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中山讚頌洪秀全:因為不了解,所以才崇拜

孫中山讚頌洪秀全:因為不了解,所以才崇拜

圖:1913年,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合影於上海正金銀行

文 | 諶旭彬

眾所周知,孫中山曾自詡為「洪秀全第二」。

其實,孫中山對洪秀全了解甚少。


因無知而崇拜洪秀全

1911年,孫中山與宮崎寅藏談話。宮崎詢問孫的革命思想源頭何在。孫回答道:

「革命思想之成熟固予長大後事,然革命之最初動機,則予在幼年時代與鄉關宿老談話時已起。宿老者誰?太平天國軍中殘敗之老英雄是也。」

孫與洪秀全乃是同鄉,故幼少年時代能夠時常聽到本鄉「宿老」聊洪秀全。

1902年之前,孫從未讀過任何關於洪秀全和太平天國的可靠歷史著作。

這一點可以從他該年與劉成禺的一次談話中得到證實。孫委託劉成禺為太平天國撰寫信史,認為這段歷史將成為「今日吾黨宣傳排滿好資料。」當時的孫中山,對洪秀全相當崇拜,曾感慨「漢人失國二百餘年」,洪秀全卻能「以一介書生」的身份,在「貧無立錐,毫無勢位」的情況下,「登高一呼」,響應者萬千,得以「雄據十餘年」。對洪秀全的失敗,孫非常遺憾,認為若沒有「英國助清」,太平天國未必會失敗。

孫的這些感慨,與事實全然不符——自金田起事至天京事變,洪秀全長期只是一個「虛君」,太平天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東王楊秀清等人手裡。孫對洪秀全的崇拜,建立在孫對洪幾無認知這樣一種基礎之上。

1904年,劉成禺寫成《太平天國戰史》。孫為之作序,將洪秀全與朱元璋相提並論,且認為洪秀全面臨的環境,遠比朱元璋惡劣。朱元璋時代,距宋亡不足百年;洪秀全的時代,距明亡已二百餘年,士大夫如曾國藩、左宗棠等,早已「不明春秋大義」。

洪秀全的「匪賊」名號,也讓孫中山頗感同病相憐。1907年1月,孫曾建議日本作家池亨吉,記錄下中國革命黨人的行跡,以免其如洪秀全那般在後世「得個大逆不道的長髮賊之污名」。

出於「排滿」的現實需要,晚清最後十年,孫中山相當頻繁地盛讚洪秀全和太平天國。至1912年達到巔峰——清帝退位,孫以臨時大總統身份,拜謁明太祖之陵,「洪楊發跡於金田」被寫入祭文之中。

當然,隨著所知漸多, 孫中山也開始意識到太平天國存在諸多問題。

比如,1907年,孫在討清檄文中,明確告誡革命軍,不可重蹈義和團、太平天國當年「作妖言」、「仇外人」、「排他教」、「定一尊於天主,燒夷神社,震驚孔廟」等反文明行徑的覆轍

再如,更晚一些時候,孫還曾承認,自己早年得出的「太平天國的失敗主因乃洋人干涉」這一說法,是錯誤的。孫說:

「洪秀全之所以失敗,這兩個原因(外交失和與未及時北伐)都是很小的;最大的原因,是他們那一般人到了南京之後,就互爭皇帝,閉起城來自相殘殺。……洪秀全當時革命,尚不知有民權主義……那種失敗,完全是由於大家想做皇帝。」

不過,孫對洪秀全的好感仍在。即便認定太平天國的失敗「完全是由於大家想做皇帝」,孫仍強調主要過錯在於楊秀清——「推究太平天國勢力之所以衰弱的原因,根本上是由於楊秀清想做皇帝一念之錯。」——事實上,天京事變乃洪秀全主動發起,與「楊秀清想做皇帝」並無關係(這也可見孫受限於資料,對太平天國的歷史所知仍相當有限)。

圖:1912年,孫中山攝於臨時大總統府

因道聽途說而稱頌「聖庫制度」

1912年之後,因「排滿」已成,孫中山很少在公共場合(演講、刊文)提及洪秀全與太平天國。

大約在1922年前後,洪秀全再次進入了孫中山的視野

該年1月4日,在桂林廣東同鄉會為孫舉行的歡迎會上,孫發表演說,將自己提倡的「民生主義」,與洪秀全的「廢除私產」,及蘇俄的共產主義,划上了等號。孫說:

「民生主義,即貧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壓制貧者是也。但民生主義,在前數十年,已有人行之者。其人為何?即洪秀全是。洪秀全建設太平天國,所有制度,當時所謂工人為國家管理,貨物為國家所有,即完全經濟革命主義,亦即俄國之今日均產主義。」

