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敦煌用自然色彩塑造萬物

敦煌用自然色彩塑造萬物

更多歷史文章,關注微信號「易派思書托邦」

敦煌圖案中西交匯

敦煌圖案色彩繽紛

唐代圖案繁華富貴

世界上有一個地方,來自印度、波斯、希臘、中國的幾大文明在此相遇交匯;世界上有一個地方,佛光不經意的一抹投影,居然成就了一段地老天荒的藝術傳奇,甚至可以說,中國的半部藝術史就在這裡寫就。這個地方叫敦煌,在中國甘肅、青海、新疆的交界處,曾經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敦煌石室的結構,隨著時代有所改變:魏窟的一般形式是前面一段人字披的殿堂,後面是中心龕柱,窟頂畫平棊圖案;隋窟與魏窟帶相同,間或有一部分方形或長方形倒斗式的窟頂。唐代窟型極大部分作正方形。

自晉、魏到隋唐的過程中,敦煌圖案的紋樣,早期是以幾何形 及動物形象為主,漸漸演變到唐代而以植物的形象為主;因而豐富了主題內容,艷麗了色彩的烘染,從而演變生長以達成中國圖案發展的一個高潮。

唐代是以旋轉自如的藤蔓、卷草、花葉的結構來代替早期龍、虎等動物圖案的主題內容。

在這些邊飾的圖案中,我們可以看到初生的枝芽,含苞的蓓蕾與盛開的花朵,還可以看到像蓮蓬、葡萄與石榴等累累的果實,它們充分反映了唐代社會欣欣向榮隆盛興旺的景象。

藻井的邊飾承襲著漢代建築物上垂幔與華蓋的形式,從北魏嚴整的山紋、垂角變為珠環鈴鐺,瓔珞流蘇,使唐代藻井圖案增加了生動富麗的氣氛。配合這樣的外圍,在藻井的內部以一格、一段,數以一二十計算的由忍冬、卷葉、卷草、蔓藤、雲紋、華紋各式散點紋樣構成的邊飾逐層推進,一直到主宰藻井中心的團花或蓮花為止。一個桁條邊飾與第二第三條邊飾的配置,從寬狹的內部結構一直到色彩的組織,無不合乎變化與調和的原則。

為了進一步達到光輝燦爛的目的,在魏、隋時代一般使用的平塗色彩方法上,唐代圖案又採用了疊暈的手法。在花葉上運用各種顏色的色階的變化,由深而淺逐層退縮下去,使紋樣不但具有更加豐富的色相,而且還有立體感。

敦煌壁畫到了隋唐時期開始大放光彩,顏色以黑、白、紅、綠、青為主,風格開始變得亮麗、華美。唐初期的壁畫開創了敦煌石窟壁畫色彩最富麗、絢爛時期的開端,當時使用的顏料主要有石青、石綠、硃砂、銀硃朱磦、赭石、墨等,常用疊暈和渲染兩種賦彩方法。敦煌壁畫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五色之變」配色規律。從莫高窟最有代表性的唐代洞窟中,我們可見到這種配色傳統。其色彩有主客之分,敷彩樸實無華,彩色相和,以形寫神,隨類賦彩,用自然色彩塑造萬物,以達到氣韻生動的最高境界。

喜歡敦煌這些圖案的朋友,可以點擊「原文」購買敦煌彩畫水晶冰箱貼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韻苑 的精彩文章:

人心翱翔,總要著落

TAG:文韻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