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以貨易貨」的主角是哪兩個國家?為什麼會有「以貨易貨」?

「以貨易貨」的主角是哪兩個國家?為什麼會有「以貨易貨」?

作者:馬振犢

抗戰爆發之前德國軍火輸華是中德雙方開展「以貨易貨」貿易的兩大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德外交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國民政府方面而言,其對德關係之開展,除了工業及外交需要之外,主要就是出於軍事目的的需要,而且也是促使中德關係發展的原始動因之一。在中德軍事合作方面,從德國進口軍火是與引進顧問、發展軍事工業井立的三大內容之一,是一項「引遠水救近火」的燃眉之需。南京國民政府自1927年開府以後,忙於連綿的內戰,近有「安內」之爭遠有「攘外」之需,以國內脆弱落後的兵工業基礎遠不能滿足戰爭之需要,故而國府當局不惜血本向國外購買軍火,德國以其軍火質量的優越以及願意對華以貨易貨而成為中方首選之軍火進口國。

中方以其高品位的國防戰略原料—鎢、鉛等以及棉麻等農產品,向德方換取槍、炮、軍械以及軍工業生產機械,這就是中德間著名的「易貨貿易」的主要內容, 而且也是德國赴華軍事顧問團所從事的重要工作之一。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只能僅就抗戰前德國軍火輸華這一問題加以研究,而對於與之有密切關聯的德國軍工業機械及技術輸華問題,及其對於中國發展軍 火自給業的作用暫不涉及,特予說明。德國軍火軍械之輸華早於清末就已開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不久就與德國開展了軍火貿易。當時南京國民政府一方面繼續開展。「統一」軍事作戰,另一方面亦積極準備軍隊之整建,希望引進外國先進的整軍方法及裝備,改造自己的軍 隊,提高其作戰能力。蔣介石以其對於德國人的一向好感,認為德國軍隊訓練精良、武器 先進,頗足效法,於是決定吸取其技術經驗,以為中國軍隊改造之借鏡。為此,他在南京開府之前,就已開始了對德聯絡工作。1927年12月,蔣介石的第一任德國軍事總顧問鮑爾抵達中國, 在上海與蔣介石會見,由此開始了南京方面與德國的軍事經濟合作。

馬克斯鮑爾

編稿編輯:姚天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廣濟失守,他仍率主力固守陣地,日軍元氣大傷增兵三千
七七事變後日軍在佔領區四處扶植傀儡政權 都有哪些大漢奸落水?

TAG:康狄的朋友圈 |