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後常規靜脈輸液真的有必要嗎?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後常規靜脈輸液真的有必要嗎?

腹腔鏡膽囊切除(LC)術後常規靜脈輸液真的有必要嗎?看到這個標題,很多醫生會發出一系列立刻質疑:

哪個住院手術患者術後不輸液?

術後輸幾瓶液體對患者健康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為何不輸?

一個研究而已,設計合理嗎?結果可信嗎?

有些還是必須得輸液的,這結果應該只適合少部分 LC 患者吧?

……

然而,Henriques 等在 Surgery 上最新發表的一篇文章稱,LC 術後常規靜脈輸液是沒有必要的,只會徒增護理時間和花費……

下面筆者將在解讀這一研究的同時,逐一回答上述質疑,在這一過程中你一定能體會到上述有的質疑是醫生科學思維素養的體現,而另外一些質疑卻是毫無道理的。

研究背景

圍手術期靜脈輸液是近 2 個世紀以來的常規做法,目的是糾正術前禁食水、術中水分/血液丟失導致的液體不足,從而維持正常動脈血壓和腎臟灌注。教科書在術後處理章節中也說:攝食量不足期間,需經靜脈輸液補充水、電解質。

圖 1 截圖自《外科學》教材,陳孝平主編,人衛出版社出版

每個擇期手術的患者都要禁飲食,都有攝食量不足的或長或短的時期,所以,靜脈輸液便成了每個醫院手術患者術後必需的了。

然而問題來了,術前數個小時的禁飲食+如今失血量極少、手術時間也短的 LC 術,真的能導致患者術後體液不足嗎?事實上,目前並沒有任何研究指出,LC 術後應常規補充至少多少量的液體合適。

如果液體量並無不足,但依然給予靜脈輸液,對患者有危害嗎?答案是肯定的。除了輸液都可能會發生的輸液反應、過敏反應,過量輸液還可能影響傷口癒合、導致腸通透性增加進而促進細菌轉運、降低皮質腎灌注,還會導致心臟負荷增加、肺功能減退、全身水腫等。

因而,該研究者指出,為了獲得最佳術後靜脈輸液的真正效果,並避免與過量液體容量有關的不良事件,靜脈輸液應根據每個患者的體重、疾病和共患疾病等進行個體化評估後實施。

研究設計

首先,這是一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研究篩選自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6 月在巴西一個醫院擇期行 LC 術的患者,納入條件為:年齡>18 歲,且對該研究完全知情同意。排除條件主要有:年齡<18 歲,術中出現任何併發症,住院期間曾進入 ICU 特護病房。

最終納入研究的患者有 100 例,按 1:1 隨機分入術後輸液組(對照組)、術後不輸液組(研究組/干預組)。這裡需注意,由於在手術麻醉期間,麻醉醫師會予依不同情況輸不等量的液體以確保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故為排除這一干擾,該研究隨機分組是在麻醉結束後進行的。

此外,對各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綜合特徵評估顯示,術後輸液組、術後不輸液組患者的基線特徵無明顯區別。

圖 2 兩組患者基線特徵對比,可見兩組間各項患者特徵都無明顯區別

研究分三個時期(M1,麻醉開始前、M2,術後開始進食前、M3,出院時)來記錄所觀察的指標,主要包括:體重、靜脈輸液量、排尿量、尿肌酐值、口渴及飢餓的程度等,並採用生物電阻抗法(BIA)來測定人體的水分。

主要結果

術後輸液組、術後不輸液組總的輸液量分別為 3000 mL、1600 mL,兩者具有顯著差異,具體數據見下圖。

圖 3 兩組患者術中、術後及總靜脈輸液量對比,可見對照組比研究組多輸入的液體量源於術後輸液

與術後不輸液組相比,術後輸液組患者的體重、細胞外水分、排尿量(888 mL:1257 mL)等均明顯增加。

圖 4 兩組患者不同觀察時期測得的細胞外水分佔比,該指標可反應機體水腫情況

在口渴及飢餓程度、自我感覺狀態方面,兩者無明顯差異。儘管在第三個時期觀察到術後不輸液組血肌酐水平顯著低於術後輸液組,但兩組患者腎功能無顯著差異。

圖 5 兩組患者術前、術後測得的血肌酐值對比

術後輸液組平均佔用了 10.7 分鐘的護理時間,同時相比於術後不輸液組,也明顯增加了輸液及護理相關費用。

綜上可知,該研究結果相對可靠,廣泛地說其適用人群是年齡>18 歲,LC 術後無任何併發症的人群,但臨床上具體實施起來還要結合患者實際狀況(患者有無輸液風險高的相關疾病等本研究未考慮進的因素)來評估。

結語

重新來看標題:LC 術後常規靜脈輸液真的有必要嗎?對這個研究給出的答案,相信大家都能準確理解了。但是……

其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的無奈依然存在,社會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影響干預著醫生的決策。

其二,雖然該研究給出了具有一定可信度的答案,但與其他醫學問題的答案一樣,都非固定不變的真理,依然需要質疑,而相比於質疑更重要的是:

需要更嚴格設計、可信度更高的研究,用科學的行動來驗證我們的質疑。

編輯:程培訓

責任編輯:周萌萌

封面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參考文獻

1.Henriques JR, Correia MITD. Are postoperative intravenous fluid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 a necessit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urgery. 2018 Apr;163(4):721-725.

2. Cosnett JE. The origins of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Lancet 1989;1:768-71.

3. Lobo DN. Fluid and electrolytes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Nestle Nutr Workshop Ser Clin Perform Programme 2004;9:187-98, discussion 198-203.

4. Powell-Tuck J, Gosling P, Lobo DN, et al. British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for Adult Surgical Patients [Internet]. GIFTASUP London; 2011. http://www.bapen.org.uk/pdfs/bapen_pubs/giftasup.pdf. Accessed November 27, 2017.

5. Glassford NJ, Myles P, Bellomo R. The Australian approach to peri-operative fluid balance. Curr Opin Anaesthesiol 2012;25:102-10.

6. Bradley MJ, Dubose JJ, Scalea TM, et al.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enteric fistula and abdominal sepsis after damage control laparotomy: results from the prospective AAST Open Abdomen registry. JAMA Surg 2013;148:947-54.

7. Lobo DN. Fluid overload and surgical outcome: another piece in the jigsaw. Ann Surg 2009;249:186-8.

8. Chowdhury AH, Lobo DN. Fluids and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 2011;14:469-76.

9. M?rtensson J, Bellomo R. Are all fluids bad for the kidney? Curr Opin Crit Care 2015;21:292-30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普外時間 的精彩文章:

又一例「症征不符」的病例,原來是這一種罕見疾病
醫生被開除,患者死亡,只因少做了關鍵一步!

TAG:普外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