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洪燭‖頤和園的畫廊

洪燭‖頤和園的畫廊

若干年前和女友在昆明湖划船,那是我們的第一次約會,我半開玩笑地說:「讓我們盪起雙槳!」可惜天公不作美,一會兒就陰雲密布,狂風大作,我倆只好頗有點狼狽地棄舟登岸,找一處避雨的地方。當我們一溜小跑鑽進萬壽山腳下帶頂篷的長廊時,傾盆大雨就下起來了,雨點把琉璃瓦和雕欄玉砌擊打得劈啪作響。說實話,我對眼前的這座古代建築物充滿感激。不知道光緒皇帝與珍妃是否在這裡躲過雨?但此時此刻,它分明是為一對現代的小情侶預備的。使我和女友不至於成為落湯雞,掃了遊興。我把這感受說出來了,女友笑話我:「皇帝是想做就能做的嗎?」其實,我對王冠並沒有什麼興趣,我所想做的,不過是一段鴛鴦蝴蝶夢而已。

頤和園的麴院長廊,確實是談情說愛的好地方,既可觀山色,又可賞水景,何況身邊尚有佳人相伴,盡可風雨無阻地作閑庭信步。此中的情調,似乎不亞於在水面泛舟。這麼一想,我又對說變臉就變臉的老天爺並無怨言了。沒準這一切都是它刻意安排的。當年,撐著一柄油紙傘的許仙,不就是在西湖的斷橋邊邂逅白娘子的嗎?在雨打芭蕉的昆明湖畔,我也一樣聞到了古老的愛情的味道。

正想繼續說些逗女友開心的話,忽然有什麼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原來,在長廊的頂篷乃至樑柱之間,繪滿了裝飾性的圖案與花紋。而且每隔幾步遠,就會出現一幅濃墨淡彩的圖畫:有的是花鳥,有的是山水,有的是人物(仕女或神仙呀什麼的)……很多甚至是帶情節的,演繹著民間的神話傳說,譬如唐僧取經,譬如八仙過海,譬如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等等。就跟看連環畫似的。我痴迷地一幅幅看下去,甚至忽略了身後跟隨的女友——她一定以為我中了什麼魔法吧?別生氣,小寶貝!

可以肯定,這是清代建頤和園時的原創,帶有那個時代宮廷繪畫的鮮明風格。由於年久失修,彩繪業已褪色,散發出一種滄桑之感。曾經入木三分的鐵劃銀鉤,變得模糊了,需要努力地去辨認。可不管是書生的袍袖還是仙女的裙據,依舊保持著飄逸的姿態,令我聯想到「吳帶當風」的典故。當初的匠人在一筆筆勾勒時,絕對投入了充沛的感情。只可惜,他們的名字已失傳了。他們不會是郎世寧的徒子徒孫吧?說起來不好意思,有清二百多年出過無數的宮廷畫家,我只知道一個郎世寧。偏偏這郎世寧還是個「老外」(義大利傳教士)。為討好乾隆,他甚至給香妃畫過肖像。郎世寧參與過圓明園的設計。難怪圓明園的建築顯得那麼洋氣呢。

皇帝消失了。畫匠消失了。宮廷詩人消失了。整個清朝都消失了。留下的是這座山,這片水,這段拱廊——乃至拱廊里美人遲暮的彩繪。

我從拱廊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彷彿走完了一個華麗的王朝的歷史。有人在拍我的臂膀:「雨已經停了!」我才神思恍惚地回到現實之中,重新看見女友的笑臉。她嗔怪道:「你都快要看傻了!」我趕緊安慰她;「別吃醋。它們不是真的。」

我又開始感激這場雨了。它使我歪打正著地來到這古老的畫廊,使我不至於與一個奇蹟擦肩而過。而遙遠的藝術魅力,居然使我暫時疏忽了身邊的愛情——可真叫絕了。我的脖子都仰酸了。但我相信,為之所迷倒的,絕不僅僅我一人。

後來查閱林語堂《輝煌的北京》一書,發現他對頤和園的畫廊也情有獨鍾:「一座華美的拱廊立於岸上,兩端立有兩尊來歷久遠、聞名遐邇的銅獅,整個湖岸線都是由綿長的漢白玉欄杆和蜿蜒伸展的彩繪長廊環繞著的,以秀美著稱。站在拱廊之下的人們可以看到隔湖相對的龍王島,以及通向島上的十七孔橋。再向遠望,在島的一角,橫有一座以其精美而著名的橋,人稱羅鍋橋或駝背橋。」在拱廊之內,一抬頭,就能看見畫山綉水: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而拱廊之外呢,山水如詩,風景如畫。人在拱廊下行走也像一條魚游於畫境之中。而拱廊本身,就是為里里外外的畫卷配置的鏡框。