孫提到的「工人為國家管理,貨物為國家所有」,所指乃是洪秀全當年推行的「聖庫制度」。

孫中山長期懷有一種理念,認為私有資本必然造就貧富不均,主張節制資本,大力發展國營事業。他青睞「工人為國家管理,貨物為國家所有」這種制度,並不奇怪。

其實,受限於資料,孫中山並不了解「聖庫制度」究竟為何物。

太平天國的「聖庫制度」,遠非「工人為國家管理,貨物為國家所有」如此簡單。該制度規定,「商賈資本,皆天父所有,全應解歸聖庫」,百姓一切私有房產、金銀(不得超過五兩)、珠寶、糧食、貨物一律收歸公有,存入聖庫。糧米、綢緞、布匹、油鹽等由國家控制;所有工匠編入體制內,從事集體生產。天京城內一切生產、分配,全由政府掌管。

1923年12月2日,孫在公開講話中再次稱頌了「聖庫制度」,且對該制度作了相當詳細的描述。這次講話暴露了孫對「聖庫制度」的理解,完全建立在錯誤的道聽途說(替洪秀全當過差的老人)之上:

「幾十年以前,洪秀全在廣西起義之後,打十幾年仗,無形中便行了一種制度,那種制度和俄國的共產制度是一樣。他得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幾省,人民受過兵災之後,許多財產無人管理,他便集中於國家,用政府去管理,所以他打了十幾年仗,沒有借外債,人民也豐衣足食。等到曾國荃破南京之後,搬運南京財產,有幾個月之久。諸君看他的政府是何等富足呢?從前我在南京的時候,有一個替洪秀全當過差的老人,報告政府說:「有一塊地方藏有許多金銀,金銀之上蓋有石頭,四圍做成屋形,如果挖到幾十丈深,當見所藏的金銀」云云。政府便派人如法去挖,後來果然挖到石頭,但見石頭之後,更向下挖,還不見金銀,大概金子過重,經過年日太久,沉到地底,亦未可知。據老人說:「此處洪秀全所藏之金銀極多,預算如果挖得了,可以還當時中國的外債。」由這樣看來,洪秀全的政府又是何等富足呢?就是左宗棠、戈登打破蘇州之後,所得的金銀財物,也不計其數。單就蓋藏一項,燒了多日,尚燒不完。……後來供給軍隊,漸漸有餘,政府便以所余的糧食,接濟民間,於是由農工政府,漸變成商賈政府,所以洪秀全的政府,便異常豐足。像那樣把社會上無論大小財產都集中到政府手內的制度,只有洪秀全能夠實行。

孫中山認為,在「聖庫制度」的作用下,不但洪秀全的政府「異常豐足」,連民眾也「豐衣足食」。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

太平天國的「人無私財」,僅限於士兵、百姓。天國諸王則是一面收繳百姓家中金銀,一面用來大建府邸。天王府在原兩江總督府的基礎上擴建,「周圍十餘里,牆高數丈」;東王府「窮極工巧,以耀同儔」;李鴻章曾驚嘆忠王府「真如神仙洞窟」。王府中「碗筷皆以金,筷長近尺,沐盆亦以金」、「凈桶夜壺具以金造」,所謂聖庫,實乃天國諸王的「小金庫」。

在公權力得不到任何制約的前提下,「聖庫制度」可以確保洪秀全的政府異常豐足,但絕對不可能讓民眾豐衣足食。

圖: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主持黃埔軍校開學典禮。

注釋

孫中山,《自述革命思想及行動之緣起》,1911。本文所使用的孫中山資料,全部引自《國父全集》,故其標題與《孫中山全集》有所不同。孫中山在東京與劉成禺的談話,《撰寫太平天國歷史以宣傳排滿》,1902。孫中山,《支那保全分割合論》,1903/09/21。孫中山,《漢公著[太平天國戰史]序》,1904。孫中山,《建議池亨吉赴中國為革命活動做見證人》,1907/01/05。孫中山,《謁明太祖陵文》,1912/02/15。孫中山,《中華國民軍政府討滿洲檄》,1907/04/25。孫中山,《欲改造新國家當實行三民主義》,1922/01/04。章開沅,《太平天國在天京實行的幾種制度》,見《章開沅文集(第1卷)》,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P159-160。孫中山,《打破舊思想要用三民主義》,1923/12/0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一個日本,兩個極端:亞洲的教訓 | 轉載
胡適為什麼要翹二郎腿?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