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問題解決大師也無法拯救明朝的衰落

問題解決大師也無法拯救明朝的衰落

明朝衰落已經是四百年前的事兒,原本我對它一無所知,聽了明朝那些事兒,聽了張居正,看了萬曆十五年,感覺到對明朝歷史有那麼一點點的了解。當那些研究歷史的人在分析明朝滅亡原因時,總覺的欠缺一點說服力。

比如說,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說明朝滅亡是因為其強大的文官系統,制約了皇權以及武官的力量。還講到明朝滅亡是因為經濟危機,政府赤字而破產,打仗拿不出錢;更有甚者,萬曆十五年的作者,從大歷史觀角度解釋明朝滅亡,認為這是一種規律,無人可以拯救,因為作者研究明朝晚期得出的結論是,有名臣,有高超的武將,威武的雄兵,有尋找出路的哲學家,有勵精圖治的帝王,最後仍然無法挽回敗局,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

《萬曆十五年》作者通過大歷史觀來解讀明朝滅亡的必然性,但始終也沒給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如果非要說一種的話,那就是他已經該滅亡了,用一個優雅的詞,應該說:氣數已盡。

不管他優秀與否

不管他強大與否

不管他用心與否。

作為一個問題分析與解決的堅守著,有一種習慣,一定要找到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一定要嘗試給出一種解釋,另外再附加一付藥方。自己絕無這份自信,絕對不會相信自己能解決無數牛逼前輩都無法解決的問題,雖然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腦海里,但從未嘗試去打破,揉碎去思考它,並且找到答案。

直到某一天,打開《第五項修鍊》,系統思考這一章深深的打動了我。

「當置身於同一個系統中時,人們無論有多大差別,都傾向於產生相似的結果」

多麼牛逼的一句話,如果我們深處那個時代,不管是民,是匪,是官,是皇帝,都會有基本一致的行為模式,因為你處在這個系統里,很難做出超越系統賦予你的圈圈。

「畫個圈圈,詛咒你」

然後就是托爾斯泰關於歷史的一段思考,此書第48頁。拿破崙征戰歐洲真的是因為拿破崙么?如果去研究一個偉人的生命,很難能找到準確的答案,歷史的事實是,即便沒有拿破崙也會有郭破侖出現,因為那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

哇,自己都被自己驚到了

所謂的時勢造英雄,道理就在這裡,那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不認識幾個字的二流子劉邦上了,他的好幾代種地的孫子劉秀上了,當和尚的朱元璋上了。之所以能上,是因為那個時代在呼喚英雄,在捧英雄,只要你敢站出來,就有人把你推上去。

那麼,在明朝滅亡的必然性裡面,又是什麼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是一種系統制約了明朝的繼續前進,那這種系統又是什麼呢?

政治系統

封建王朝政治結構都是非常相似的,紫禁城緊緊包圍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但這種權力卻得不到伸張。強大的文官系統,支撐著整個政治框架,但是卻有無窮無盡的利益爭鬥。武官基本派不上用場,遊離在政治體系邊緣,依存於文官系統得以苟延殘喘。再下面就是無知的大眾,沒有任何政治權力,甚至連評說的權利都沒有,在這些無知大眾裡面有一些人通過孜孜不倦的努力,最後成功晉級到文管系統內部,一旦進入文官系統,那麼他曾經的生活就與其再沒半點瓜葛。

在明朝,政治結構還有兩個特點,第一,宦官系統,宦官力量的強大,源自於永樂大帝,其培養宦官的主要目的,在於平衡強大的文官力量。作為帝王,被緊緊束縛於皇宮大內,權力無法得到有效延伸,必須通過文官才得以執行,而在皇宮之外,卻脫離了帝王的控制。於是,永樂大帝開始讓宦官讀書寫字,參與朝政,帝王出不了皇宮,但宦官可以。歷史對於宦官的評價是一致的,這種批評已經刻在歷史的角角落落,因為寫歷史的人都是文官,沒有人願意讓別人來分享自己的權力,也沒有那個文化人喜歡讓無知的宦官來管理他們的日常。因為宦官的平衡,讓大明王朝跌跌蕩盪走了兩百多年,因為宦官的存在,讓那些想謀取私利,無所作為的文官有所忌諱。所以,對於宦官的存在必須有一個客觀的評價,而不是一味的批評。

