最新推出的尼康D850上。

佳能邁出來大膽的一步,圍繞著「自動變焦」設計了全新的鏡頭體系。這在當時受到了專業人士和媒體的猛烈抨擊,因為它破壞了跟佳能現有的FD鏡頭卡口的兼容性(本身兼容了追溯到1960年代的3代佳能鏡頭)。這種卡口鏡頭使得變焦更加高效快速,也很容易支持「快門優先」與「程序化」之類的自動曝光技術,而尼康的專業相機只支持光圈優先,直到1988年推出F4(在佳能推出EF後,但仍然兼容F卡口)時情況才有所改變,儘管1983年的尼康FA專業-消費級相機支持這些自動模式。我認為我們可以從專業人士對改變的反應吸取到一些很好的經驗教訓,因為這些模式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出現。

註解:這是佳能EF(電子對焦)卡口鏡頭,於1987年引入。它打破了維持鏡頭兼容性的傳統。

這是在1987年!所以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佳能專註於消費者、易用性,以及電子器件的可靠性,開始用種類齊全的自動對焦鏡頭贏得市場,並且通過消費者相機獲得了專業知識。

他們從一個服務不周的市場出發開始追趕尼康。

註解:到2000年代佳能已經發展出一個龐大的相機家族,不管是膠片相機還是數碼相機都非常豐富。

儘管尼康發明了(產品化或者商用化)從電子測光、自動對焦到數字化的一些技術,但佳能卻打算用這些技術來贏得專業人士,而尼康除了服務專業人士以外還要關心同型裝配問題。看到他們的發展方向了嗎?

2000年,也就是尼康推出了Digital Pro SLR之後,佳能也發布了自己的產品但是他們的自動對焦鏡頭和體驗都要比前者好很多,而且願意為了速度而犧牲「品質」。於是進入到佳能EOS數字產品線。

註解:佳能EOS D30很小巧緊湊,跟專業標準尚有不小的距離。它配置了自動對焦系統並支持各種EF AF鏡頭。

專業攝影師,尤其是體育攝影,這些人更關心速度,因此看到了自動對焦的優勢。佳能推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各種專門為自動對焦和體育服務的鏡頭,同時還推出了各種新的數字機身。他們還把鏡頭做成了白色。

註解:毫無疑問大家都很熟悉,這是每一個媒體事件場邊的情景——充斥著各種標誌性的白色佳能鏡頭。

來自1981年,當時佳能正在開發自動對焦技術,這裡有一篇雜誌文章解釋了自動對焦的機制。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從佳能的角度來解釋自動對焦是如何工作的,儘管將現代自動對焦產品化的其實是尼康

註解:1980年對自動對焦的解釋。注意看右下方用佳能消費級相機來舉例。

佳能似乎在一夜之間就拿下了專業市場。今天已經是佳能系統的天下。儘管在數字上他們佔據了約60%的市場份額,但是佳能佔據的注意力份額要高得多。顛覆的發生有兩種方式——先是慢慢地,然後迅速地

註解:今天的佳能家族龐大得令人不可思議。同樣值得指出的是,在數字化的道路上佳能還成為了全動態捕捉的領導者,而且這種技術還跟靜止攝影共享一樣的感測器和鏡頭。今天尼康和佳能在鏡頭種類和品質以及機身和感測器的規格上面都不分上下。但現在尼康必須跟一個兼具了UX與專業性的對手競爭了。

這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公司案例,尼康幾乎發明了整個產品類別,然後重塑產品的也是它,引領了幾乎每一項技術的先驅,但卻淪為自身成功的受害者——聚焦於現有需求、現有的局限以及兼容性。不過尼康現在還能上天呢!

在國際空間站的尼康相機

註解:儘管哈色博萊德(Hasselblad)登上了月球,但尼康卻在1960年代進入了太空,這是它跟NASA緊密的設計合作的結果,這種合作在1980年代大規模的廣告宣傳達到了巔峰。注意,專註於極其專業使用的廣告活動也可以用於吸引業餘人士和消費者!

自從我爸1971年把他的F給了我之後我就一直用住尼康並且收集它的產品。但我也在思考這段演進史,思考既有者是如何向成功屈服的。

原文鏈接:https://medium.learningbyshipping.com/nikon-versus-canon-a-story-of-technology-change-45777098038c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今天最大的緋聞:360手機到底有沒有買個鎚子
貨運市場又獲一輪融資,IVP領投KeepTruckin 5000萬美元C輪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