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職場「弱暴力」,憑什麼你弱你有理?

職場「弱暴力」,憑什麼你弱你有理?



一個回國兩年的年輕人,發文吐槽說自己得了抑鬱症。





回國前,他在歐洲住了四年。那段日子在他看來「幾乎是完美的」,完美到他「迫切地想擺脫那種致命的舒適」,「經過理性地思考和分析」後回國創業。




兩年後他創業失敗,感到很沮喪和焦慮。然後他認為自己之所以抑鬱,是由於「國內價值系統太單一」,周圍有「各種聲音爭奪著對他生活意義的闡釋權」。



他說,歐洲人都不會像國人那樣「相互踩」。







「歐洲時常聚在一起的朋友遍布各個行業,有做設計的、管理倉庫的、在酒吧調酒的、開紋身店的、做程序員的、在公司做行政的,當然還有做金融的和無所事事的,沒人關心對方在各自行業里的成就、前景和收入,大家都隨意地聚在一起分享時間、見聞和笑話。」




他還對比了國內和歐洲的幸福感獲取途徑的不同:




「歐洲人本能地從『我』出發,崇尚參差多態的幸福路徑,而國人的意義和幸福感似乎都仰賴於外界的認證和比較」。




事實上,哪個國家都有這種「輕鬆易混」的圈子。



筆者大學剛畢業那幾年也混過這種圈子。圈內有復旦大學的老師、有校門口賣碟片的,也有搖滾青年。




他們也「隨意地聚在一起分享時間、見聞和笑話」,從來不干涉別人的隱私。






但是,身份以及階層和由此產生的鄙視鏈難道不是全球範圍的?




真相也許是:




因為歐美的階層固化,他在歐洲幾乎接觸不到會讓他感到挫敗的中上階層,而回國後接觸到的卻是正在上升的中產階級。



創業失敗的他抱怨水土不服挺正常,罵罵命運不給力也正常,但為了給自己創業的受挫找理由,就給歐洲和國內分別加那麼多戲,這有點像蹣跚學步的小孩絆倒了,需要媽媽一邊拍打地面,一邊哄:「壞地!把我們摔疼了!」




媽媽會用謊話安慰你。請問你現在幾歲?










一、自己實力不夠強,就別在職場演「宮斗戲」





剛工作不到一年的表弟跟我說想閃辭。




這份工作是他研究生畢業後拼了小命考上的,壟斷國企,技術崗位。可惜,他說沒法在這部擠破腦袋才參演的「職場劇」里活過前3集了。




「體制內的人際關係太難處理!」表弟吐槽說。




比如,同科室的大姐表面上是個熱心腸,相處起來愛答不理的。




比如,他滿腔熱血接了一項任務,直屬上司只知道給他潑冷水。




比如,他明明按照大領導交辦的事完成了工作,但最後結果不如人意,大領導竟然讓他頂鍋。




「國企里怎麼那麼多戲精?」表弟無語凝噎。







當問清楚了這些事的來龍去脈,我發現是表弟自己加了很多戲。事實的真相跟表弟的宮斗式假想差距很大。




同科室大姐工作量很多,孩子正在小升初,自己的事情已經自顧不暇。表弟每天十幾個問題,同一個問題問三遍。大姐能回答已經很善良了。




換做我,早打人了。




表弟卻覺得,這是老員工對新員工的忌憚和敵意。




頂頭上司也沒有潑冷水,但是他把普通的工作做出普通的樣子,實在是找不到誇點。上司的本意是讓他好好努力,而他卻把這種提醒看成了「潑冷水」。




大領導交辦他的工作,就是他親手搞砸的,他不負責誰負責?他甚至都沒意識到自己有啥問題,真的是情商低到塵埃里。




職場上,在實力不對等的情況下,學習是最好的選擇。請記住,職場不是宮斗戲,沒有「誰善良誰被迫害、誰弱誰有理」這一條。




但凡能用實力證明的事情,千萬別搞弱暴力綁架。




所以,正確的認知就顯得格外重要。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活在錯誤里而不自知,嚴重一點的,就很容易假想出瑪麗蘇大戰容嬤嬤的可笑場景。




二、你在周圍人眼裡是個「戲精」嗎?





每個人對自己的判斷都難免有失偏頗。




跟自己相處了幾十年,你有沒有想過你的自我認知和現實之間的誤差到底有多大?你在周圍人眼裡是不是一個自以為是的「戲精」?幾乎沒有人會直接告訴你。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塔莎·歐里希寫過一本書叫《最大的錯覺》,這本書會告訴你,怎樣能聽到別人對你真正的評價。




1、為什麼很多人沒法認清自己?




