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代宗師吳昌碩,他的外號卻令人費解!

一代宗師吳昌碩,他的外號卻令人費解!

近代的吳昌碩老爺子號稱詩畫書篆四絕,名震海內外,被日本人尊稱為「印聖」,與王羲之齊名。就這樣一位大人物,卻有著一個奇怪的稱號「大聾」。

那麼這個稱號怎麼來的那,先要回顧一下老爺子傳奇的一生。

吳昌碩是晚清文化界的一個大名人,精通詩書,書畫,在繪畫、書法、篆刻,金石上都是當時響噹噹的一號人物,其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吳昌碩老先生一生貢獻都在詩畫和篆刻上,為文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其篆刻從「浙派」入手,後專攻漢印,善於留白,或對角欹斜,氣象崢嶸,構圖塊面體積感極強。刀融於筆,篆刻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變而正。上取鼎彝,下挹秦漢,以「出鋒鈍角」的刻刀,將錢松、吳攘之切、沖兩種刀法相結合治印,是當時炙手可熱的大篆刻家,可謂千金難求一印。

其繪畫的題材以花卉為主,亦偶作山水,博採徐渭、八大、石濤和揚州八怪諸家之長,兼用篆、隸、狂草筆意入畫,色酣墨飽,雄健古拙,亦創新貌。其作品重整體,尚氣勢,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照顧氣魄」,富有金石氣。講求用筆、施墨、敷彩、題款、鈐印等的疏密輕重,配合得宜,狀物不求寫實,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筆墨形式。其畫作在當時稱為千金一印,萬金難得其畫。

其書法以篆書、行草為主,晚年所書隸書,結體變長,取縱勢,用筆雄渾、飽滿,具有篆書痕迹,將篆、隸溶為一體,形成獨特風格。著有《漢祀三公山碑》《張遷碑》《嵩山石刻》《石門頌》等漢碑。

其詩詞奇崛古樸,用典較多,不甚通俗。但有些絕句純用白描手法,活潑自然,接近口語,具有明麗俊逸的特點,風格上與民歌很相近。有些絕句則活潑自然,接近口語,時含有諷刺意味,抒發生活實感。所作題畫詩寄託深遠,頗有浪漫主義氣息;評論前人書畫,尤多獨到見地。

詩畫書篆這四絕可謂老爺子的拿手好戲,是海派後期的大師級人物,堪稱一代宗師的稱號。其培養的弟子如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雲壑、王個簃、沙孟海等都成為了文化界名流。

那麼就是這麼一位全才在當時卻不受重用,鬱郁不得志,無緣官宦浮沉。

但是老爺子愛國之心卻絲毫不減,多次組織義賣贖回被日本人買走的中國石刻。

然而動亂奮起,當時正值全國大亂,各路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先生無意事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便自號「大聾」,將自己比作聾子,瞎子來暗諷當時的社會黑暗。

然而歷史上對吳昌碩「大聾」這個稱號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甲午海戰中耳朵被震聾,吳昌碩的號「大聾」

清光緒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李鴻章的淮軍在戰場上節節失利,潰不成軍,朝野上下輿論嘩然。於是朝廷上就出現了讓英勇的湘軍代替無能的淮軍接著打仗的聲音。

在這個特殊時期內,時任湖南巡撫,也是大書法家的吳大澂主動請纓,上書朝廷要求帶領自己的湘軍將士北上抗日。同時,吳大澂推薦吳昌碩「贊畫軍事」,就是軍事級別人物,一同參與甲午戰爭抗日殺賊。

吳昌碩還給吳大澂刻了一枚印章——「渡遼將軍印」,這一枚印章吳大澂特別喜歡。「遼」就是甲午戰爭的主戰場遼東半島。

這一年的吳昌碩已經51歲,在戰爭中並沒有親自上場殺敵,而是以一個作戰參謀的角色,發揮自己的書法特長,寫一點戰報文書、對日軍的勸降書之類。然而畢竟是戰爭前線,硝煙炮火是常有的事兒,吳昌碩再一次近距離爆炸的炮彈轟鳴聲之後,他的耳朵被震聾。

戰爭的結果,清朝戰敗了。

吳昌碩給吳大澂刻的那枚「渡遼將軍印」也因此成了一個笑柄,清朝詩人黃遵憲寫了一首《度遼將軍歌》,描寫吳大澂開赴戰場時候是「將軍慷慨來度遼,揮鞭躍馬夸人豪」,結果卻是「棄冠脫劍無人惜,只幸腰間印未失。」

吳大澂被革職永不敘用,吳昌碩因為官不大,並沒有受到牽連。但是這次戰爭的慘敗對自己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文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世濟民理想被摧殘殆盡,戰後雖然也做過知縣,但是很快就辭職了,從此之後潛心於書法、篆刻、畫畫之中,世間少了一個庸碌的官員,卻多了一個藝術界的一代宗師。

甲午海戰給吳昌碩留下的除了心靈的創傷,還有肉體上的傷害——耳朵聾了。於是他給自己去了一個雅號,大聾。大概意思是耳朵確實聾了,另一層意思是不聞世事,潛心讀書寫字、刻印畫畫。

不管這兩種說法那個真,哪個假,我們只要知道晚清時期有過這麼一位功震寰宇的文化界大名人就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為何有詩仙詩聖詩佛而沒有詩神?毛石三:因為我還沒出生

TAG:中國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