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佛隨談:「如法修學」

學佛隨談:「如法修學」

說到如法修學,這一點確實不容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部經是學佛入門的一部教科書,裡面提出四個問題,這都是我們學佛頂重要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講師承,我們學佛能不能有成就?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得了去不了?你要跟到一個好老師,那個老師本身確實能去得了的,你跟他可靠;那個老師說「我自己沒有把握」,那你跟那個老師希望就很渺小。老師是過來人,那帶路沒有問題,決定可靠;老師自己還在那裡摸索,還不曉得正確的方向、目標,我們跟著他後面,那有苦吃,要走許多冤枉路,這一點關係非常大。初學的老師,《大智度論》里有說,歐陽大師《內學院訓釋》裡頭有說,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頭也有說,《印光大師文鈔》裡頭也有說,要跟一個什麼樣的老師?正知正見,有教學的善巧,要跟這種老師。而不是以有修有證為標準,他有修行,他證阿羅漢果,但是怎麼樣?他不會說。好,他自己是成功了,你跟了他,他不會教你,你跟他也是枉然。另外一個,老師沒有證果,但是他知見正,他能說,初學跟他就有利益。初學,我是要你指路,你到過那是你的事情,你有能力指我的道路這叫善知識。不是以修行證果的人為善知識,這是要注意到的。他不能講解,沒有辯才,解決不了我們疑問,指不明我們的方向,他就是成了佛也枉然。他成佛了,對我一點幫助沒有。所以初學人選擇老師,這是第一個要義,要懂這個道理。《佛本行經》裡面說,半偈捨身,羅剎可師。羅剎是惡鬼,但是他懂得幾句佛法,那幾句佛法確實是正知正見,他自己還是無惡不作的羅剎鬼,知見正。羅剎要吃人,「好,我這個身讓你吃,你那個佛法教給我」,這是佛示現教給我們怎樣去選擇善知識。一個有修有證、禪定功深的人,他見人不想講話,你問他,他也不理你,你跟他一輩子沒用處,還不如跟那個羅剎,跟那個羅剎鬼你還有受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第一個問題就是講老師。學佛能得到事事如意,第一個因素就是他有好老師;學佛失敗,結果沒有成就,第一個因素也是他遇不到好老師。當然有修有證、能說善道這是一等的好老師,這一等遇不到,那他就要選一個能說善道、正知正見,選這種老師,這是成功、失敗第一關鍵所在。

可是要知道,能說善道的老師在現在很多,《楞嚴經》「四種清凈明誨」裡面,佛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裡面能說善道的有哪些人?有魔、有鬼,那個鬼不是餓鬼道的鬼,就是我們一樣的人,我們說鬼頭鬼腦,他也是人跟我們在一起,他心是鬼心,他不是人心。魔也是人形,也長得很好,他心是魔心,不是佛心,他是魔。有魔、有鬼、有妖、有邪,有這四大類,末法時期都在僧團裡面,在家、出家有這四眾,能說善道,都披上袈娑,法座上講經說法,這個麻煩大了。我們要有慧眼能認識,我們要認識,行,沒有問題,他雖然是魔鬼妖邪,我們能得到正法,剛才講羅剎可師。你所講的這些法,邪正我能夠辨別,正法,我取法、我效法;邪法,我聽了之後我不照做就是,這就得利益。如果你不能辨別,這個老師怎麼講百分之百服從、百分之百認同,那問題大了,那就上當。他可能說一百句法裡頭九十九句是正法,有一句是邪法,你就上大當,甜言蜜語很容易煽動人。《楞嚴經》這是照妖鏡,能夠熟讀《楞嚴》,你就能夠辨別真妄、邪正、是非,有這種能力,我們就自在,我們就能有成就。末法時期,在今天法弱魔強,魔的力量就強大。末法時期我們自己能遇到正法,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絕不是偶然。善根福德薄弱的人,都跟著妖魔鬼怪走,都變成那些人的信徒,表面上學佛,實際上學的是妖魔鬼怪之法,自己還不曉得,要是自己曉得他就回頭了。

這一點要特別注意,說得淺顯一點,就是講三皈,多少同修都在皈依,究竟三皈是什麼不知道。皈依了,什麼叫皈、什麼叫依?從哪個地方皈?又依靠什麼?真正皈依的時候心裡有主宰、有依靠。試問問,我們皈依,我心裡有依靠嗎?真正皈依了,心是定的,不會散亂,為什麼?他有依靠。不要說這一生,六道輪迴生死茫茫,你已經有了依靠,你有了方向、有了目標,當然你已經有了主宰。正是佛在經上說的,末法眾生有些是有名無實。我們讀《六祖壇經》,六祖大師給我們講得太明白了。皈依佛,他不叫皈依佛,叫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六祖大師完全從義理上講,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清凈。皈依三寶就是心裡常常要依靠覺不迷、正不邪、清凈不染,這叫三皈,確實有了依靠。我們要依靠覺、要依靠正、要依靠凈,見到佛法僧就想到覺正凈,這是真正皈依處。不要見個佛菩薩像,跪在那裡去禱告,「佛菩薩你保佑保佑我吧!」這不靈。見到他禮拜是對的,佛菩薩是覺,我要覺,要不迷,這就是保佑,不迷就不做糊塗事,就不造罪業,不受惡報。佛沒有騙人,我們自己迷惑顛倒自己騙自己,那有什麼法子?所以一定要聞正法。

附註:

依據文獻資料——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智度論》

《印光大師文鈔》

《佛本行經》

《六祖壇經》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

《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座

《六祖壇經》講座

《楞嚴經-清凈明誨章》講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楞嚴經》參習(131)
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楞嚴經》參習(121)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