因為缺乏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不像我們之前以為的那樣,只是一種認知,它更是一種技能。這種技能讓我們了解自己,也了解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它分為內在自我意識,和外在自我意識。







內在自我意識,包括我們自認為自己重視什麼、喜歡什麼、對什麼事情有熱情、想做什麼事情、喜歡什麼樣的環境等等。




「有內在自我意識的人」能夠準確了解自己,會生活得更有激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也就是缺乏內在自我意識的人,往往會生活的更糾結、更痛苦。




外在自我意識,就是了解別人是怎麼看待自己。




擁有外在自我意識的人往往能夠準確地站在他人角度上看待自己,很清楚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而缺乏外在自我意識的人,往往表現的沒有自知之明,過於自戀,不怎麼招人喜歡。




諾貝爾獎獲得者、行為經濟學研究者丹妮·卡尼曼說過:





「人類擁有一種近乎無限的能力來忽略自己的無知。」




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更聰明、更幽默、更有趣、更優秀。科學家們將這種心理稱為「優於平均效應」,就是說大家都覺得自己高於平均水平。







其實,美國一些心理學家在最近做過一次調查,他們問了1000位工程師自己的業務水平如何。出人意料的是,超過33%的人都覺得自己的工作能力在業界可以排到前5%,更驚人的是,只有一位工程師表明,自己的業務水平可能低於平均水平。




心理學家表示,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不是基於事實,而是基於我們對自己潛能的自信。




事實上,能力越差的人,往往自我感覺越好。一個看起來超級自信的人,很可能遠遠高估了自己。


 


2、很多人在用錯誤的方法自省




《最大的錯覺》里還提出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說法,「經常自我反省,就能認清自己」這個觀點是騙你的!




經常自省,卻不能用恰當的方式反省,反而會更加困惑。




那麼該怎樣自省呢?




很多人在自我反省的時候,常會問自己「為什麼」,但是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因為找到一個自認為比較滿意的答案,然後停止繼續追問了。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找到的這個答案是不是最合理、最正確的呢?一旦這個答案是錯的,那後面你很可能會為這個錯誤答案埋單。




有幾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們請兩組人穿過兩座橋。實驗人員請來一位美女站在橋的盡頭,當被測試者穿過這兩座橋後,橋頭的美女會請他們填寫一張調查問卷,並假裝無意地詢問,他們是否願意留個聯繫方式進一步了解彼此。




兩組人經歷的一切過程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其中一座橋是公園裡普普通通的石頭橋,而另一座則是距離地面約80米的木頭弔橋。







結果,在跨越公園石橋的那些人中,只有12%的人留了電話,表示願意進一步了解彼此;而在跨越弔橋的人中,這個比例高達50%!當心理學家追問原因時,跨越弔橋的大多數人表示,那位女士很漂亮,他們見到那位女士的時候感到開心甚至興奮。




但其實,這種感覺只是他們成功跨越那座危險弔橋所帶來的。




相比於問自己「為什麼」,作者提出了一個更容易幫助我們找到內在自我意識的問題,就是問自己「是什麼」。比如剛才的實驗中,如果那些男士在反思的時候,問的不是「我為什麼會留下聯繫方式」,而是「我在整個過程中的感覺是什麼」,那他們就更容易得出真相。




3、教你幾招竅門,聽到別人的真心




別人的真實評價能幫我們更好地認清自己 。但是,別人很少會主動告訴你他對你的真實想法。所以,你需要一些主動出擊的技巧。






  • 挑選對合適的對象




當你選擇詢問的對象時,要排除這兩類人。第一類是那種經常吐槽別人、什麼都看不上的「毫無愛心的批判者」,第二類是那種說話總是小心翼翼、很少發表自己看法的「從不批判的愛護者」。




他們都不會說真話。




我們應該尋找的是那些「富有愛心的批判者」。他們應該和我們互相信任,並且他們願意且敢於幫助我們。









  • 選出恰當的問題




問題一定要具體,並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假設你問一個朝夕相處的同事,「你覺得我在工作上表現的怎麼樣」,他可能會一頭霧水,一時間不知道該從何說起。但如果你問的是「你覺得我在工作上足夠細心嗎」,他可能會回憶出一些具體的事例來告訴你答案。






  • 每次談話只專註於一兩個有效的問題




一次性聽到太多的負面評價會讓你感到不太舒服,日後改起來也沒那麼容易,很容易半途而廢。






  • 恰當的時機




當對象和問題都準備好了以後,就差選一個正確的時機了。你可以選擇一個悠閑的晚上,約你的提問對象一起吃個晚餐。




在大家都比較輕鬆的時候,告訴他,你想要了解自己,需要他的幫助,然後拋出你的問題。因為共進晚餐是一項親密的行為,在這種輕鬆的環境中氛圍不至於變得太尷尬,而你也更容易接受對方對你的批評。







點擊上方音頻免費試聽,15分鐘為你講完《最大的錯覺》整本書的乾貨

 「閱讀時差」

欄目,帶你快人一步了解全球前沿新知。







中信書院全力打造的「閱讀時差」,希望用中信出版持續30年專註全球知識與思想市場的經驗,為你「海淘」到這個地球上最新最優質的知識。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中信書院。廣告發布。


本文封面圖片、文章圖片來自原作者、影視界圖和yestone.com,為非商業用途使用,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8領英保留所有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nkedIn 的精彩文章:

20年前沒買房、沒下海,20年後怎樣才能不後悔?
能談戀愛能工作,AI為什麼不能愛?

TAG: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