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為什麼你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為什麼你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小編最近比較忙。每天忙著上班之餘還要忍受著來自內心的煎熬——無數的同齡人正在拋棄我!




而我,享受著「在北上廣的寫字樓里,剛剛成為一個XX,小腹上長出贅肉,每月因為房貸不敢辭職……不管你願不願意,中年都如約而至」的人生。


 


當然,失敗我是不怕的。我害怕的是由挫折、失敗帶來的「自卑情緒」。




今天就請我們的老朋友肖璟,來跟大家聊一聊如何正確的自我估值,克服「自卑情緒」。




本文作者肖璟,一個很帥的投資客,連續創業狗,前麥肯錫分析師。轉載自公眾號解題者(id: imjietizhe)。











為什麼我會感到自卑?





「自卑」的本質其實是自我估值出現了偏差,遠低於我們的實際價值。






我們給自己定價,一般有下面兩種方式——






  • 一是他人評價,比如爸媽有多疼我們,伴侶有多需要我們,同事覺得我們的優缺點是什麼,老闆願意給我付多少工資等等;






  • 二是分數成果,比如考試成績多少,工作 KPI 是否達標,考證是否能通過等等。



而自卑的產生,往往來自他人對我們的負面評價,或是沒有達到我們期望的分數成果。







那時的我之所以自卑,就是因為創業項目失敗給我傳遞了一個信息:「你高估自己了,你不值這個價。」所以在那之後,我傾向於降低對自己的估值。




不過,自卑情緒也不見得全是壞事。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卑只是讓你趨利避害的一種機制,它可以幫你——






  • 規避致命的風險(避害):比如在原始社會,當你遇到比你強壯的野獸或部落時,自卑可以制止你的衝動魯莽,可以幫你保命;






  • 追求更好的自己(趨利):自卑讓我們對現狀不滿,進而推動我們去追求優秀,所以我們也看到不少超越自身缺陷的成功例子,比如身材矮小的拿破崙、身短耳聾的貝多芬、剛剛離我們而去的霍金等等。




個體心理學之父 Alfred Adler 甚至寫道:





我們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




自卑情緒產生了哪些問題





雖可以幫我們趨利避害,但過度自卑也會讓我們產生兩個問題——



要麼是避害過了度,我們不願意給自己估值了;要麼是趨利過了度,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追求高估值。







反應1:迴避自我估值





如果陷入「過度避害」情緒,我們會開始拒絕跟社會接觸,變得孤僻,因為我們想避免他人對我們有評價;我們也會開始拒絕嘗試新事物,甚至陷入怠工情緒,因為我們想避免所有產生分數成果的事情。




過往自卑情緒作為避害機制可以保命,但隨著時代發展,現代社會的冒險雖然也有成本,但並不致命,因而我們原先幫我們保命的風險偏好已不大適用於現代社會了。




這種避害過度的心理會讓我們高估了風險、低估了自己能力,讓我們喪失機會。




一件事情成功率只有 10%,但你沒試過就say no,你的成功率就是 0% 啊。







反應2:追求更高估值




「過度趨利」的情緒可以讓我們知不足而奮進,這似乎沒有什麼壞處。然而實際情況卻是——






  • 有的人會強求他人肯定,比如《前任3》里沒有安全感的林佳,會希望孟雲放下工作多陪著她。






  • 有的人會變成爛好人,比如《芳華》里的劉峰,被過剩的善良拖累。






  • 有的人會變成工作狂,比如《歡樂頌》里的安迪,會希望通過工作成果來證明自身價值。




當時陷入「過度趨利」情緒的我,想的不是如何提高自我價值,而是如何提高彼時的伴侶對我的估值。我會希望對方勻多點時間陪我,用她對我的需求來證明我的價值。




然而這種強買強賣的做法,能抬高的只是「價格」,而不是「價值」。







有人會覺得「工作狂」並沒有什麼不好——至少名利雙收啊。




然而,「工作狂」的本質其實是你單一化了自身價值。




你覺得你的所有價值都在工作上,離開了工作你就無法證明自己(當然也有人會把價值寄托在其他方面,比如照顧小孩、比如戀愛結婚)。




這種自我價值單一化讓你的估值體系變得脆弱,只要工作上有少許不如意,你便會陷入抑鬱,你也很難從生活的其他方面獲得快樂。









如何擺脫自卑情緒?





那麼,我們如何擺脫這種自卑情緒呢?




你可以從下面 4 種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對症下藥。




方法1:調高風險偏好




把控自卑情緒的風險偏好已經不適應現在社會的發展,我們需要把這個偏好稍微調高一些。




我的做法是,每當遇到一件有風險的挑戰時,先不急於say no,而是先問自己:「在最最最壞的情況下,這件事情的結果會是怎樣的?」




傾家蕩產?眾叛親離?一般的有風險的挑戰也不至於會有這樣的結果,可能是失敗了有點小丟臉,可能是損失了一點投資本金。




想清楚結果後,緊接著問自己一個終極問題:「So what?」







然後你就會發現其實這個挑戰並沒有那麼可怕。




蔡崇信在加入剛創立的阿里巴巴前年薪 70 萬美元,很多人都很好奇,是什麼讓他願意放棄原來的工作加入阿里巴巴呢?




