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歲前要求孩子「安靜乖巧」?你奪走的可不只是Ta童年的快樂

8歲前要求孩子「安靜乖巧」?你奪走的可不只是Ta童年的快樂

案例概況:家有「店小二」

男孩豆豆今年5歲。1歲半的時候,父母因為工作繁忙,將他交給爺爺奶奶照顧。知識份子的兩位老人為了避免犯「隔代養育溺愛過度」,兩位老人給孫子可是定下了不少的規矩——吃飯不可以浪費,不能把飯菜吃到外面;飲食起居要遵守「食不言寢不語」……在爺爺奶奶奶的管教下,豆豆成為了多數大人和老師口中的「好孩子」、「安靜乖巧」、「懂禮」,卻略顯 「靦腆內向」。

四歲時,父母把豆豆和爺爺奶奶一起接到了新家。生活在一起後,媽媽開始發現豆豆有時表現出的謹小慎微、隱忍內疚與年齡非常不符,如:一次夫妻倆為了孩子上興趣班的事,爭執了幾句,結果豆豆為此幾天都悶悶不樂,無精打采;平時生活中,每每遇到傷心事想哭,只要爺爺一句「男孩子不要哭,有話好好說!」,豆豆就會硬將淚水含在眼眶裡;在公共場合跟小夥伴追趕打鬧,說話聲音大了,只要奶奶一個眼神,下一秒豆豆就如被霜打過的茄子一般沒了勁頭。

面對這麼一個「乖」孩子,媽媽可謂是既欣慰又心酸,希望他有時候能大哭大鬧一回,可以任性一點,而不是整天留意著大人的神色行事。才5歲的年紀,叫人覺得像個「店小二」,察言觀色地穿梭在一群大人中。

專家點評:留一些「任性」給孩子

媽媽感覺到了孩子習慣性討好大人後心酸,卻並不真正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因為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奔的是「讓孩子更好」,而且表達方式溫和耐心。可就是這種看似有情有理的教育方式,偏偏培養出了大批「討好型的孩子」!

真正的問題,出在隨波逐流的思維模式,以及用成人標準來衡量和培養孩子的方式上。要知道大人們標準下的「好孩子」,可不等於「身心健康」。另外,本身具有「討好型人格」的父母,也是造就下一代「店小二」孩子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家有「討好型」寶貝,爸爸媽媽應該從哪些方面檢討自己的教育方式,改變家裡的氣氛呢?來看看你是否是這樣跟孩子相處的:

「討好型」家庭教育

潛意識中的教育理念,讓許多父母往往處在「討好型教育模式」中。例如:「你看這裡這麼多小朋友,誰讓大人抱著走了!?」這句看似是很講道理的教育,其實暗含的信息就是:別人的看法很重要。與此類同的說教有很多,「在學校要聽話認真學習,不然老師不喜歡你」、「見到人要打招呼,否則別人會覺得你不懂規矩」……

家長可以參照以上的模式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就在這樣教育著孩子。如果是,可以嘗試再與孩子溝通時,盡量以幫助孩子去體驗感受為主,而不是以他人的感受為標準。

克制、積壓情緒

不悲不喜本就不是凡人境界,更何況是孩子。面對孩子的負情緒,家長要做的不是消滅或阻止,而是幫助孩子表達、發泄出來,再予以安慰和體量。對於幼兒園階段的孩子的哭鬧行為,家長要做的不是責罵、威脅和無視,而是陪伴在ta身邊,讓孩子把當下的感受充分表達出來。如果孩子哭鬧的場所會影響他人,家長可以把孩子抱到人少一些、干擾小一些的地方,耐心陪在ta身邊。這時你不需要說「不要哭了」,如果一定要說點兒什麼,可以簡單告訴孩子,「你難過,哭吧!」多數情況,可以抱著孩子讓ta伏在你的肩上,輕拍或輕撫ta的背脊。

如果上面兩點全部說中,那就不奇怪為什麼家裡會出個「店小二」了。那麼要讓孩子有一個好性格,做真實的自己,你應該營造什麼樣的家庭氛圍呢?

愛一定要「無條件」

8歲以前的孩子,ta的愛是「被愛」,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不是自私,只是身心發展的必經階段。8歲以後,孩子才可能會萌發「愛別人」的觀念,比如:親手製作一幅畫作送給媽媽,為媽媽洗腳、捶背……這裡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在大人教育或周圍環境影響下,會先有這類行為,但這還不是真正地「愛別人」的認識。作為家長,特別是媽媽們,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一定要避免使自己的愛帶上條件。恰當的做法是應該盡量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表現好或不好,都不影響爸爸媽媽對ta的愛,然後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或糾正。

孩子們看似年齡小,但對大人們的情緒變化有極為靈敏的反應。當家長情緒不佳或者對ta的關注不夠時,孩子就會表現出過分乖巧或調皮。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要將自身的情緒波動與孩子行為表現掛勾。比如:媽媽因為工作不順心,情緒低落,回到家一身低氣壓,對著孩子也冷冷迴避,等到孩子討好的行為出現後,情緒也平復了,才開始搭理孩子。

表揚要有理有據

肯定孩子的話不能浮於表面,讚美孩子並不是沒營養、沒指向地亂誇。比如:孩子考了第三名,回家得意洋洋向你表功。過頭的肯定:「太棒了!要什麼獎勵?」,不痛不癢:「不錯,不要驕傲」;較有效的肯定:「第三名,不錯,你是做了什麼準備才考出了這樣的成績呢?」在這三種基調的家長肯定回應中,最後一種是符合給予自信、迴避自大的效果表達。

最後,我想對爸爸媽媽們說,無論我們從小接受的是怎樣的教育,被要求怎樣表現;也無論我們為了給孩子更好的一切,承受各種外界壓力,用微笑掩飾一切心緒,都請給孩子表達真實感受的空間,允許他們偶爾的「放肆」。畢竟,孩子,就是孩子。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孩子超愛的優質恐龍書籍

TAG:超級育兒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