第二,文官級別的混淆。在明朝,七品給事中可以直接上書朝廷,評論朝政,直接批評皇帝的作為,甚至私生活。他們可以直接批評當朝宰相,一品大員。如果因為批評皇帝或者高管而被處理,還會讓他們引以為傲,得到一個直言相諫的好名聲。

這種政治結構,極大地限制了皇權,導致文官系統的絕對強大以及絕對權力,這種權力導致財富朝一種不可逆的方向流動。

經濟體系

經過兩三百年發展,王朝的財富一直在向文官系統流動,直到國庫空虛,無知大眾開始變的赤貧。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一再強調,明朝的滅亡是因為經濟危機,是因為國家財政虧空嚴重。於是,必然會問一個問題,錢都哪裡去了?大明王朝曾經輝煌過,即使在即將滅亡的時候,都非常健壯,三百年內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最後卻發現國庫空虛,人民赤貧。因為權力分布,導致財富始終再向一個方向流動,而這種流動不具有可逆性。

經過幾代人積累,所有文官或者祖上是文官的家庭都成了大地主階級,他們擁有廣闊的土地,巨額的財富。他們之間的交易都是上萬兩白銀,而二三量白銀就可以讓一個普通的家庭生活一年。對比清朝末年和明朝末年,甚至兩千年前的漢朝末年,發現每個朝代末年都極其相似。這樣的經濟結構如下圖所示:

赤貧大眾再也沒有生活下去的機會,開始揭竿造反。國家出兵鎮壓,可是國庫空虛,只能通過加租加稅籌軍餉。加租加稅又導致更多大眾投入到造反的行列,如果遇到天災,顆粒無收,即使最老實的人也會被迫加入造反大軍,搶錢搶糧搶底盤。到這個時候,王朝覆滅基本只是時間問題。

於是我們得出結論,王朝的覆滅,不論是漢王朝,明王朝,還是清王朝,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其政治結構,權利分布。在這種政治體系中,財富向著一個方向進行不可逆流動,直至最頂層的帝王到最下層屁民,變成赤貧,王朝終結。一個較長王朝終結後,通常都會有一段長期混亂,例如漢末的三國,明末的李自成,清末的民國,軍閥混戰,割據一方,民不聊生。這是財富重新分配的過程,舊官僚逐漸落沒,新貴族通過戰爭贏得財富和權力,直到統一天下,再把每個朝代經歷過的事情再來一遍。

如果是這樣,藥方又是什麼呢?其實在明末已經有人提出並展開救國良策,他差一點點就可以成功,可惜在五十八歲,一個還算年輕的年紀,死於痔瘡發作。他就是張居正,歷史上最牛逼的宰相,最成功的政治家。儘管他已取得不錯的成就,萬曆新政讓這個王朝又多延續了幾十年,可是他剛剛去世,他所有的政策就被全部推翻,變本加利的回到過去,回到懸崖邊緣,張居正的新政有其失敗的必然性,因為他自己本身就屬於系統本身,無法從內部打破一個系統,因為新政,他得罪了所有的官僚,以至於在他死後,家裡被抄,兒子被逼死,這就是結局,有方法也沒用,從系統內部無法拯救系統。

這是多麼令人絕望的一件事情,從系統內部來看,我們無法超越張居正,他實在是太聰明,太智慧,太牛逼。

細思恐極,同樣的輪迴會否重新出現,我們仍然處於一個王朝的開始階段,類似於漢武帝,永樂大帝,康熙大帝的時代,可是再過二百年,又會是什麼樣子?檢驗一下我們的系統,財富流動具有多向性么?財富是否有重新分配的機會呢?如果沒有,兩百年後,我們的子孫是否也會變的赤貧,是否也會因為糧食短缺而無以為繼,而在天平的另一端,有些人則會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

環顧全球,大英帝國從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蒸汽機革命開始崛起,到上世紀六十年代,聯邦國家紛紛獨立,不過兩百年;美國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南北戰爭開始算起,到本世紀六十年代也是兩百年,還有四十年的霸權;如果從二戰開始算英國的衰落,那留給美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也許就是系統的力量,令人深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問題分析與解決 的精彩文章:

TAG:問題分析與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