他在一次跟耶魯法學院學生的對話中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也是耶魯法學院畢業的,這個學位是這世上少見的珍寶,在政府和商業世界裡都很稀缺。換句話說,我們去冒險,風險收益是不對稱的,下行風險很小,上行收益可能很大。說到底,如果我去阿里巴巴干半年,公司不行了,我還是可以再回頭去干稅務律師或者做投資。




對於蔡崇信而言,最最最壞的情況就是損失半年工資和時間,但是潛在收益卻是巨大的,那為何不去做呢?




當然我也不是勸說你凡是風險都要去冒(畢竟要考慮到性價比),而是每次決策時,你都可以把自己的底線稍微下拉一點點,踏出舒適圈去承受風險。




方法2:肯定自身能力




前段時間跟老友簡七聊到恐怖片話題,簡七提到了她的一個朋友 G,面對恐怖片時特別淡定,每當恐怖畫面出現時甚至會整個人湊到屏幕跟前。




有次簡七問 G 為什麼膽子可以那麼大。




G 說:「我會在一邊看片時一邊想像自己是主角,想像自己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如何逃出升天,你不覺得這樣很好玩嗎?」







不少女生(當然也有男生)看恐怖片都會用雙手半捂著臉,每當有恐怖鏡頭出現時就會馬上捂住眼睛。這是因為在他們潛意識裡,都會覺得壞蛋或鬼怪是不可戰勝的。




而 G 的心態則很好地詮釋了什麼是「Can-do attitude」(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





當時聽完這個故事後我馬上想到的是某金融集團的創始人 M 先生。M 先生 60 多歲了,卻擁有極其開放的頭腦。因為以前做諮詢工作的緣故,有幸跟 M 先生開過幾次會。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在討論金融創新方案時,M 先生說:「你們在想 ideas 時,盡量發揮想像力,不用顧慮現有技術條件和監管條件,這些是我該去解決的問題。」




我由此也明白了為什麼 M 先生的公司在金融科技領域,可以說是所有傳統金融機構裡頭最最領先的。




要鍛煉「Can-do attitude」、肯定自身能力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我是從很喜歡的一本理財教育書籍《小狗錢錢》裡頭學到的:





準備一個本子,給它取名「成功日記」,把你做過的所有成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記錄進去。你最好每天都做這件事,每次至少寫 5 條你的個人成果,大小事都可以。






來自pixabay.com




我曾堅持過一段時間,特別受用。




方法3:提高自身價值




前面說了,通過討好、強迫他人來獲得正面評價,其實你抬高的只是「價格」,而不是「價值」。




而如果你專註努力學習、提高自身價值,他人評價或分數成果等外部反饋都會變好,你自然就會越來越自信。




就像賣東西,當你的產品服務還不夠好時,你要做的並不是強買強賣,而是專心打磨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讓它值那個價。








方法4:豐富估值方式




你可以豐富估值維度。除了外貌,我的工作能力是不是也值得被肯定?




你也可以豐富估值人群。除了爸媽的認可,朋友的認可是不是也可以反應我的自我價值?




但我最最推薦給你的,是探索除了「他人評價」和「分數成果」外的第三種估值方法——自我認知。




之所以通過「他人評價」或「分數成果」來作為自我估值的主要手段,通常是因為你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所以才會用世俗的標準化路徑來要求自己。




最後就算你通過努力拚搏名利雙收,你也只是淪為「優秀的平庸」,並沒有真的感到快樂。




以前還在做諮詢時,有一次領導請項目組和倆客戶去一個很高大上的義大利餐廳吃飯。客戶是有點 geek 的工程師,為人特別實誠。




他們在點餐時展示了他們最最純粹的好奇心:什麼是 sparkling water(氣泡水)?義大利的麵包要沾著醋吃?







然後我就在想:如果是我遇到這種情況我會怎麼做——我肯定是裝得我不是第一次到義大利餐廳的啊!少問顯得我很蠢的問題,然後應該會默默地觀察其他同事都點了什麼餐桌禮儀是什麼。




那兩個客戶之所以會不介意別人的眼光(這種眼光當然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臆想出來的),是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價值所在——技術。




通過對人生目標的挖掘,你可以更深層次地認知自身價值,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更重要,知道自己希望在哪些方面創造價值。




最後照舊來個圖表總結一下好了:







延伸閱讀:


Adler, Alfred. (2009). 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Oneworld Publications.











本文作者肖璟,一個很帥的投資客,連續創業狗,前麥肯錫分析師。轉載自公眾號解題者(id: imjietizhe)。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原作者、影視截圖和yestone.com及視覺中國。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8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nkedIn 的精彩文章:

我喜歡三月的風,四月的雨,和會用excel的你
離職>被炒>...?跳槽鄙視鏈了解一下

TAG: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