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塔寺,幽靜的所在

五塔寺,幽靜的所在

關注「築心社」,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首都體育館的東面,動物園的後身,有一處安靜所在。這裡有一座金剛寶座塔。現在是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又稱「五塔寺」。

五塔寺原名「真覺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長河北岸,創建於明代永樂年(1403-1424年),寺內高石台上有五座小型石塔,五塔寺金剛寶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釋迦牟尼得道處迦耶山寺所建的紀念塔)形式的佛塔。在我國同類的十餘座塔中五塔寺金剛寶座塔的年代較早,樣式最秀美,堪稱為明代建築和石雕藝術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外文化結合的典範。

約建成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名為「真覺寺金剛寶座塔」。據史書記載,明永樂初年,印度僧人班迪達自西域來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獻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剛寶座的規式。明成祖與他談經論法十分投機,封他為大國師,授予金印,並賜地於西關(今西直門)外長河(今高梁河)北岸,為之建寺,寺名「真覺」。後又根據這位高僧提供的規式建成了金剛寶座塔,並重修了寺院。建成後的五塔寺前臨長河背倚西山,成為當時京城士人重陽登高、清明踏青的去處。

清王朝建立後,乾隆為給其母做壽曾兩次重修五塔寺。乾隆十六年第一次重修後為避雍正皇帝「胤禛」名諱,改名為「大正覺寺」。乾隆二十六年是當朝皇太后七十大壽,五塔寺作為祝壽的主要場所之一又進行了全面修葺,並請來一千名喇嘛念經,各國使臣都進貢了壽禮,頭戴紅頂花翎的大臣們奔波於殿前塔後……當時熱鬧繁華的情景被繪製在一幅彩圖中。圖畫再現了五塔寺當年的全貌:南臨長河,南北向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牌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金剛寶座、毗盧殿、後大殿,東西分別列鍾豉褸、廊廡配殿等大小二百餘間旁屋。寺內主要建築屋頂全部換上黃色琉璃瓦,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金碧輝煌,顯示出皇家寺院的威嚴氣勢。

自清朝後期開始,五塔寺逐漸衰落,到民國初年僅剩一塔兀立於一片瓦礫中。由於無人看管,寶塔的銅質鎏金塔剎多次被盔。迫於無奈北平市政府於1937年至1938年對五塔寺進行了一些簡單的修繕,增添了院牆、門樓及門樓兩側六間南房。院內圈地30畝。所慶幸的是兩棵與塔同齡的白果樹竟幸兔於難,至今鬱鬱蔥蔥、果實緊累。

五塔寺金剛寶座塔使用的建築材料是磚和青石,內部磚砌,外表甃石。其建築外形可分為下層寶座和上層五塔兩部分。寶座高7.70米,建於高約50厘米的台基之上。寶座最下層是高1.78米的須彌座,由下而上分為圭腳、下枋、束腰、仰蓮、上枋等幾個部分,外表周匝刻有梵文、佛像、法器等花紋,梵文內容除佛經外,還記述有關建塔事迹。須彌座至寶座頂分作五層,每層挑出石刻短檐,檐頭刻成椽子、滿頭和滴水,每層四周刻佛龕,龕內各刻有坐佛一尊。龕與龕之間及轉角處刻有花瓶式柱子,柱頭刻有一斗三升斗拱,用以承托枋、檁、短檐。寶座外形的裝飾材料均為青白石。寶座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18.60米,東西寬15.73米,南北立面各有一方形塔柱,塔柱東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小佛龕,龕內原有佛像早已遺失。寶座南門內兩側各有一四十四級盤梯可通寶座頂的罩亭內。寶座的建築外形頂部比基礎收進約半米,寶座比台基高約15倍,給人以穩固、高大、莊重的感覺。

1987年10月,以巨大精美的古塔為中心建立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按內容及功用分8個陳列區,展出歷代石刻文物500餘種,加上庫藏曆代石刻,共計千餘種。

這裡有珍貴的北朝造像、藝術水平極高的金元石雕及唐以後歷代墓誌,如北京現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漢故幽州書佐秦君之神道》柱及石闕構件,雕鏤精湛的清代石享堂、造型獨特的納蘭性德夫人盧氏的墓誌及《治晉齋》、《敬得堂》等名家書法石刻……這裡薈萃了北京石刻藝術,堪稱北京碑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築心社 的精彩文章:

璀璨奪目的琉璃瓦

TAG:築心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