與頤和園畫廊不期而遇,如同一個古色古香的幻夢。我甚至不敢輕易地重溫,生怕會破壞那美好的記憶。是的,當時我確實有一種騰雲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直到最近一次去頤和園,走向長廊的時候,我簡直是躡手躡腳的。我看見了什麼?我看見雕梁畫柱已粉飾一新,空氣中殘留著油漆的氣息。花鳥人物的肖像都用顏料重新勾勒,清晰倒是清晰了,卻失去了那份滄桑之感。一切簡直像是昨天剛剛畫出來的,鮮嫩欲滴。不知為什麼,我卻無法再次感動。

我理解公園管理者的好心,為了避免古畫的湮滅,才有此舉。或者用句時髦的話來說:為了更好地吸引人們的眼球。可把古樸的畫廊弄得跟新嫁娘似的,名義上是保護,客觀上卻對文物造成了傷害。真正的藝術是一次性的,是拒絕化妝的。用今天的顏料與筆法重描古畫,怎麼看都像是贗品。因為不同時代的藝術的靈魂,是無法模仿的。

況且,多年以前畫廊對我心靈造成的震撼,並不僅僅是藝術的力量,還有歲月的功勞。我從褪色的畫面與模糊的線條里,透視到時光的流逝、世事的演變,因而產生物是人非的喟嘆。可如今,這舊物、這真跡,也已被笨拙地篡改了。你說我能不感到心疼嗎?

對於古迹的保護,歷來有兩種觀點:一是修舊如舊,一是修舊如新。我一向支持前者。因為我覺得,「新」不見得比「舊」更有價值,更有感染力。相反,許多翻修一新的古代遺留建築(譬如頤和園的游廊),在我眼中充滿了「媚俗」的感覺,彷彿兌了水的假酒,彷彿塗了劣質口紅的老婦人。至少,不再是原汁原味了。看來看去,總不像那麼回事——反而挺讓人掃興、挺讓人倒胃口的。與其如此,還不如保留那歷經風雨摧殘卻風韻猶存的原貌呢。人會老的。建築會老的。藝術也會老的。其衰老的痕迹猶如樹木橫截面的年輪,越是雜亂繁複,越能產生視覺上的衝擊力。一旦用新鮮的油墨塗料將其重重遮掩,等於一筆抹殺了其原始的價值。這真正叫弄巧成拙。

我先後兩次拜謁頤和園彩繪長廊,其趣大異,恰如天壤之別。第一次是陰雨天,在雷鳴電閃中逐一閱讀古畫,我卻暢通無阻地進入如夢似幻的意境,忘卻了身外喧囂的世界,體會到返樸歸真的寧靜。第二次是艷陽天,古畫也經重新描繪,纖毫畢現——我的心情卻被弄得很糟。周圍的樑柱、欄杆,鮮亮得太像是供某清宮戲劇組拍攝電視劇而臨時搭建的布景。濃妝艷抹的古畫,其靈魂反而是蒼白的。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是被古畫欺騙了?還是被自己欺騙了?走出被修飾一新的畫廊之後,再看萬壽山,看昆明湖,我甚至覺得連山水都像是假的,連山水之間的遊人,都像是紙剪的。不看也罷。

書訊:

日前,由大好河山讀書會微信公眾號發起,圖書策劃人馬志宏和媒體人白萱共同策劃主編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讀本》一書將由天津出版傳媒集團天津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本書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分為國國學、歷史、科教、文藝等篇章,涵蓋了職官制度、倫理道德、文體流派、語言文字、建築書畫等各個方面的內容,為讀者輕鬆掌握國學知識提供了一條捷徑。書中既有分門別類的嚴謹解釋,又有引人入勝的傳略和逸事,可幫助你登堂入室,領略國學的無窮魅力。

中華五千年文明綿延久遠,國學作為集大成者,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國學知識博大精深,數千年來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直接影響著國人的思想、意識、倫理、道理、行為乃至娛樂等。《中華傳統文化知識讀本》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及簡潔流暢的表達方式,對中國的國學常識、國學典籍、國學思想、國學典故、國粹、國學大師等六個方面逐一分類闡述,旨在使讀者了解國學精髓,領略國學精華,感悟國學精神,從而達到鑒古知今,探尋中華文化之本的目的。

主編簡介

馬志宏,78年生於河北張家口,中學時代開始發表作品,已在《人民日報》《河北日報》《愛人》《這一代》《青島日報》等發表新聞、文藝作品數百篇,編著有《張家口記憶》等。

白萱,82年生於河北張家口,任《張家口廣播電視報》編輯。中學時代開始發表作品,先後 撰寫長篇小說《王小栓傳》《雪影無痕》《一個女高中生的日記》《火情》《紅門內外》等 。

征訂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好河山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TAG:大好河山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